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现团队真正的问题

http://michael.nona.name/archives/302

咨询工作期间,受邀去一个团队,帮助他们制定新的计划,以改善他们的交付现状,提升交付能力。

之前我并没有一个完善的计划。这类的访谈,如果话语权被管理者把持,访谈本身会迅速失去其意义。因此在我要求之下,他们整个团队进来了。开始之前,我并没有要求开电脑,场景被设定为一个圆桌旁边的开放聊天。

团队领导者先进来了,他迅速打开了电脑,熟练的打开了PPT。团队成员也陆续进来。我注意到几乎全部面色疲倦,表情灰暗。他们中有长相帅气的男生,也有年轻美丽的女生。然而他们默默的进来,除了抬头看一眼大屏幕上即将进行的PPT, 他们一言不发的坐下,等着,也许,这只是另一场没有任何不同的宣讲式会议。

管理者开始了。他描述了他理解的团队中的问题,并且提出了他自己的想法。我看着这些计划,心里毫无把握:这真的是团队想要的吗?这么多的实践操作下去,团队是否有空间去进行?他们是否深深的理解,这些实践是为了真正的解决团队中的实际问题,而非另一场运动?

带着这些问题,我环顾四周,我看到的仍然是面无表情的听众。

等管理者说完这些之后,我打断了他想继续表达的意愿,说:我想听听团队每个人怎么说的。用一个毛绒猴子作为令牌, 拿到猴子的人才能说话,其他人不能说话。第一个人开始了。我注意到他仍然不能自如的表达出来自己的想法。

“你们测试团队在另外一个地方?”
“是的。”
“在哪里?”
“A地。”
“哦,就是那个经常停电的地方吗?”

大家楞了一下,然后哈哈大笑起来。气氛立刻缓和了许多。很多人的眼神里面也有了神采。

“是啊!每次他们总找我们要文档!本来我们这里都讨论好了,由于他们在另外一个地方,因此不得不写些文档。但我们交付这么忙,写不全是常事啊!”
“——我总觉得他们做什么我们根本不知道。我们做完了得交给他们测试,他们测完了又要转回来,也不见得比我们测得全面。”

……

这些鲜活的例子一旦出现,似乎所有人的那根神经被触动了,一个开发人员说:

“有时候我不知道这些任务从哪里来的,有个人给我打电话,说这个东西很急,于是我就改了。”
“这些工作占据你日常工作的多少?”
“30%左右吧”
“等一下,我重复一下:你是说,耗费了你30%的工作时间,你居然都不知道你在为谁工作?”我故意强调了这个。
现场大笑。
“请问组长,你知道这个情况吗?”
组长讪笑着摇头。
我留意到现场有人眼神一亮,似乎有所感悟。

……

访谈过程持续了一个小时左右。访谈结束的时候他们的领导者出去,去询问这些参与者的反馈,回来跟我说:这次会议是他们觉得最有参与感的。

有了这个讨论作为铺垫,我将所有的可以进行的操作实践全都列出来,大家进行了投票,最终,一键式构建脚本、成立业务分析小组和识别并细分任务表成为优先级最高的三项。整个过程非常顺畅,细节几乎不用讨论,大家对这些工作的意义表现出惊人的一致。

三天后,我回访他们团队,发现状态墙已经建立了。询问他们领导,他们领导指着正在讨论的两个人,感慨地说:瞧,现在组内讨论很频繁,以前都很安静的。


续:

在我注意到的沟通不畅的现象中,很多情况是,参与沟通的个体与与整个沟通场景之间连接中断。如果只是一个人产生中断,那么沟通过程对于这个人而言会是比较痛苦的;但如果这个人非常重要,比如是领导或者其他话语权比较强烈的,那么其他人会比较痛苦。他们的痛苦,与上面描述的两个案例是没有太多不同的——花费了大量的气力,其实不是为了最终解决什么问题,而是为了与场景产生连接。简单的表现就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描述问题本身,而非去谈论解决方案。

我发现我所花费的大量的时间所营造的,只是让每个参与沟通的个体与场景之间产生连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旦连接建立,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大半——剩下的事情就是依赖每个人的创造力去将问题解决。沟通最大的问题,是你以为它发生了,其实它没有。在《世界咖啡——创造集体智慧的汇谈方法》这本书里面,我看到大多数费尽心思的氛围营造——包括4-6人小圆桌,无处不在的摄像头,大屏幕,可以书写的餐桌布,等等,都是为了将连接建立的成本降到最低,让连接迅速建立,从而让沟通的效率更为集中的体现在价值创造上,而非问题澄清上。

这个说法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需要可视的状态墙进行任务管理,为什么需要将应用程序的原型图贴到到处都是,为什么需要尽可能多的保持结对更换、尽可能多的进行面对面沟通,一切都是为了保证连接是常在的,否则连接一旦中断,你期待着谁会在胸前纹上鲜艳的红梅花去让谁清醒呢。



猜你喜欢

转载自androider.iteye.com/blog/798568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