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下标准I/O缓冲机制

平台:Ubuntu操作系统

编译器:g++

首先让我们看一段代码: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unistd.h>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for (int i = 0; i < 3; ++i)
	{
		cout << "hello " << i;	//注意,这里没有加换行符
		sleep(1);	//睡眠1秒
	}
}

编译运行程序,发现终端控制台并未立即打印任何东西,直到3秒以后才突然全部打印出来!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是Linux系统下标准I/O缓冲机制在作怪。在Windows下面未采用此类缓冲机制,故现象不同。

Linux下的标准I/O缓冲机制分为3大类:

  1.  全缓冲。填满标准I/O缓冲区后才进行实际I/O操作。驻留在磁盘上的文件通常是由标准I/O库实施全缓冲。
  2. 行缓冲。遇到换行时才进行实际I/O操作。Linux终端通常使用的是行缓冲。
  3. 无缓冲。不进行缓冲操作。标准出错流stderr属于无缓冲。
  • 备注

无论是全缓冲还是行缓冲,当程序显式调用flush方法,或者当程序正常退出时,都会刷新缓冲区,并将缓存内容全部输出。

示例代码如下: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unistd.h>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for (int i = 0; i < 3; ++i)
	{
		cout << "hello " << i << flush;	//注意,这里没有加换行符
		sleep(1);	//睡眠1秒
	}
}

增加了flush控制刷新之后,程序就会在cout执行后立即打印出类似“hello 1”这样的字符串(总共打印3次,每次间隔1秒),而不需要等待程序结束后才一次性全部打印。

另外,在Linux下面也有相关的方法可以查看当前缓冲机制属于全缓冲、行缓冲还是无缓冲,甚至可以查看缓冲区大小。在本文中就不详细描述了。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gkzscs/article/details/8303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