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念珠菌

               念珠菌病也叫假丝酵母菌病,又称霉菌性口炎、念珠菌口炎、酸臭嗉囊病和念珠霉菌病。本病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上消化道的一种霉菌性疾病。念珠菌为真菌性微生物,对禽类都有致病性,甚至可引起人的口腔炎、肺部感染和尿路感染,是一种人兽共患病。本病的显著特征是病鸟食道和嗉囊的黏膜上发生黄白色的干酪样假膜,剥离假膜后可见糜烂和溃疡。

病原:

             

流行病学:

 

临床症状:
              病鸟初期精神欠佳,羽毛粗乱无光,口腔、咽等多处有溃疡灶,反复腹泻,眼睛有水汪汪的分泌物;中期喜饮水,采食量减少或不食;拉绿色稀粪,体重明显下降;后期表现精神委顿、吞咽困难,嗉囊积食扩张下垂,触摸松软,倒提时流出带饲料的黏性液体,严重腹泻,部分鹦鹉脱肛;濒死期,病鸟站立不稳,不断点头伸颈,发抖,最终衰竭死亡。
             剖检变化 咽、腺胃前有突起的灰白色结节和溃疡灶;嗉囊高度胀大,壁变薄,无弹性,内有大量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灰白色紊状或多乳头状增生物突出于黏膜的表面,并积满未消化酸臭的葵瓜子;肠道有出血性炎症,其余脏器未发现明显的病理变化。

防制措施:
             (1)立即隔离病鸟,用1%百毒杀溶液消毒笼舍及饮水器械,栖架用火焰消毒。
             (2)鸟群用0.05%灭滴灵氧氟沙星饮水,连用5天,停3天,连用3个疗程。同时,改善饲养环境,对全群鹦鹉用赖氨酸、蛋氨酸按0.1%浓度和多维按50 mg/kg体重剂量拌料饲喂。加强对病鸟的护理,吞食困难者采用灌喂或填食方式强迫投喂药物和饲料。

讨论与小结:
              1 根据上消化道黏膜特征性病变、实验室检验结果和治疗效果可确诊为毛滴虫及白色念珠菌混合感染。过去毛滴虫和念珠菌病多见于鸽,有时也见于鸡和火鸡,但未见有鹦鹉感染的报道。
              2 由于毛滴虫的破坏作用,为白色念珠菌的增殖创造了机会,加剧病情的发展,而抗真菌药的毒副作用大,往往影响病鸟的食欲,降低其抗病力。因此,我们在本病的防治上首先是要想办法杀灭毛滴虫,补充营养以提高机体自身的抗病力,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对病鸟采用灭滴灵和氧氟沙星饮水治疗,具有疗程短、见效快、成本低的特点,能迅速控制病鸟死亡,且鹦鹉群无任何不良反应。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40098572/article/details/100845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