二、卫星大地测量基础(3)

一、GPS精码P码

P码是由两个码长互素的子码X1与X2组成的模2和复合码(延拓到公倍数再模2加): P ( t ) = X 1 ( t ) ⨁ X 2 ( t + n i τ p ) P(t)=X_1(t)\bigoplus X_2(t+n_i\tau_p) P(t)=X1(t)X2(t+niτp)
式中 n i n_i ni为子码X2的延迟参数,规定 n i n_i ni为区间[0,36]的正整数
两个子码X1与X2均是由24级移位寄存器产生的截短码。X1(t)的周期为1.5s,码长15345000个码元;X2 (t)的码长15345037个码元,比X1(t)长37个码元。X1与X2的码速率均为10.23MHz,故P码的长度为:
L p = 15345000 ∗ 15345037 = 235469592765000 b i t L_p=15345000*15345037=235469592765000bit Lp=1534500015345037=235469592765000bit
周期为 T p = L p ⋅ τ p = 266 d 9 h 45 m i n 55.5 s T_p=L_p\cdot\tau_p=266d9h45min55.5s Tp=Lpτp=266d9h45min55.5s约为38星期
n i n_i ni取0、1、 … \ldots 36时,构成37个平移等价的P码。这37个P码在一个星期多的时间都没有重复。如果每个卫星用一个P码,在一周内每颗卫星都具有唯一的和其它卫星不同的P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二、GPS粗码C/A码

GPS的C/A码是由两个十级移位寄存器产生的m序列G1和G2,经模2和产生的复码。
G1和G2的特征方程为 { G 1 ( x ) = 1 + x 3 + x 10 G 2 ( x ) = 1 + x 2 + x 3 + x 6 + x 8 + x 9 + x 10 \left\{ \begin{array} {lr} G_1(x) = 1+x^3+x^{10} \\G_2(x)=1+x^2+x^3+x^6+x^8+x^9+x^{10} \end{array} \right. { G1(x)=1+x3+x10G2(x)=1+x2+x3+x6+x8+x9+x10
G1和G2的码长为 L p 1 = L p 2 = 1023 L_p1=L_p2=1023 Lp1=Lp2=1023(bit)。
由G1和G2组成的复码----歌尔德码,码长仍为1023bit,周期为1ms。即 G ( t ) = G ( t ) ⨁ G ( t + N i τ 0 ) G(t)=G(t)\bigoplus G(t+N_i\tau_0) G(t)=G(t)G(t+Niτ0)
N i N_i Ni可有1023个偏量,实际上只需要给及时颗GPS卫星分配不同的C/A码。因此,在实际生成C/A码时,每颗卫星选用不同的两级抽头作模2运算产生不同的C/A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三、BDS民用码C/A码

BDS三代目前共有B1I、B3I、B1C和B2a四个民用信号,每个信号上的C/A码组成各不相同,其中B1I、B3I是二代三代共用的信号。
(1)B1I信号民用测距码(简称 CB1I码)的码速率为2.046 Mcps,码长为2046码元。CB1I码由两个线性序列G1和G2模二加产生平衡Gold码后截短最后1码片生成。G1和G2序列分别由 11 级线性移位寄存器生成,其生成多项式分别为: { G 1 ( x ) = 1 + x + x 7 + x 8 + x 9 + x 10 + x 11 G 2 ( x ) = 1 + x + x 2 + x 3 + x 4 + x 5 + x 8 + x 9 + x 11 \left\{ \begin{array} {lr} G1(x) = 1+x+x^7+x^8+x^9+x^{10} +x^{11} \\G2(x)=1+x+x^2+x^3+x^4+x^5+x^8+x^9+x^{11} \end{array} \right. { G1(x)=1+x+x7+x8+x9+x10+x11G2(x)=1+x+x2+x3+x4+x5+x8+x9+x1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B3I为13级线性移位寄存器生成,它的多项式分别为: { G 1 ( x ) = 1 + x + x 3 + x 4 + + x 13 G 2 ( x ) = 1 + x + x 2 + x 3 + x 4 + x 5 + x 8 + x 9 + x 11 + x 11 \left\{ \begin{array} {lr} G1(x) = 1+x+x^3+x^4+ +x^{13} \\G2(x)=1+x+x^2+x^3+x^4+x^5+x^8+x^9+x^{11} +x^{11} \end{array} \right. { G1(x)=1+x+x3+x4++x13G2(x)=1+x+x2+x3+x4+x5+x8+x9+x11+x11

