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干货分享

一、 系统论的起源及其重要观点

1968年,奥地利生物学家、哲学家贝塔朗菲发表了《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这部经典著作标志着系统论的创立。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中,系统论给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还将一直持续。

系统论的主要论点有以下几个:

  1. 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是完整的,它有很多构成要素,这些要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整体。整体性是系统论的核心观点。

  2. 系统的层次性。贝塔朗菲认为,系统的整体无限可分。大系统可以分解为小系统,小系统又可以分为更小的系统。宏观世界无穷大的,而微观世界则无限可分。

  3. 系统的目的性。贝塔朗菲认为,系统都是有特定目的的。因为它的内部会自动朝向某个特定的方向运动,所以一定有目的。目的的朝向决定了系统存在的意义。

  4. 系统的动态开放性。贝塔朗菲认为系统必定与外部环境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比如生物体保持体内平衡的重要基础就是新陈代谢。如果新陈代谢停止就意味着生物体的死亡,这个作为生物体的系统就不复存在了。贝塔朗菲还认为,实际存在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动态是开放系统的必然表现。

  5. 系统的有序性。贝塔朗菲认为,组成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使系统内部结构趋于优化,这就是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贝塔朗菲认为,正是由于系统具有自组织功能,系统才能达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一旦系统的有序性被破坏,系统就会内部耗散并逐渐解体。

系统的有序性涉及到几个概念,包括自组织、他组织、耗散。

德国的理论物理学家哈肯认为,从组织的进化形式来看,可以把所有的组织分为两类:他组织和自组织。如果一个系统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组织,就是他组织;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自组织现象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这种例子到处都是。比如人体,有很多器官,这些器官相互作用,可以完成自身的功能,并不需要其他人操控。一个自组织的系统,可以自我优化,自我提升。耗散指的就是内耗,无序的组织产生内耗,而内耗则会使系统趋于崩溃,由此可见,内耗是组织之大敌。

系统论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

二、 系统论对企业管理理论的影响

198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了ISO 9000系列管理标准,为管理体系标准化提供了参考。此后,国际标准化组织陆续推出了各类管理体系的标准,比如:ISO 14001、ISO 45001等,这些管理体系的标准充分应用了系统论的观点。在ISO 9001:2015版标准中给出了过程模型以及管理体系的模型,从这两个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关系统的思维,并进而了解系统论对管理体系标准的影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1 过程要素的结构图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过程与外部世界的开放互动。任何一个过程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这个系统与其它的过程系统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了整个质量管理体系。所以我们也经常讲,管理体系的基础是业务过程。作为系统存在的过程,将从外部接受物质、能量和信息三大类输入,并通过自身将其转换成其它类型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过程的价值在于其输出物被接收者充分利用,因而它一定有自己存在的目的和意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2 ISO 9001标准的PDCA循环结构示意图

上图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模型,它将质量管理体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了表达。我们可以看到,质量管理体系的整体是如何构成的,同时还可以看到质量管理体系是如何与外部环境互动的。它从外部接收到要求和期望,并基于组织的战略决策,开展其自身的内部活动,并通过向外部提供产品和服务,致力于获得顾客的满意以及相关方追求的结果。从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活动上来看,一个自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将在领导作用的驱动下,经由PDCA的循环达到自提升、自我优化的有序状态。

这两个模型很好地诠释了系统论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应用。其它管理体系的标准也是遵循这个管理体系的模型而建立的。

三、 系统论及管理体系标准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作为管理者,充分理解系统的这些特点,并将系统论的观点应用于管理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管理实践中,应当首先将管理对象看作一个整体,而不能将其割裂。所以我们经常讲,领导者必须有整体观,大大局观。基于组织的业务过程,各管理的子系统也应当充分整合,而不应当是割裂的,零散的。

关于系统的目的性,管理者在理解系统的这个特性时,要理解系统的目的有时是多重的,要特别注意多重目的的协调并抓住管理的重点。动态性则告诉管理者,观念不可僵化,要动态地看待组织,并用发展的眼光处理问题。系统的动态开放性,也提示管理者要高度重视系统的环境影响。任何一个系统都有边界,所以系统外面还会有更大的系统,那就是这个系统的外部环境。环境的能量往往比系统本身大,维度会比系统本身高。所以系统得适应环境,一个没有环境适应性的系统,是没有生命力的。 自然界的生物不是强者生存,而是适者生存。这一点同样适应于企业。

在管理实践中,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当致力于使被管理的业务活动有序化,这就是有序性的应用。在中国,古代的圣贤就有类似的说法。比如,孔子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定位策略,老子有“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管理方针。这些都是使组织有序、稳定的高论。

在我们企业管理咨询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就发现很多组织存在流程不明,授权不充分,组织架构不合理,决策随意这些问题,其实这些现象就是组织无序状态的表现。无序的状态使得组织产生内耗,影响组织效率,严重时就将导致组织解体。

因此,根据系统的特点,管理者在明确整体目标的前提下,首要任务就是建立规章制度,并确保规章制度得以遵循,这样才能建立组织运行的规则,形成组织有序的状态。有序状态一旦形成,日常的管理事务就将简单化。管理者就可以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对外部环境变化的研究上来,并致力于使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不断提升。同时,管理者还必须重视那些可能破坏有序状态的因素,并对其加以控制。

组织中,最易导致有序状态被破坏的两个因素是人心向背以及内外部的突发状况。人心一旦离散,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那就一定会使组织无序,产生内部摩擦,所以管理的高手都会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思想统一的问题上。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凝聚人心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管理工作。同时应当关注突发状况带来的冲击。换句话说,就是要重视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关注风险管理。所以,当管理体系建立起来并被有效实施后,管理者的管理重点有2个,一个是解决人心向背,一个就是实施风险管理。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40538339/article/details/106406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