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助力智慧教育发展再进一步

百年大计,重在育人。未来人工智能应当会像水、电一样的变成基础设施,随处可见,尤其是在教育行业。
两会报告再谈互联网+教育,智慧教育飞速崛起。纵览近几年的两会报告,从“教学资源均等化”到“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再到今年“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同社会经济工程一样,教育工程是两会报告中从未缺席的部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那怎样“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
国务院总理在今年的两会政府报告中提出了几个要求:“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多种渠道扩充学前教育供给及其推动高中时期教育普及办好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发展‘互联网+教育’;推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从以上几个要求来看,除了“发展‘互联网+教育’”企业能在这其中出力,其它几方面的都得依赖于政府部门相关的政策支持。
“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技术与教育领域紧密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依赖于信息化为教育行业带来了一场突破性变革。在过去的几年,“互联网+教育”基本上等于在线授课,以慕课、微课程为代表,突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教学资源得以共享,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推动优质教育的均衡发展。但是,这类在线授课依然还是死记硬背的传统化教学模式,并不能塑造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存在浅层学习、辍学率高、保持率低等问题。
在科学技术持续发展的当下,大数据分析早已变成了“互联网+教育”中的重要核心部分,在现阶段的“互联网+教育”中,大数据技术可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效率,加强个性化服务,如此一来才可以提升 学生的主动性、自律性和选课完成率。
只不过,更需要提及的是,除了形成公平教育,“互联网+教育还能形成什么?答案无疑是智慧教育。
在2015年的政府部门工作总结报告中,初次提出‘互联网+’计划。在谈到“互联网+教育”计划时提及:推动我国中小学智慧教育进程,把智慧之树和幸福之树根植于孩子们心中。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建设基础教育“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推动高等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公平。
就是说,”互联网+”具体到教育领域,可大体归纳为一个简单等式:互联网+教育=智慧教育。
2、但智慧教育不等同于“互联网+教育”,“AI+教育”不可忽视
不过,这一不等式并不是可逆的,智慧教育并不只等同于互联网+教育。除去“互联网+教育”,“AI+教育”或许是当前智慧教育最热门的部分。
在今年的两会中,网易公司董事兼首席执行官丁磊提出“创新智能教育方式”议案,他提议运用“AI+教育”等互联网技术清除城乡教育差距,推动中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公平教育。这与现如今“AI+教育”所造成 的蓝海市场密切相关。
在“平安校园“的倡导下,我国校园安全防范已从传统费力、效率低下的人防迈向了物防,基本建立了“八大安防系统”校园安全管理生态网:视频监控“遍布式、实时化”、周界报警“联动式、全天化”、一键报警“响应式、一键化”、门禁系统“对比式、智能化”、电子巡更“覆盖式、自动化”、消防感知“监测式、预防化”、校车管理“对讲式、实时化”及其综合性安防管理平台“掌控式,全局化”。而这“八大安防系统”校园安全管理生态网的建立,都离不了日趋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并在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的支撑下将校园安防逐渐向精细化迈进,对安全事件进行事先预防、安全督导及其全程跟踪处理。
而不论是面部识别助力考场、“校园慧眼”依然是智慧教育平台,在其中起着核心作用的人工智能又被称为现代化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以广受争议的“校园慧眼”为例,我们一起来看看人工智能在智慧课堂中的运用。
在“校园慧眼”工程中,视频监控是其关键力量起着起着监管全校的作用。内嵌视频分析、面部识别技术的智能摄像头被安装在教室里,通过摄像头捕获学生的面部表情和动作,并对这些表情动作进行分析、听课状态评定,摄像头化身“慧眼”实时掌控教育情况。虽然其背后带来的道德、隐私问题引发了争议,但我们也确实得承认,这类极度曝光的教学行为确实推动了学生的教育发展。
当然,我们此时还要强调一点,同“互联网+教育”一样,“AI+教育”也仅是智慧教育的一部分,智慧教育不等同于“互联网+教育”,也并不等同于“AI+教育”。
真正意义上的智慧教育,应该是多种信息技术的结合和实践,“互联网+”、“AI+”只是教育实施方法和手段之一。
3、智慧教育下一阶段该怎么走?人性化依然是关键
也许最关键的部分还是人性化。不论是上文提到的“校园慧眼”工程还是近来被称作“现实版黑镜”的广东广雅中学电子手环,其引发舆论**的最根本原因还是:不人性化。
不论是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以人为主”都是我国教育所提倡的基础和根本所在。这类“以人为主”不仅体现在学生是教育的本体,还体现在一切的教育行为都得从人自身出发,可被别人认可且接受,无损人的各类权益。
也就是说,当下的智慧教育能够 科技化,但这类科技化必须构建在人性化的基础之上。而除开人性化,当前的智慧教育下一阶段也许更应当全面走进教学,例如走进教材,塑造当下极度匮乏的人工智能、科技人才。
所幸的是,关于这一点,我国政府部门和公司企业以及高等院校都已有了初步计划和行动。政府部门方面,我国教育部去年下发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计划》明确提出“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今年两会明确提出“改革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提升 办学质量。中央财政大幅增加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在公司企业和高等院校方面,我国幼儿园AI教材《人工智能实验教材》曝光,AI教育从娃娃抓起;商汤科技携手华东师范发布我国首本AI教材《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中国科学园、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高等院校已开设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等多种人工智能学科……能够 预见,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不久的将来各大高等院校都会掀起开设人工智能专业的浪潮。而智慧教育全面走进教学也终会实现。
中国青年报社近期协同旷视科技进行了一项有关人工智能产业的调研,在问及“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和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在哪儿”时,调查显示,最大的差距在于AI人才。57.1%的受访者首选高水平人才稀缺,其次是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参差不齐(51.3%),缺少基础科学研究及核心技术突破排在第三位(45.1%)。
这意味着,伴随着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需求,我国智慧教育教学发展也已刻不容缓,并不断崛起。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ztmap2020/article/details/108867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