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linux启动过程(3)head.S

III、保护模式下的初始化 (实模式->保护模式,分析了head.s)
2009-03-24 22:26
III、保护模式下的初始化

保护模式下的初始化,是指处理机进入保护模式后到运行系统第一个内核程序过程中系统所做 的一些处理。保护模式下的初始化在内核源码中对应的程序是 /Arch/i386/boot/compressed/head.S 和 /Arch/i386/KERNEL/head.S ;以下部分主要是针对这两个文件进行的分析。
  1. 几个相关文件:

    <1.> /Arch/i386/boot/compressed/head.S

    <2.> /Arch/i386/KERNEL/head.S

    <3.> //Arch/i386/boot/compressed/MISC.c

    <4.> /Arch/i386/boot/setup.S

    <5.> /include/ asm/segment.h

    <6.> /arch/i386/kernel/traps.c

    <7.> /include/i386/desc.h

    <8.> /include/asm-i386/processor.h

  2. 保护模式下的初始化过程分析:

    一、/Arch/i386/KERNEL/head.S流程:



 

二、/Arch/i386/boot/compressed/head.S流程:

  1. 从流程图中可以看到,保护模式下的初始化主要干了这样几件事:
    1.  
      1. 解压内核到0x100000处、
      2. 建立页目录和pg0页表并启动分页功能(即虚存管理功能)、
      3. 保存实模式下测到的硬件信息到empty_zero_page、初始化命令缓存区、
      4. 检测cpu类型、检查协处理器、
      5. 重新建立gdt全局描述符表、和中断描述附表idt;
  2. 从页目录和pg0页表可以看出,0&#0;4M物理内存被用作系统区,它被映射到系统段线性空间的0&#0;4M和3G&#0;3G+4M;即系统可以通过访问这两个段来访问实际的0&#0;4M物理内存,也就是系统所在的区域;
  3. 本来在实模式下初始化时已经建立了全局描述符表gdt,而此处重新建立全局描述符表gdt则主要是出于两个原因:一个就是若内核是大内 核bzimag,则以前建立的gdt,可能已经在解压时被覆盖掉了所以,在这个源码文件中均只采用相对转移指令jxx nf或jxx nb;二是以前建立的gdt是建立在实地址方式下的,而现在则是在启用保护虚拟地址方式之后建立的,也即现在的gdt是建立在逻辑地址(即线性地址)上 的;
  4. 每次建立新的gdt后和启用保护虚拟地址方式后都必须重新装载系统栈和重新初始化各段寄存器:cs,ds,es,fs,gs;
  5. 从实模式下的初始化和保护模式下的初始化过程可以看出,linux系统由实模式进入到保护模式的过程大致如下:



6.由于分页机制只能在保护模式下启动,不能在实模式下启动,所以第一步是必要的;又因为在386保护模式下gdt和idt是建立在逻辑地址(线性地址)上的,所以第三步也是必要的;
7.经过实模式和保护模式下的初始后,主要系统数据分布如下:

初始后主要系统数据分布表
位置 系统数据 大小
0x101000 页目录swapper_pg_dir 4K
0x102000 页表pg0 4K
0x103000 empty_bad_page 4K
0x104000 empty_bad_page_table 4K
0x105000 empty_zero_page 4K
0x105000 系统硬件参数 2K
0x105800 命令缓冲区 2K
0x106000 全局描述附表gdt_table 4192B

从上面对Linux系统的初始化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以程序执行流程为线索、一线串珠,就是按照程序的执行先后顺序,弄懂程序执行的各个阶段所进行的处理,及其各阶段之间的相互联系。而流程图应该是这种分析方法最合适的表达工具。

事实上,以程序执行流程为线索,是分析任何源代码都首选的方法。由于操作系统的特殊性,光用这种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当然用这种方法来分析系统的初始化过程或用户进程的执行流程应该说是很有效的。

猜你喜欢

转载自jackchen0227.iteye.com/blog/1129785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