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doop-HDFS总结(四)

HDFS工作机制

HDFS的数据流

文件写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1)客户端向namenode请求上传文件,namenode检查目标文件是否已存在,父目录是否存在。

2)namenode返回是否可以上传。

3)客户端请求第一个 block上传到哪几个datanode服务器上。

4)namenode返回3个datanode节点,分别为dn1、dn2、dn3。

5)客户端请求dn1上传数据,dn1收到请求会继续调用dn2,然后dn2调用dn3,将这个通信管道建立完成

6)dn1、dn2、dn3逐级应答客户端

7)客户端开始往dn1上传第一个block(先从磁盘读取数据放到一个本地内存缓存),以packet为单位,dn1收到一个packet就会传给dn2,dn2传给dn3;dn1每传一个packet会放入一个应答队列等待应答

8)当一个block传输完成之后,客户端再次请求namenode上传第二个block的服务器。(重复执行3-7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1.客户端通过调用DistributedFileSystem的create方法创建新文件。

2.DistributedFileSystem通过RPC调用namenode去创建一个没有blocks关联的新文件,创建前, namenode会做各种校验,比如文件是否存在,客户端有无权限去创建等。如果校验通过, namenode就会记录下新文件,否则就会抛出IO异常。

3.前两步结束后,会返回FSDataOutputStream的对象,与读文件的时候相似, FSDataOutputStream被封装成DFSOutputStream。DFSOutputStream可以协调namenode和 datanode。客户端开始写数据到DFSOutputStream,DFSOutputStream会把数据切成一个个小的packet,然后排成队 列data quene(数据队列)。

4.DataStreamer会去处理接受data quene,它先询问namenode这个新的block最适合存储的在哪几个datanode里(比如重复数是3,那么就找到3个最适合的 datanode),把他们排成一个pipeline。DataStreamer把packet按队列输出到管道的第一个datanode中,第一个 datanode又把packet输出到第二个datanode中,以此类推。

5.DFSOutputStream还有一个对列叫ack quene,也是由packet组成,等待datanode的收到响应,当pipeline中的所有datanode都表示已经收到的时候,这时ack quene才会把对应的packet包移除掉。

如果在写的过程中某个datanode发生错误,会采取以下几步: 
1)pipeline被关闭掉; 
2)为了防止防止丢包ack quene里的packet会同步到data quene里; 
3)把产生错误的datanode上当前在写但未完成的block删掉; 
4)block剩下的部分被写到剩下的两个正常的datanode中; 
5)namenode找到另外的datanode去创建这个块的复制。当然,这些操作对客户端来说是无感知的。

6.客户端完成写数据后调用close方法关闭写入流。

7.DataStreamer把剩余得包都刷到pipeline里,然后等待ack信息,收到最后一个ack后,通知datanode把文件标视为已完成。

注意:客户端执行write操作后,写完的block才是可见的(注:和下面的一致性所对应),正在写的block对客户端		是不可见的,只有 调用sync方法,客户端才确保该文件的写操作已经全部完成,当客户端调用close方法时,会		默认调用sync方法。是否需要手动调用取决你根据程序需 要在数据健壮性和吞吐率之间的权衡
#### 网络拓扑

在本地网络中,两个节点被称为“彼此近邻”是什么意思?在海量数据处理中,其主要限制因素是节点之间数据的传输速率——带宽很稀缺。这里的想法是将两个节点间的带宽作为距离的衡量标准。

​ 节点距离:两个节点到达最近的共同祖先的距离总和。

例如,假设有数据中心d1机架r1中的节点n1。该节点可以表示为/d1/r1/n1。利用这种标记,这里给出四种距离描述。

Distance(/d1/r1/n1, /d1/r1/n1)=0(同一节点上的进程)

Distance(/d1/r1/n1, /d1/r1/n2)=2(同一机架上的不同节点)

Distance(/d1/r1/n1, /d1/r3/n2)=4(同一数据中心不同机架上的节点)

Distance(/d1/r1/n1, /d2/r4/n2)=6(不同数据中心的节点)