四、导航电文

1.GPS导航电文

GPS卫星的导航电文(又叫数据码D码)主要内容包括:
 卫星星历、时钟改正、电离层时延改正、工作状态信息以及由C/A码捕获P码的信息。
 这些信息是以二进制码的形式,按规定格式组成,按帧向外播送。
 它的基本单位是长1500bit的一个主帧,传输速率是50bit/s,30秒钟传送完一个主帧。
 一个主帧包括5个子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1、2、3子帧各有10个字码,每个字码30bit,每30秒重复一次,内容每小时更新一次;
第4、5子帧各有25个页面,共有37500bit。第4、5子帧的全部信息则需要750秒钟才能够传送完,即第4、5子帧是12.5分钟播完一次,然后再重复之,其内容仅在卫星注入新的导航数据后才得以更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北斗导航电文

北斗卫星的导航电文与GPS不同,不同的北斗卫星上有不同的导航电文,MEO/IGSO 卫星播发的 B1I 、B3I信号采用 D1 导航电文,GEO 卫星播发的 B1I 、B3I信号采用 D2 导航电文。
此外。B1C 信号采用 B-CNAV1 电文格式。B2a 信号采用 B-CNAV2 电文格式。这两个格式较为复杂,有兴趣的可参考北斗官网上的白皮书

D1导航电文

D1 导航电文速率为 50 bps,内容包含基本导航信息(本卫星信息、全部卫星历书信息、与其它系统时间同步信息)。D1 导航电文帧结构如下图所示。
D1 导航电文由超帧、主帧和子帧组成(与GPS类似)。
每个超帧为 36000 比特,历时 12 分钟,每个超帧由 24 个主帧组成(24个页面);
每个主帧为1500 比特,历时 30 秒,每个主帧由 5 个子帧组成;
每个子帧为 300比特,历时 6 秒,每个子帧由 10 个字组成;每个字为 30 比特,历时0.6 秒。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D2导航电文

D2 导航电文速率为 500 bps,内容包含本卫星基本导航信息、北斗广域差分信息、北斗系统的及完好性信息和电离层格网点信息。
D2 导航电文由超帧、主帧和子帧组成。
每个超帧为 180000比特,历时 6 分钟,每个超帧由 120 个主帧组成;
每个主帧为 1500比特,历时 3 秒,每个主帧由 5 个子帧组成;
每个子帧为 300 比特,历时0.6秒,每个子帧由 10 个字组成,每个字为 30 比特,历时 0.06 秒。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五、卫星瞬时位置的计算

1.卫星瞬时位置的基本思路

根据卫星广播星历(17个星历参数)计算卫星在地心大地坐标系中的
瞬时坐标的总体思路是:
-首先按“二体问题”计算观测时刻的轨道根数;
-然后,根据导航电文给出的轨道摄动参数,计算摄动修正后的轨道根数;

  • 继而,计算卫星在轨道平面坐标系中的瞬时坐标;
    -最后,顾及地球自转的影响(`忽略章动、岁差和极移等影响),将轨道平面坐标系中的坐标进一步转换到地心大地坐标系中。

