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支付成科技巨头竞跑无人零售的技术阑干

目前人脸识别可以说是最接地气的AI技术之一了,从机场高铁安检,到学校会场进门,甚至于金融机构远程身份认证,公共效率与安全性提升的背后都离不开高清智能摄像头的助力。比较典型的如教师里的人脸识别,学生是否认真听讲、抬头低头了几次,都清楚记录,是否真的有必要,至今尚未讨论出个所以然。再比如,前文提到的刷脸支付。

但与此同时,人脸识别也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隐私信息雷区。一旦离开了接驳传统法定身份系统的场景,技术越界的质疑声就会甚嚣尘上。刷脸支付,智慧医疗,智慧校园,智慧银行,餐饮超市酒店,无感停车场,各场景解决方案,软件定制开发,支付设备批发,详细请百度“掌优电子 魏”

刷脸支付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2013年,芬兰创业公司 Uniqul就提出了这项算法,生成可以极大缩短支付时间。随后,中科院重庆研究所和蚂蚁金服也相继启动了相关研究。但说到刷脸支付第一次应用到商业领域,还要等到2015年德国汉诺威IT博览会,马云通过支付宝刷脸购买了一张1948年汉诺威纪念邮票开始。

作为无感支付的绝佳解决方案,“刷脸”很快成为科技巨头们竞跑“无人零售”必须跨越的一道技术阑干。无论是BATJ,还是Amazon Go、缤果盒子等等,不用手机,仅凭人脸识别系统自动完成进门、结账、扣款等一系列操作,几乎是所有无人超市的标配。不过,无人超市在运营、技术上的硬瓶颈,决定了这把热度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许多开张的无人超市传出停业的消息,而大佬们口中的千店万店计划也没有了下文。

在海外,PayPal和Square也都曾尝试过推广类似项目,但没能成功,主要原因是愿意合作的商户太少,大家更乐意用信用卡和现金支付。Free,就是让用户在店内付款时不需要拿出手机。偶发场景与字符密码支付相比,并没有太大的体验改变,反而需要额外交出脸部特征信息,显然不够划算。
同时,安全感的缺失也是公众对商业人脸识别更为谨慎的原因。

目前看来,“刷脸”作为传统字符密码、二维码等的辅助方式,可能更符合大众对技术发展的心理接受度量。它更多的代表着一种发展方向,而不是全线开放。但现实的脚步似乎总是先人一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采集脸部信息的闸机和摄像头越来越多,一些其他具有侵入感的个人生物信息也在被攫取着。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huimengan8/article/details/10919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