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家舍业的文思海辉,能否凤凰涅槃?

作  者:赵满满

校  对:海   策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服务外包特别是软件外包迎来了高速发展的“10年黄金期”。

诞生了高达1.8万家的从业企业,从业人员超过百万。软件外包企业年规模增长速度连续多年超过50%。

很多企业一跃成为软件服务外包巨头企业,不少企业成功在纽交所、纳斯达克、香港、上海和深圳等股票交易市场上市,成为市场热捧的香饽饽。

时过境迁,IT外包遭遇增长瓶颈,没有形成自己的产品、方案,单纯依靠包“人”的包工头模式难以为继,转型升级正成为IT外包企业不得不面临的一大挑战。

曾经的软件服务外包巨头文思海辉正在经历这种转型的痛苦,能否凤凰涅槃,实现再生呢?

1

资本操弄下市值日渐萎缩

成也资本,败也资本。

中国的高科技企业在资本的加持下,有些企业走向成功,资本也赚得的盆满钵满。有些则受资本的影响,走向衰落。

文思海辉是哪一种呢?

2020年1月16日,文思海辉原股东海航集团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旗下的香港子公司正式达成股权购买协议,文思海辉成为中国电子CEC旗下成员企业。

有外媒称,这笔交易总价7.5亿美元,但海航方面对此未予确认。后来,不同的渠道均证实了7.5亿美元的交易金额。

文思海辉此前为海航集团旗下产业,2016年海航集团以6.75亿美元从黑石集团手中收购了文思海辉。

而在黑石之前,文思和海辉是两家在美国上市的软件外包企业,两家的市值之和高峰时期超过40亿美元,远远超过了现在7.5亿美元。

2007年,文思信息成功的在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也成为第一家在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企业。

海辉软件也是一家软件服务外包企业,2010年7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造化弄人,为了抢夺中国软件外包企业的头号交椅,2012年8月10日,文思信息与海辉软件宣布合并。

据称合并后的文思海辉将成为中国最大的软件外包公司,年业务收入达到5亿美元,市值降到10亿美元,拥有23000名员工,将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

当时行业分析认为,两家公司合并后将提高对微软、IBM等大客户的议价能力,并对中软国际、东软、软通动力等其他软件外包企业的市场份额产生挤压。

然而,这两家软件外包企业的合并并未做到强强联合,相反和很多并购案的结局一样,整合的过程太长,又免不了内斗,错过发展的黄金阶段,最终把行业领先者的头衔抛掷到九霄云外。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文思海辉又走了另一步险棋,退市私有化。文思海辉同意由黑石集团牵头的财团所发起的6.25亿美元的私有化要约。2014年3月27日,文思海辉宣布正式完成私有化。

具体的原因是什么?文思海辉董事长陈淑宁当时指出,欧美资本市场对于中国概念股估值普遍偏低,尤其是正处于转型升级期的中国IT外包服务业,资本市场已经无法实现文思海辉对于融资的功能性要求。

此外,资本市场对于上市公司的财务透明度要求,短期内影响了公司战略决策的自由度和决策效率。加上财务成本过高和货币汇率的影响,私有化退市成为文思海辉必然和务实的战略选择,为转型赢得了时间。

一路走来,一系列的资本运作让文思海辉不断“贬值”。

回到现在,文思海辉成为CEC旗下的成员单位。如果把CEC比喻成一艘“航母”,那么,文思海辉就是该“航母编队”中的一艘“军舰”。CEC负责大方向和资源供给,文思海辉在统一战略、统一布局的情况下,展开灵活的经营活动。同时,文思海辉还与编队中其他成员单位协同发展,跟随CEC“航母”的速度前进。

这幅蓝图描绘了文思海辉的发展“队形”,也是未来文思海辉发展的根基。

2

IT”包工头”面对的员工压力

在成为中国最大的软件外包公司后,文思海辉一直努力实现业务转型,从服务外包企业,向IT咨询和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

正像有人说的,在一系列资本运作下,文思海辉借资本实力实现转型的理想不断破灭,并逐渐丧失了对业务发展的主导权,让业务转型在8年多的时间里蹒跚而行。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黄金十年中,中国软件外包行业平均年增长达到了50%。但是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开始,软件外包业务增速降到30%左右。2016年开始,我国软件外包产业增速再次降到不到5%。同样,软件外包在整个服务外包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将逐年降低。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

中国软件外包产业在高速增长中隐藏的问题,在增速减缓的环境下,逐渐暴露出来,并且日益严峻。

软件外包企业的利润不断降低。在软件百强企业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软件外包企业的身影。但是,如果按利润排名的话,这些利润少得可怜的企业很多将会被淘汰出局。