2.卫星瞬时位置计算的详细步骤

1)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计算卫星运行的平均角速度 n n n
首先按下式计算 n 0 n_0 n0
n 0 = G M / a 3 = μ / ( a ) 3 μ = G M = 3986005 ⋅ 1 0 8 m 3 / s 2 n_0= \sqrt {GM/a^3}=\sqrt \mu/(\sqrt a )^3 \\ \mu=GM=3986005\cdot10^8m^3/s^2 n0=GM/a3 =μ /(a )3μ=GM=3986005108m3/s2
然后,根据电文给出的摄动改正数 Δ n \Delta n Δn,计算经摄动修正后的平均角速度 n n n
n = n 0 + Δ n n = n_0+\Delta n n=n0+Δn
2)计算归化时间 t k t_k tk
首先对观测时间 t ′ t' t作卫星钟差改正
t = t ′ − Δ t Δ t = a 0 + a 1 ( t ′ − t o c ) + a 2 ( t ′ − t o c ) 2 t=t'-\Delta t \\ \Delta t = a_0+a_1(t'-t_{oc})+a_2(t'-t_{oc})^2 t=tΔtΔt=a0+a1(ttoc)+a2(ttoc)2
然后将观测时刻t归化到GPS时系
t k = t − t o e t_k=t-t_{oe} tk=ttoe
式中, t k t_k tk 称作相对于参考时刻 t o c t_{oc} toc的归化时间(注意: t o c ≠ t o c t_{oc}\ne t_{oc} toc=toc)。
3) 计算观测时刻的卫星平近点角 M k M_k Mk
M k = M 0 + n t k M_k=M_0+nt_k Mk=M0+ntk
4) 计算观测时刻的偏近点角 E k E_k Ek
E k = M k + e sin ⁡ E k E_k=M_k+e\sin{E_k} Ek=Mk+esinEk
5) 计算真近点角 V k V_k Vk
由于
cos ⁡ V k = ( cos ⁡ E k − e ) / ( 1 − e cos ⁡ E k ) sin ⁡ V k = ( 1 − e 2 sin ⁡ E k ) / ( 1 − e cos ⁡ E k ) \cos V_k = (\cos E_k-e)/(1-e\cos E_k)\\ \sin V_k = (\sqrt{1-e^2}\sin E_k)/(1-e\cos E_k) cosVk=(cosEke)/(1ecosEk)sinVk=(1e2 sinEk)/(1ecosEk)
因此
V k = arctan ⁡ [ ( 1 − e 2 sin ⁡ E k ) / ( cos ⁡ E k − e ) ] V_k = \arctan[(\sqrt{1-e^2}\sin E_k)/(\cos E_k-e)] Vk=arctan[(1e2 sinEk)/(cosEke)]
6) 计算升交距角 Φ k \Phi_k Φk
Φ k = V k + ω \Phi_k=V_k +\omega Φk=Vk+ω
式中, ω \omega ω为卫星电文给出的近地点角距
7) 计算摄动改正项 δ u , δ r , δ i \delta_u,\delta_r,\delta_i δu,δr,δi
{ δ u = C u c ⋅ cos ⁡ ( 2 Φ k ) + C u s ⋅ sin ⁡ ( 2 Φ k ) δ r = C r c ⋅ cos ⁡ ( 2 Φ k ) + C r s ⋅ sin ⁡ ( 2 Φ k ) δ i = C i c ⋅ cos ⁡ ( 2 Φ k ) + C i s ⋅ sin ⁡ ( 2 Φ k ) \left\{ \begin{array} {lr} \delta_u=C_{uc}\cdot\cos(2\Phi_k)+C_{us}\cdot\sin(2\Phi_k)\\ \delta_r=C_{rc}\cdot\cos(2\Phi_k)+C_{rs}\cdot\sin(2\Phi_k)\\ \delta_i=C_{ic}\cdot\cos(2\Phi_k)+C_{is}\cdot\sin(2\Phi_k) \end{array} \right. δu=Cuccos(2Φk)+Cussin(2Φk)δr=Crccos(2Φk)+Crssin(2Φk)δi=Ciccos(2Φk)+Cissin(2Φk)
δ u , δ r , δ i \delta_u,\delta_r,\delta_i δu,δr,δi分别为升交距角 u u u的摄动量,卫星矢径 r r r的摄动量和轨道倾角i的摄动量。
8) 计算经摄动改正后的升交矩角 u k u_k uk、卫星矢径 r k r_k rk和轨道倾角 i k i_k ik
{ u k = Φ k + δ u r k = a ( 1 − e cos ⁡ E k ) + δ r i k = i 0 + δ i + i ⋅ d k \left\{ \begin{array} {lr} u_k= \Phi_k+\delta_u\\ r_k=a(1-e\cos E_k)+\delta _r\\ i_k=i_0+\delta_i+i\cdot dk \end{array} \right. uk=Φk+δurk=a(1ecosEk)+δrik=i0+δi+idk
9) 计算卫星在轨道平面坐标系中的坐标位置
{ x k = r k cos ⁡ u k y k = r k sin ⁡ u k \left\{ \begin{array} {lr} x_k=r_k\cos u_k\\ y_k=r_k\sin u_k \end{array} \right. { xk=rkcosukyk=rksinuk
10) 计算观测时刻t的升交点经度 L k L_k Lk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13590522 查看本文章