机架感知

  • 官方ip地址:

http://hadoop.apache.org/docs/r2.7.2/hadoop-project-dist/hadoop-common/RackAwareness.html

http://hadoop.apache.org/docs/r2.7.2/hadoop-project-dist/hadoop-hdfs/HdfsDesign.html#Data_Replication

  • 低版本Hadoop副本节点选择

第一个副本在client所处的节点上。如果客户端在集群外,随机选一个。

第二个副本和第一个副本位于不相同机架的随机节点上。

第三个副本和第二个副本位于相同机架,节点随机。

  • 高副本节点选择

    ​第一个副本在client所处的节点上。如果客户端在集群外,随机选一个。

    ​第二个副本和第一个副本位于相同机架,随机节点。

    ​第三个副本位于不同机架,随机节点。

2. HDFS读流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客户端向namenode请求下载文件,namenode通过查询元数据,找到文件块所在的datanode地址。
2)挑选一台datanode(就近原则,然后随机)服务器,请求读取数据。
3)datanode开始传输数据给客户端(从磁盘里面读取数据放入流,以packet为单位来做校验)。
4)客户端以packet为单位接收,先在本地缓存,然后写入目标文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1.首先调用FileSystem对象的open方法,其实是一个DistributedFileSystem的实例。

2.DistributedFileSystem通过rpc获得文件的第一批block的locations,同一个block按照重复数会返回多个locations,这些locations按照hadoop拓扑结构排序,距离客户端近的排在前面。

3.前两步会返回一个FSDataInputStream对象,该对象会被封装DFSInputStream对象,DFSInputStream可 以方便的管理datanode和namenode数据流。客户端调用read方法,DFSInputStream最会找出离客户端最近的datanode 并连接。

4.数据从datanode源源不断的流向客户端。

5.如果第一块的数据读完了,就会关闭指向第一块的datanode连接,接着读取下一块。这些操作对客户端来说是透明的,客户端的角度看来只是读一个持续不断的流。

6.如果第一批block都读完了, DFSInputStream就会去namenode拿下一批block的locations,然后继续读,如果所有的块都读完,这时就会关闭掉所有的流。

7.如果在读数据的时候, DFSInputStream和datanode的通讯发生异常,就会尝试正在读的block的排序第二近的datanode,并且会记录哪个 datanode发生错误,剩余的blocks读的时候就会直接跳过该datanode
DFSInputStream也会检查block数据校验和,如果发现一个坏的block,就会先报告到namenode节点,然后 DFSInputStream在其他的datanode上读该block的镜像。

8.该设计就是客户端直接连接datanode来检索数据并且namenode来负责为每一个block提供最优的datanode, namenode仅仅处理block location的请求,这些信息都加载在namenode的内存中,hdfs通过datanode集群可以承受大量客户端的并发访问。

3. 一致性模型

debug调试如下代码

package HDFS_01;

import org.apache.hadoop.conf.Configuration;
import org.apache.hadoop.fs.FSDataOutputStream;
import org.apache.hadoop.fs.FileSystem;
import org.apache.hadoop.fs.Path;

import java.net.URI;

public class HDFS01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1. 创建配置信息对象
        Configuration conf = new Configuration();
        //2.获取文件系统
        FileSystem fs = FileSystem.get(new URI("hdfs://linux1:9000"), conf, "root");
        //3.创建文件输入流

        FSDataOutputStream fos = fs.create(new Path("/data/A.txt"));

        //3.写入数据
        fos.write("aaaaaa".getBytes());
        //4.一致性刷新
       // fos.hflush();
        //fos.hsync();
        //5关流
        fos.close();
    }
}

