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Agree with something

从小学到大学,一个年轻人只能死记硬背书本,他的判断力和个人主动性从来派不上用场。

受教育对于他来说就是背书和服从。 学习课程,把一种语法或一篇纲要牢记在心,重复得好,模仿也出色——这实在是一种十分可笑的教育方式,它的每一项工作都是一种信仰行为,即默认老师不可能犯错误。这种教育的唯一结果,就是贬低自我,让我们变得无能

法国年轻人恰恰在最容易出成果的年纪,被剥夺了所有这些宝贵的接触、所有这些不可缺少的学习因素,因为有七八年的时间他一直被关在学校里,切断了一切亲身体验的机会,因此对于世间的人和事,对于控制这些人和事的各种办法,不可能得到鲜明而准确的理解。

十人之中,至少九个人在这几年里把他们的时间和努力浪费掉了,而且可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几年。他们中间有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二的人,是为了考试而活着——我这里指的是那些被淘汰者。还有一半或三分之二成功地得到了某种学历、证书或一纸文凭——我指的是那些超负荷工作的人。

在规定的某一天,坐在一把椅子上,面对一个答辩团,在连续两小时的时间里,怀着对科学家团体,即一切人类知识的活清单的敬畏,他们要做到正确——对这种事所抱的期望实在太过分了。

在那一天的那两个小时里,他们也许正确或接近正确,但用不了一个月,他们便不再是这样。他们不可能再通过考试。他们脑子里那些过多的、过于沉重的所学不断流失,且没有新东西补充进去。他们的精神活力衰退了,他们继续成长的能力枯竭了

一个得到充分发展的人出现了,然而他也是个精疲力竭的人。他成家立业,落入生活的俗套,而只要落入这种俗套,他就会把自己封闭在狭隘的职业中,工作也许还算本分,但仅此而已。

这就是平庸的生活,收益和风险不成比例的生活。 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条件是判断力、是经验,是开拓精神和个性——这些素质都不是书本能够带来的。教科书和字典可以是有用的参考工具,但长久把它们放在脑子里却没有任何用处。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诊断

群体中:个人行为表现具有如下特点,1:是自我人格的消失,2:是无意识人格起到决定性作用,3:是情感与思想在暗示与传染的作用下转化一个方向:4:是暗示的观念具有即刻转为行动的冲动。

个体的人是理性的,一旦到了集体里面,就丧失了理性, 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 , 夸大自己的感情 , 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 这些简洁而坚定的判断,让人们可以迅速拿来解释身边的现象,易学易用。

相关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591602

                 https://zhuanlan.zhihu.com/p/29477894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39090239/article/details/107179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