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争分数之多寡,唯问学问之有无(读《大学该怎么读:给大学生的75封回信》有感)

《大学该怎么读:给大学生的75封/回信》

封面

书评·文字版

毕业约莫三年有余了,扪心自问在大学期间许多方面的基本素养都没有养成:

  • 通识的学习;
  • 专业知识的掌握;
  • 个人的读书方法论;
  • 关键的哲学和逻辑的品阅。

种种下来,都没有一个具体的定调。虽然人已不在校园内,但个人对于学习和阅读的持续大体上从未中断。伴随着各方面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个人的学习方式和阅读策略势必要作出相应的调整,而这本书的概括范畴远远大于上述笔者所言。

首次于微读上速速浏览了一遍,笔者内心不为让老先生在工作上的严谨作风、一生都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所折服。行文所透出的谆谆教导,对刚入学的青年学子的释惑和叮嘱,各方面都做到了事无巨细。同时书中旁征博引,对各类新闻材料、新闻专著和古典史料信手拈来,不得不让我感叹作者的博学。(作者一生的勤学苦读更是积累了三千多本笔记。)遇到如此稀罕的地图索引类书籍只读一遍怎么够呢?故立即下单购买了一本二手书目。

正所谓书卷在手,爱不释手。笔者闲暇时便对该书进行拆解,前后大约耗时十二日。全书六个专辑摘录六页纸,另加读书方法论两页纸,一共八页纸。其中所记录问题大致有下:

  • 各个专辑有哪些书目?
  • 大学生该如何阅读专业书目?
  • 观点冲突时该如何做?
  • 成为“杂家”的先决条件?
  • 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树?
  • 学习计划的合理性?
  • 一个人一天时间公式?
  • 如何应本领恐慌感?
  • 具体的读书方法论?
    ……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笔者不准备进行一一拆解,下面就读书方法论进行适当的摘要。

  • 读书第一要义

宋朝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主张“少看熟读”“埋头理会”。他还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 日常阅读的材料

“看一本书,是泛读还是精读?”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共同品味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所著《读书指南》中的一段话: “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熟的;一类是浏览的。因为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诸经、诸子、四史、通鉴等书,宜入精读之部,每日指定某时刻读它,读时一字不放过,读完一部才读别部,想抄录的随读随抄。另外指出一时刻,随意涉览,觉得有趣,注意细看,觉得无趣,便翻次页。”

  • 苏东坡“八面受敌”,各个击破

苏东坡讲所谓的“八面受敌法”,就是把一部书按内容分成若干项,一个重点接一个重点地学习、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这样读书,即使“八面受敌”,也能从容应对。这种选择重点的方法可谓经验之谈。

  • 主题阅读

“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读书,还是根据书的实用程度读书?”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共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在《朱光潜谈读书》中说的两段话:
—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使读者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
— —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或是问题。以科目为中心时,就要精选那一科要籍,一部一部的从头读到尾,以求对于该科得到一个概括的了解,作进一步作高深研究的准备。读文学作品以作家为中心,读史学作品以时代为中心,也属于这一类。以问题为中心时,心中先须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采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

除以上读书方法外,还有 普及式读书拖延式读书硬读想象式读书两读法

如何形成读书方法论?如何形成自己的读书品味?如何在书中寻获自己的读书宁静?多少人一生的思索呀,我将一路漫步,与君共勉!


笔记图片留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P.S. 该书评于2020年9月20日17点20分首发于微读平台,于2021年3月2日21点35分转发CSDN。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6959681/article/details/114294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