总结

​ 写入数据时,如果希望数据被其他client立即可见,调用如下方法

​ FSDataOutputStream. hflush (); //清理客户端缓冲区数据,被其他client立即可见

NameNode工作机制

1. NameNode和Secondary NameNode工作机制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一阶段:namenode启动

  • 第一次启动namenode格式化后,创建fsimage和edits文件。如果不是第一次启动,直接加载编辑日志(edits)和镜像文件(fsimage)到内存
  • 客户端对元数据进行增删改的请求
  • namenode记录操作日志,更新滚动日志
  • namenode在内存中对数据进行增删改查
  • 第二阶段:Secondary NameNode工作
    • Secondary NameNode询问namenode是否需要checkpoint。直接带回namenode是否检查结果。
    • Secondary NameNode请求执行checkpoint。
    • namenode滚动正在写的edits日志
    • 将滚动前的编辑日志和镜像文件拷贝到Secondary NameNode
    • Secondary NameNode加载编辑日志和镜像文件到内存,并合并。
    • 生成新的镜像文件fsimage.chkpoint
    • 拷贝fsimage.chkpoint到namenode
    • namenode将fsimage.chkpoint重新命名成fsimage
  • chkpoint检查时间参数设置
    • 通常情况下,SecondaryNameNode每隔一小时执行一次。
#[hdfs-default.xml]

<property>
  <name>dfs.namenode.checkpoint.period</name>
  <value>3600</value>
</property>

一分钟检查一次操作次数,当操作次数达到1百万时,SecondaryNameNode执行一次。

property>
  <name>dfs.namenode.checkpoint.txns</name>
  <value>1000000</value>
<description>操作动作次数</description>
</property>

<property>
  <name>dfs.namenode.checkpoint.check.period</name>
  <value>60</value>
<description> 1分钟检查一次操作次数</description>
</property>

2. 镜像文件和编辑日志文件

  • 概念
  • namenode被格式化之后,将在/opt/module/hadoop-2.8.4/data/dfs/name/current目录中产生如下文件,注只能在NameNode所在的节点才能找到此文件

可以执行find . -name edits* 来查找文件

edits_0000000000000000000
fsimage_0000000000000000000.md5
seen_txid
VERSION

(1)Fsimage文件:HDFS文件系统元数据的一个永久性的检查点,其中包含HDFS文件系统的所有目录和文件idnode的序列化信息。

(2)Edits文件:存放HDFS文件系统的所有更新操作的路径,文件系统客户端执行的所有写操作首先会被记录到edits文件中。

(3)seen_txid文件保存的是一个数字,就是最后一个edits_的数字

(4)每次Namenode启动的时候都会将fsimage文件读入内存,并从00001开始到seen_txid中记录的数字依次执行每个edits里面的更新操作,保证内存中的元数据信息是最新的、同步的,可以看成Namenode启动的时候就将fsimage和edits文件进行了合并。

oiv查看fsimage文件

  • 基本语法
- hdfs oev -p 文件类型 -i编辑日志 -o 转换后文件输出路径
-p	–processor <arg>   指定转换类型: binary (二进制格式), xml (默认,XML格式),stats
-i	–inputFile <arg>     输入edits文件,如果是xml后缀,表示XML格式,其他表示二进制
-o 	–outputFile <arg> 输出文件,如果存在,则会覆盖

案例实操

[itstar@bigdata111 current]$ hdfs oev -p XML -i edits_0000000000000000135-0000000000000000135 -o /opt/module/hadoop-2.8.4/edits.xml -p stats

[itstar@bigdata111 current]$ cat /opt/module/hadoop-2.8.4/edits.xml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每个RECORD记录了一次操作,比如图中的

OP_ADD代表添加文件操作、OP_MKDIR代表创建目录操作。里面还记录了

文件路径(PATH)

修改时间(MTIME)

添加时间(ATIME)

客户端名称(CLIENT_NAME)

客户端地址(CLIENT_MACHINE)

权限(PERMISSION_STATUS)等非常有用的信息

3. 滚动编辑日志

​ 正常情况HDFS文件系统有更新操作时,就会滚动编辑日志。也可以用命令强制滚动编辑日志。

  • 滚动编辑日志(前提必须启动集群)
[dingshiqi@bigdata111 current]$ hdfs dfsadmin -rollEdits

举例:原文件名edits_inprogress_0000000000000000321

执行以下命令后

[root@bigdata111 current]# hdfs dfsadmin -rollEdits

Successfully rolled edit logs.

