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知识的方法论:如何阅读

本文整体分为两部分:

  1. 如何买书(避免文章太长,选择在另一篇文章 获取知识的方法论:如何买书 中详细展开)
  2.  如何阅读(当前文章的内容)

下面是本文“如何阅读”的行文思路:

【Why】 为什么要掌握阅读的方法?——因为阅读存在困境需要解决——是哪些困境(书多,时间不够;读完遗忘多,成效小)——困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书多(解决:如何买书),低效阅读(解决:如何提升阅读效率)

【Why】对于读书成效低—困境描述(内容多,时间不够,旧有解决方案是:列时间计划每天完成读书页数进度)——意识到旧有读书方法的认知局限(不清楚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不应该是为了一定速度下读完而读)——形成新的认知(读书的目的【What】:打通知识的阻塞,实现融会贯通)——总结出新的读书方法(【HOW】)——反思/深度思考【前面的行文描述了具体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是技巧的范畴,要达到融汇贯通的范畴——思考这种现象背后的通用性原因)

参考文章:

  1. 《好好读书》成甲 P37-P44 
  2. 小雨读书:以慢为快

如何阅读

阅读的困境

书多,内容多,时间不够。

好学的人,总是想要读的快一点,也就不由自主希望多读些。以作者为例,一个月大概购入10~20本新书。算下来,一年买的书大概有200多本。很多书都是大部头。要把这些书读完,恐怕一年什么都不敢,时间也很紧张。

这样高强度的读书,不能说没有帮助——确实也收获了很多。但是,作者从当下回头去看,会有后悔和遗憾:在应该慢的地方没有慢下来。读书快成为了一种惯性——为了快而快。

结果很多知识的阻塞留了下来,几年以后,仍然要回头补课,浪费了不少时间。

认知转变

不要为了读完书而读。为什么要读完?

明确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读书是为了:打通知识的阻塞,实现融会贯通。

真正高效的学习,其实是知识融会贯通的结果。有了对重要的、核心知识的深刻理解,我们才能运用起来游刃有余。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阻碍我们融汇贯通的原因,恰恰是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了一个“阻塞”,没有沉下心使用充足的时间把它攻克,导致我们一直有“自以为知道,其实不知道的”的“知识阻塞”,也就没办法实现融汇贯通的效果。

旧有的读书方法

每天给自己定一个计划,比如每天50页,10天读完,然后从第一页开始,读到最后一页。

认知转变后的方法:以慢为快。

以慢为快的读书方法

以慢为快:把慢功夫用在真问题上。

首先,找到这本书对我而言的紧要之处——找自己不明白但重要的问题阅读。

然后,把时间花在重要的基本概念、有启发的观点和自己没想明白的问题上。

下面是作者的举例说明:

最近我在看罗伯特·麦基的《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这本书有近500页,主要讲影视制作和讲故事的方法。

首先,我要找到这本书对我而言的紧要之处。比如,我看目录之后对作者提出的“结构图谱”觉得困惑——四个字都认识,加起来啥意思就不知道了。

于是,我翻开相关章节略读,研究分析“结构图谱”这个概念的意义和作用。我发现,我必须把这一章20多页的小标题连起来看,才能理解结构图谱的意思。而其中第一部分“结构”是什么,短短300字的部分,便让我看了两个多小时,做了几千字的读书笔记。

你可能觉得,读300个字,要两个小时的时间?这也太慢了吧!学了速度法,可能10秒钟都用不了。而我,单单是要弄明白“结构图谱”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就断断续续花了五六天的时间。

可是,在这期间我打通了很多阻塞:为什么一些诗歌很短而有冲击力?艺术表现的隐喻是如何实现的?我下次的演讲可以如何优化节奏?在写作中关注那个要素就能让冲突意义放大?在最短的时间内构思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应该从哪里入手?

不懂得“以慢为快”的奥妙,你要花多少时间学习技巧,才能在这么多领域之间建立联系呢?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原始的读书方法是:花很多时间去阅读一本新书,去记录新的名言警句,却从不花时间去加工这些信息,将其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我们看似节约了很多加工整合的时间和精力,以便能够读更多的新书,但却是买椟还珠,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把最有价值的工作放弃了。

具体的步骤

来自:小雨读书:以慢为快

深入学习的方法有三步:

1.略读,寻找对自己有帮助的地方。可以通过看目录发现知识盲点或感兴趣的地方

2.精读,找准关键点后,开始深入的学习。

3.做笔记,做输入。

背后的通用性原理

二八原理

以慢为快,把80%的时间,花在20%的重要问题上。而如果我们把时间平均地、慢慢地花在每一页上,那才是真的效率很低,赶不上这个时代的变化。

心理原因

真正阻碍我们执行以慢为快的阅读的是,我们的不确定和恐惧。

我们担心,我这样放慢了学习,真的就能够学得快吗?还有那么多东西要学,能来得及吗?万一我的慢功夫用错了地方怎么办?

你在有这些担心的同时,又在想:我之前的方法也挺有效的,而且大家都是这样学习的,应该比较保险。这个以慢为快虽然好,但是身边人貌似很少用啊,可能不一定有用。

这样想的人越多,这个方法的优势就越明显——赶着快的人,选择的是同一条路;有勇气慢下来的人,很少,反而在快速成长的路上不拥挤。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lamanchas/article/details/114420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