由于升交点赤经 Ω \Omega Ω是由春分点 γ \gamma γ起算的,因此卫星轨道参数是以天球坐标系(惯性系)为基准的。而WGS-84坐标系则是随地球旋转的地球坐标系。故首先要计算出升交点在观测时刻t的大地经度。
观测时刻的升交点N的大地经度等于该时刻升交点赤经 Ω \Omega Ω与格林尼治恒星时GAST之差,即 L k = Ω − G A S T L_k=\Omega-GAST Lk=ΩGAST
观测时刻的升交点赤经为 Ω = Ω o e + Ω t k \Omega=\Omega_{oe}+\Omega t_k Ω=Ωoe+Ωtk
Ω o e \Omega_{oe} Ωoe为参考时刻 t o e t_{oe} toe的升交点的赤经;
Ω \Omega Ω是升交点赤经的变化率,卫星电文每小时更新一次 Ω \Omega Ω t o e t_{oe} toe
此外,卫星电文提供了一周开始时刻 t W t_W tW的格林尼治视恒星GASTW。由于地球不断自转,GAST随之不断增加,其速率即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故观测时刻t的格林尼治恒星时为 G A S T = G A S T W + ω e t GAST=GAST_W+\omega_et GAST=GASTW+ωet
则: L k = Ω o e + Ω t k − G A S T W − ω e t L_k=\Omega_{oe}+\Omega t_k-GAST_W-\omega_et Lk=Ωoe+ΩtkGASTWωet
由2)公式可知
L k = Ω o e − G A S T W + ( Ω − ω e ) t k − ω e t o e L_k=\Omega_{oe}-GAST_W+(\Omega-\omega_e)t_k -\omega_et_{oe} Lk=ΩoeGASTW+(Ωωe)tkωetoe
令: Ω 0 = Ω o e − G A S T W \Omega_0=\Omega_{oe}-GAST_W Ω0=ΩoeGASTW
得到 L k = Ω 0 + ( Ω − ω e ) t k − ω e t o e L_k=\Omega_0+(\Omega-\omega_e)t_k-\omega_et_{oe} Lk=Ω0+(Ωωe)tkωetoe
式中 Ω 0 \Omega_0 Ω0 Ω \Omega Ω t o e t_{oe} toe 均是由卫星导航电文中得到。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Ω 0 \Omega_0 Ω0 既不是参考时刻升交点 的赤经,也不是准确的经度,故称为准经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1)计算卫星在地心大地坐标系中的坐标位置
将卫星在轨道坐标系中的x坐标轴绕Z轴顺时针旋转 L k L_k Lk,Z轴绕X轴顺时针旋转 i k i_k ik,即可将两坐标系统重合
[ X k Y k Z k ] = [ x k cos ⁡ Ω k − y k cos ⁡ i k sin ⁡ Ω k x k sin ⁡ Ω k − y k cos ⁡ i i cos ⁡ Ω k y k sin ⁡ i k ] \begin{bmatrix} X_k\\ Y_k \\ Z_k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x_k\cos\Omega_k-y_k\cos i_k\sin\Omega_k\\ x_k\sin\Omega_k-y_k\cos i_i\cos\Omega_k\\ y_k\sin i_k \end{bmatrix} XkYkZk=xkcosΩkykcosiksinΩkxksinΩkykcosiicosΩkyksinik

12)卫星在协议地球坐标系中的坐标运算
考虑极移的影响,卫星在协议地球坐标系中的坐标为:

[ X Y Z ] C T S = [ 1 0 X P 0 1 − Y P − X P Y P 1 ] [ X k Y k Z k ] \begin{bmatrix} X\\ Y\\ Z \end{bmatrix}_{CTS}= \begin{bmatrix} 1 & 0 &X_P \\ 0 & 1 &-Y_P \\ -X_P&Y_P&1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X_k\\ Y_k \\ Z_k \end{bmatrix} XYZCTS=10XP01YPXPYP1XkYkZk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六、计算卫星坐标的程序设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七、 GPS接收机工作原理

