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覆盖索引与回表查询

一、前言 

多查询一个属性,为何检索过程完全不同?

select id,name from user where name='shenjian'

select id,name,sex from user where name='shenjian'

二、什么是回表查询?

这先要从InnoDB的索引实现说起,InnoDB有两大类索引:

  • 聚集索引(clustered index)

  • 普通索引(secondary index)

InnoDB聚集索引和普通索引有什么差异?

InnoDB聚集索引的叶子节点存储行记录,因此, InnoDB必须要有,且只有一个聚集索引:

  1. 如果表定义了PK,则PK就是聚集索引;
  2. 如果表没有定义PK,则第一个not NULL unique列是聚集索引;
  3. 否则,InnoDB会创建一个隐藏的row-id作为聚集索引;

所以PK查询非常快,直接定位行记录。

InnoDB普通索引的叶子节点存储主键值。

注意,不是存储行记录头指针,MyISAM的索引叶子节点存储记录指针。

举个栗子,不妨设有表:

user(id PK, name KEY, sex, flag);

id是聚集索引,name是普通索引。

表中有四条记录:

1, shenjian, m, A

3, zhangsan, m, A

5, lisi, m, A

9, wangwu, f, B

两个B+树索引分别如上图:

1、id为PK,聚集索引,叶子节点存储行记录;

2、name为KEY,普通索引,叶子节点存储PK值,即id;

既然从普通索引无法直接定位行记录,那普通索引的查询过程是怎么样的呢?

通常情况下,需要扫码两遍索引树。

例如:

select * from t where name='lisi';

是如何执行的呢?

粉红色路径,需要扫码两遍索引树:

  1. 先通过普通索引定位到主键值id=5;
  2. 在通过聚集索引定位到行记录;

这就是所谓的回表查询,先定位主键值,再定位行记录,它的性能较扫一遍索引树更低。

三、什么是索引覆盖

MySQL官网,类似的说法出现在explain查询计划优化章节,即explain的输出结果Extra字段为Using index时,能够触发索引覆盖。

不管是SQL-Server官网,还是MySQL官网,都表达了:只需要在一棵索引树上就能获取SQL所需的所有列数据,无需回表,速度更快。

四、如何实现索引覆盖?

常见的方法是:将被查询的字段,建立到联合索引里去。

第一个SQL语句:

select id,name from user where name='shenjian';

 能够命中name索引,索引叶子节点存储了主键id,通过name的索引树即可获取id和name,无需回表,符合索引覆盖,效率较高。

第二个SQL语句:

select id,name,sex from user where name='shenjian';

 能够命中name索引,索引叶子节点存储了主键id,但sex字段必须回表查询才能获取到,不符合索引覆盖,需要再次通过id值扫码聚集索引获取sex字段,效率会降低。

如果把(name)单列索引升级为联合索引(name, sex)就不同了。

可以看到:

select id,name from user where name='shenjian';

select id,name,sex from user where name='shenjian';

都能够命中索引覆盖,无需回表。

五、哪些场景可以利用索引覆盖来优化SQL?

场景1:全表count查询优化

原表为:

user(PK id, name, sex);

直接:

select count(name) from user;

不能利用索引覆盖。

添加索引:

alter table user add key(name);

就能够利用索引覆盖提效。

场景2:列查询回表优化

select id,name,sex from user where name='shenjian';

这个例子不再赘述,将单列索引(name)升级为联合索引(name, sex),即可避免回表。

场景3:分页查询

select id,name,sex from user order by name limit 500,100;

将单列索引(name)升级为联合索引(name, sex),也可以避免回表。

InnoDB聚集索引普通索引回表索引覆盖

上一篇:Oracle数据库访问性能优化

下一篇:PostgreSQL数据库备份和恢复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guorui_java/article/details/111302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