New segment starts at txid 323

edits_inprogress_0000000000000000321 => edits_inprogress_0000000000000000323
  • 镜像文件什么时候产生

    NameNode启动时加载镜像文件和编辑日志

4. NameNode版本号

  • 查看namenode版本号

在/opt/module/hadoop-2.8.4/data/dfs/name/current这个目录下查看VERSION

namespaceID=1778616660

clusterID=CID-bc165781-d10a-46b2-9b6f-3beb1d988fe0

cTime=1552918200296

storageType=NAME_NODE

blockpoolID=BP-274621862-192.168.1.111-1552918200296

layoutVersion=-63

namenode版本号具体解释

1) namespaceID在HDFS上,会有多个Namenode,所以不同Namenode的namespaceID是不同的,分别管理一组blockpoolID。

(2)clusterID集群id,全局唯一

(3)cTime属性标记了namenode存储系统的创建时间,对于刚刚格式化的存储系统,这个属性为0;但是在文件系统升级之后,该值会更新到新的时间戳。

(4)storageType属性说明该存储目录包含的是namenode的数据结构。

(5)blockpoolID:一个block pool id标识一个block pool,并且是跨集群的全局唯一。当一个新的Namespace被创建的时候(format过程的一部分)会创建并持久化一个唯一ID。在创建过程构建全局唯一的BlockPoolID比人为的配置更可靠一些。NN将BlockPoolID持久化到磁盘中,在后续的启动过程中,会再次load并使用。

(6)layoutVersion是一个负整数。通常只有HDFS增加新特性时才会更新这个版本号。

(7)storageID (存储ID):是DataNode的ID,不唯一

5. SecondaryNameNode目录结构

​ Secondary NameNode用来监控HDFS状态的辅助后台程序,每隔一段时间获取HDFS元数据的快照。

在/opt/module/hadoop-2.8.4/data/dfs/namesecondary/current这个目录中查看SecondaryNameNode目录结构。

edits_000000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0000002
fsimage_0000000000000000002
fsimage_0000000000000000002.md5
VERSION

SecondaryNameNode的namesecondary/current目录和主namenode的current目录的布局相同。

好处:在主namenode发生故障时(假设没有及时备份数据),可以从SecondaryNameNode恢复数据。

方法一:将SecondaryNameNode中数据拷贝到namenode存储数据的目录;

方法二:使用-importCheckpoint选项启动namenode守护进程,从而将SecondaryNameNode中数据拷贝到namenode目录中。

  • 案例实操(一)

    模拟namenode故障,并采用方法一,恢复namenode数据

(1)kill -9 namenode进程

(2)删除namenode存储的数据(/opt/module/hadoop-2.8.4/data/dfs/name)
	rm -rf /opt/module/hadoop-2.8.4/data/dfs/name/*
		
		注:此时hadoop-daemon.sh stop namenode关闭NN,
		然后hadoop-daemon.sh start namenode重启NN,发现50070页面启动不了

(3)拷贝SecondaryNameNode中数据到原namenode存储数据目录
	cp -r /opt/module/hadoop-2.8.4/data/dfs/namesecondary/* 
	  /opt/module/hadoop-2.8.4/data/dfs/name/

(4)重新启动namenode
	sbin/hadoop-daemon.sh start namenode

案例实操(二)

模拟namenode故障,并采用方法二,恢复namenode数据

  • 修改hdfs-site.xml中的配置,value的单位是秒,默认3600,即1小时,仅配置一台即可
 <property>
  <name>dfs.namenode.checkpoint.period</name>
  <value>120</value>
</property>

<property>
  <name>dfs.namenode.name.dir</name>
  <value>/opt/module/hadoop-2.8.4/data/dfs/name</value>
</property>
  • kill -9 namenode进程

  • 删除namenode存储的数据(/opt/module/hadoop-2.8.4/data/dfs/name)

    rm -rf /opt/module/hadoop-2.8.4/data/dfs/name/*

  • 如果SecondaryNameNode不和Namenode在一个主机节点上,需要将SecondaryNameNode存储数据的目录拷贝到Namenode存储数据的平级目录。

[dingshiqi@bigdata111 dfs]$ pwd
/opt/module/hadoop-2.8.4/data/dfs
[dingshiqi@bigdata111 dfs]$ ls
data  name  namesecondary