1.GNSS接收机的组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天线单元

1)GNSS接收机天线
天线包括接收天线和前置放大器两部分。
天线的作用是将GPS卫星微弱的电磁波信号转化为相应的电流,并将微弱的电流信号予以放大。同时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跟踪、处理和量测。
对天线部分有以下要求:
——天线与前置放大器应密封一体;
——能够接收来自任何方向的卫星信号,不产生接收死角;
——有防护与屏蔽多路径效应的措施;
——天线的相位中心与几何中心尽量一致。
2)GNSS接收机天线类型:
(1)单极天线
结构简单、体积小,需要安装在一块基板上,属单频天线。
(2)微带天线
在厚度为h(h≤)的介质板两边贴以金属片。一边为金属底板,一边做成矩形或圆形等形状,测地型天线大都是微带天线。也适用于飞机、火箭等高速飞行物上。
优点是高度底,重量轻,结构简单,可用于单双频机。缺点是增益较低。
(3)四螺旋形天线
四条金属管线绕制而成,底部有一块金属压抑制板。导航型接收机天线。这种天线频带宽,可捕捉低高度角卫星。缺点是不能进行双频接收,抗震性差。
(4)锥形天线 利用印刷电路技术在介质锥体上制成导电圆锥螺旋表面。这种天线可以同时在两个频率上工作。特点是增益好。但是天线相位中心与几何中心不完全一致。
(5)带扼流圈天线 简称扼流圈天线。1987年由美国航空航天(NASA)研制。主要特点是可有效地抑制多路径误差的影响。缺点是体积大,重量小。

3.主机单元

接收机主机:变频器、信号通道、微处理器、存贮器、显示器
(1)变频器及中频放大器
经过GNSS前置放大器的信号仍然很微弱,为了使接收机通道得到稳定的高增益,并使L频段的射频信号变成低频信号,必须采用变频器及中频放大器。
(2)信号通道
信号通道是接收机的核心部分,信号通道是硬软件结合的电路。
信号通道的作用有三:①搜索卫星,并跟踪卫星;
②对导航电文数据信号实行解码,解调出导航电文内容;
③进行伪距测量、载波相位测量
(3)存贮器
存贮器存贮卫星星历、接收机采集到的伪距观测值、载波相波观测值。还存贮有多种工作软件,如自测试软件、导航电文解码软件、GNSS单点定位软件等。
(4)微处理器
微处理器是接收机工作的灵魂,接收机在微机指令统一协同下进行的。
其主要工作步骤如下:
①自检,开机后首先对接收机工作状况进行自检,并测定、校正、存贮各通道的时延值。
②搜索,捕捉卫星。当捕捉到卫星后即对信号进行跟踪,解码得到卫星星历。当同时锁定4颗卫星时,将C/A码伪距观测值连同星历一起计算测站的三维坐标,并按预置位置更新率计算新的位置。
③星空图计算,根据卫星历书和测站位置,计算所有在轨卫星升降时间、方位和高度角。
④导航计算,根据预先设置的航路点坐标和单点定位结果计算导航的参数。
⑤界面对话,接收用户输入信号,如:测站名、作业员姓名、天线高、气象参数等。
(5)显示器
显示屏用以提供接收机工作信息,并配有一个控制键盘。用户可通过键盘控制接收机工作。对于导航接收机,有的还配有大显示屏,在屏幕上显示导航的信息和显示数字地图等。

4.GNSS接收的主要功能和任务

接收机的主要任务是:
 当GNSS卫星在用户视界升起时,接收机能够捕捉到按一定卫星高度截止角所选择的待测卫星,并能跟踪这些卫星的运行;
 对所接收到的GNSS信号,具有变换、放大和处理的功能,以便测量出GNSS信号从卫星到接收天线的传播时间,
 解译出GNSS卫星所发送的导航电文,实时地计算出测站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时间。
GNSS接收机不仅需要功能较强的机内软件,而且需要一个多功能的GNSS数据测后处理软件包。接收机加处理软件包,才是完整的GNSS用户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32201015/article/details/110916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