软件外包行业的公司的利润率很少有超过12%的,大多低于10%。有项目时,老板觉得能派出的员工不够;当没有项目时,很多人要发工资,老板就觉得人太多。

在软件行业,要做大规模,最好的途径就是在软件外包。看一家软件外包企业规模的大小,就看它的员工数量有多少,员工多,企业的营收规模就越大。

所以,中国软件外包企业经常并称为“IT包工头”,在里面工作的人就是“IT民工”。

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升高,软件外包越来越很难找到要求并不低的技术性员工。以前一直“996”、整月派驻企业而不休息的做法,也造成企业与员工的矛盾升级,人员大量流失。

其实,这不只是文思海辉一家企业的问题。因为软件外包行业属于服务外包行业,也属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知识密集与劳动力密集型双重特性的行业。既要求员工有一定的IT技术能力,对人员的要求不能太低,又因为外包业务利润很低,影响了员工的待遇。

软件外包企业与渠道商的关系日益难处理。软件外包行业产业链结构与软件高度相似,但下游具有较大不同,行业既直接面对软件行业企业,也直接面对IT软件的最终用户,如手机厂商、PC厂商等等。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

在软件外包业务向三四级城市甚至国外延续时,用户的软件外包业务更多的需要在地渠道上的配合。而过低的规模和利润,压缩了外包企业的运作空间,也让渠道商知难而退。

一位行业人士告诉记者,最大的问题是软件外包企业的核心技术,没有形成具有竞争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在数字化时代,自身的数字化能力也跟不上发展的步伐。

行业专家介绍,从国际趋势和国内矛盾看,在服务外包价值链中高端市场,爱尔兰、印度、美国、日本等国家把握市场定价权;在价值链低端市场,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墨西哥等国家相对低廉的人力成本,对传统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竞争力日趋增大。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业务流程外包领域要素生产效率提升潜力较大,智能化数字化升级需求迫切。

3

转型的压力

在过去十多年,中国的软件外包企业在内外双重压力下,不得不面对日益严峻的业务转型形势。作为有25年历史、3万名员工,扎根中国、服务全球的IT公司,文思海辉的调整侧面反映了中国IT企业的转型升级状况。

文思与海辉在合并后的2013年,就开始了由服务外包企业向IT咨询和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专注于技术创新驱动所带来的价值提升和业务增长,致力于向客户提供端到端的全价值链服务。

当时,文思海辉积极推进智慧金融、大数据、云计算、智慧企业等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解决方案,同时积极发展面向全球500强企业及大中型中国企业的软件外包业务。

2014年完成私有化后,文思海辉重点布局金融、电信、高科技、零售电商、航空旅游、离散制造等行业,并推动智慧金融、智慧商务、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深入发展。

但是遗憾的是文思海辉的董事长陈淑宁当初在合并发布会上讲的那句“文思海辉创造百亿美元市值不是不可能”,到现在为止还只是一句空谈。

而为赢得长期战略转型为目标的主动退市行为,并没有达到“以退为进”的效果,文思海辉并未迎来IT服务业新的增长空间。

在加入CEC后,文思海辉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不断出手。媒体报道的包括加入金融国产化实验室,推进金融系列解决方案产品适配,开发IC设计领域产品验证服务,通过一系列举措快速构建国产化验证适配能力,助力PKS生态建设等。其目标是在IT产品国产化替代方面有所建树。

文思海辉启动了全新的转型发展计划,围绕“产品化、平台化、新领域”,发力建设分布式银行核心系统、分布式金融PaaS平台、数字化营销、数据中台、开放银行、Octo 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智能语言服务平台、人工智能数据平台等旗舰项目,以构建优势产品和解决方案。

与RPA领域头部玩家Blue Prism结盟,共同开发面向应用的业务流程机器人;与 SB Cloud达成合作,构建云上 ERP“Odoo”系统。

文思海辉的一系列举措都是打造公司IT咨询和解决方案服务商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核心技术、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能力,落地企业数字化转型。

当前,世界经济处在动能转换的换挡期,我国也逐步全面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十四五”企业转型升级的“新基建”。新兴技术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加速重构全球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体系。

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云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高企业的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已成为企业的迫切需要。

行业专家认为,没有对核心技术的把控能力、没有差异性的竞争优势、没有场景化落地能力、没有工程化实施能力、没有售后服务能力,就不可能在这一波科技的迭代中生存,也不可能服务好众多行业和用户。这是行业趋势,是IT服务企业转型的外部驱动力。

服务外包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有助于提升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业务占比,服务外包正以开放共享、创新融合的模式加固经济全球化和服务贸易自由化桥梁。

2020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服务外包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结构优化。商务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服务外包加快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加快服务外包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品质、高效益的转型升级,提高接单能力和交单水平,提升“中国服务”和“中国制造”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加入CEC后的文思海辉能否精准把握客户需求,利用全球化的视野和不断投入的研发力量,输出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创造客户价值、推动行业发展呢?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Z1Y492Vn3ZYD9et3B06/article/details/108353416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