导入检查点数据(等待一会ctrl+c结束掉)

bin/hdfs namenode -importCheckpoint

启动namenode

sbin/hadoop-daemon.sh start namenode

如果提示文件锁了,可以删除in_use.lock

rm -rf /opt/module/hadoop-2.8.4/data/dfs/namesecondary/in_use.lock

6. 集群安全模式操作

  • 概述

    Namenode启动时,首先将映像文件(fsimage)载入内存,并执行编辑日志(edits)中的各项操作。一旦在内存中成功建立文件系统元数据的映像,则创建一个新的fsimage文件和一个空的编辑日志。此时,namenode开始监听datanode请求。但是此刻,namenode运行在安全模式,即namenode的文件系统对于客户端来说是只读的。

    系统中的数据块的位置并不是由namenode维护的,而是以块列表的形式存储在datanode中。在系统的正常操作期间,namenode会在内存中保留所有块位置的映射信息。在安全模式下,各个datanode会向namenode发送最新的块列表信息,namenode了解到足够多的块位置信息之后,即可高效运行文件系统。

    如果满足“最小副本条件”,namenode会在30秒钟之后就退出安全模式。所谓的最小副本条件指的是在整个文件系统中99.9%的块满足最小副本级别(默认值:dfs.replication.min=1)。在启动一个刚刚格式化的HDFS集群时,因为系统中还没有任何块,所以namenode不会进入安全模式。

  • 基本语法

    集群处于安全模式,不能执行重要操作(写操作)。集群启动完成后,自动退出安全模式。

1)bin/hdfs dfsadmin -safemode get		(功能描述:查看安全模式状态)
(2)bin/hdfs dfsadmin -safemode enter  	(功能描述:进入安全模式状态)
(3)bin/hdfs dfsadmin -safemode leave	(功能描述:离开安全模式状态)
(4)bin/hdfs dfsadmin -safemode wait		(功能描述:等待安全模式状态)

案例 模拟等待安全模式

  • 先进入安全模式
bin/hdfs dfsadmin -safemode enter

执行下面的脚本

编辑一个脚本(注:必须已设置环境变量,要不就写绝对路径)

#!bin/bash
hdfs dfsadmin -safemode wait
hadoop fs -put /opt/BBB /

再打开一个窗口,执行

bin/hdfs dfsadmin -safemode leave
  • 编辑一个脚本(注:必须已设置环境变量,要不就写绝对路径)

7. NameNode多目录配置

  • namenode的本地目录可以配置成多个,且每个目录存放内容相同,增加了可靠性。
  • 具体配置如下
#hdfs-site.xml

<property>
    <name>dfs.namenode.name.dir</name>
<value>file:///${
    
    hadoop.tmp.dir}/dfs/name1,file:///${
    
    hadoop.tmp.dir}/dfs/name2</value>
</property>
#1.停止集群 删除data 和 logs  rm -rf data/* logs/*
#2.hdfs namenode -format
#3.start-dfs.sh
#4.去展示
#https://blog.csdn.net/qq_39657909/article/details/85553525

实验总结:
思考1:如果在非Namenode节点、进行格式化(hdfs namenode -format)
是否和在NN节点上同样会生成name1和name2目录呢?

答:只要配置了以上得配置,在该节点下同样会生成name1和name2
  • 具体解释:
    格式化做了哪些事情?

    在NameNode节点上,有两个最重要的路径,分别被用来存储元数据信息和操作日志,而这两个路径来自

    于配置文件,它们对应的属性分别是dfs.name.dir和dfs.name.edits.dir,同时,它们默认的路径均是/tmp/hadoop/dfs/name。格式化时,NameNode会清空两个目录下的所有文件,之后,格式化会在目录dfs.name.dir下创建文件

    hadoop.tmp.dir 这个配置,会让dfs.name.dir和dfs.name.edits.dir会让两个目录的文件生成在一个目录里

    思考2:非NN上如果生成了name1和name2,那么他和NN上生成得有没有差别?

    **答:**有区别、NN节点上会产生新得edits_XXX,非NN不会fsimage会更新,而非NN不会,只会产生一个仅初始化得到得fsimage,不会生成edits,更不会发生日志滚动。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45092505/article/details/105315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