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类型变量:结构体

结构体

结构体的定义

结构体是一些值的集合,这些值称为成员变量。结构体的每个成员可以是不同类型的变量。

struct Stu
{
    
    
  char name[20];
  int age;
  char sex[5];
  char id[20];
}x,y,z;

我们可以把x,y,z前面的部分看作是变量类型,上例就相当于是定义了x,y,z三个结构体变量。
前面的部分是对该自定义结构体变量的描述:Stu是结构体名称,{}内是结构体内所含有的结构体成员变量。


但我们一般这样声明结构体:
这样可以做到随时需要,随时定义。

#include<stdio.h>

struct Stu
{
    
    
  char name[20];
  int age;
  char sex[5];
  char id[20];
};

int main()
{
    
    
  struct Stu x,y,z;
  return 0;
}

当然我们这样声明,系统是不会报错的,但这毫无意义,不能在后期用来定义变量:

struct 
{
    
    
  char name[20];
  int age;
  char sex[5];
  char id[20];
};

结构体内部成员变量是不能为空的!


最推荐使用的声明结构的方式是:

typedef struct Stu
{
    
    
  char name[20];
  int age;
  char sex[5];
  char id[20];
}stu_t;

int main()
{
    
    
  stu_t x,y,z;
  return 0;
}

typedef 是对类型名重命名,这样我们在后面定义结构体变量时直接使用重命名后的类型名,不用再加struct,更加方便快捷。

结构体的自引用

结构体是允许自己引用自己的,类似于函数的递归。

struct Node
{
    
    
 int data;
 struct Node* next;
};

最推荐使用这种方式:

typedef struct LinkNode{
    
    
    int data;
    struct LinkNode *next;
}Node;

那么为什么这样不可以呢?

struct Node
{
    
    
 int data;
 struct Node next;
};

假设我们对这样一个结构体定义变量,那么如何开辟空间?
首先会对int开辟4字节,遇到struct Node又开辟结构体,再遇到int,开辟4字节……
如此循环往复,系统将会进入死循环。

所以不能如此自引用!

结构体的初始化

对于上例

stu_t x = {
    
    "zhangsan","20","man","1772991378"};

结构体嵌套式初始化:

struct Node
{
    
    
  int data;
  struct Stu p;
  struct Node * next;
}n1 = {
    
    10,{
    
    4,5},NULL};

struct Node n2 = {
    
    20,{
    
    5,6},NULL};

结构体的访问

  1. 方式一:
    结构体变量访问成员 结构变量的成员是通过点操作符(.)访问的。点操作符接受两个操作数。 例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可以看到 s 有成员 name 和 age ; 那我们如何访问s的成员?
struct S s;
strcpy(s.name, "zhangsan");//使用.访问name成员
s.age = 20;//使用.访问age成员
  1. 方式二
    结构体指针访问指向变量的成员 有时候我们得到的不是一个结构体变量,而是指向一个结构体的指针。
    那该如何访问成员。 如下:
struct Stu
{
    
    
 char name[20];
 int age;
};

void print(struct Stu* ps) {
    
    
 printf("name = %s   age = %d\n", (*ps).name, (*ps).age);
    //使用结构体指针访问指向对象的成员
 printf("name = %s   age = %d\n", ps->name, ps->age);
}

int main()
{
    
    
    struct Stu s = {
    
    "zhangsan", 20};
    print(&s);//结构体地址传参
    return 0;
}

结构体传参

struct S {
    
    
 int data[1000];
 int num;
};
struct S s = {
    
    {
    
    1,2,3,4}, 1000};
//结构体传参
void print1(struct S s) {
    
    
 printf("%d\n", s.num);
}
//结构体地址传参
void print2(struct S* ps) {
    
    
 printf("%d\n", ps->num);
}
int main()
{
    
    
 print1(s);  //传结构体
 print2(&s); //传地址
 return 0; }

上面的 print1 和 print2 函数哪个好些?

答案是:首选print2函数。 原因:
函数传参的时候,参数是需要压栈的。 如果传递一个结构体对象的时候,结构体过大,参数压栈的的系统开销
比较大,所以会导致性能的下降。

结论: 结构体传参的时候,首选传址传参。

结构体内存对齐

我们已经掌握了结构体的基本使用了。
现在我们深入讨论一个问题:计算结构体的大小。

我们试着计算一下以下代码的大小:

struct S1
{
    
    
 char c1;
 int i;
 char c2;
};
printf("%d\n", sizeof(struct S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struct S2
{
    
    
 char c1;
 char c2;
 int i;
};
printf("%d\n", sizeof(struct S2));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会发现这两次看似一样内容的结构体,但是其所占字节大小是完全不同的。
这里就会涉及到我们结构体内存对齐问题了。

为什么要内存对齐?

  1. 平台原因(移植原因): 不是所有的硬件平台都能访问任意地址上的任意数据的;某些硬件平台只能在某些地址处取某些特定类型的数据,否则抛出硬件异常。
  2. 性能原因: 数据结构(尤其是栈)应该尽可能地在自然边界上对齐。 原因在于,为了访问未对齐的内存,处理器需要作两次内存访问;而对齐的内存访问仅需要一次访问。

假如一个硬件平台的内存读取是按一次性读取4字节地址的内容的话:
如果按照紧密开辟一个结构体空间就会发生以下情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一次CPU读取时得到的是0~4字节的内容,能保证读到完整的b,但是当CPU第二次读取时就不能读取完成的a了,所以只能记下a的起始位置,再一次读取a,这样不仅使CPU工作变得繁琐,还变的效率低下。

为此开辟结构体时,只要分开每个成员变量的位置,让CPU每次都读到等量大小地址的内容,就可一次读到整个结构体,提高CPU工作效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虽然我们牺牲了空间的利用率,但是我们换取了高效的工作效率。

内存对齐是怎么计算的呢?

内存对齐遵循以下四点规则:

  1. 第一个成员在与结构体变量偏移量为0的地址处。
  2. 其他成员变量要对齐到某个数字(对齐数)的整数倍的地址处。
    对齐数 = 编译器默认的一个对齐数 与 该成员大小的较小值。
    对齐数可以自行设置,默认对齐数是其自身大小,如果设置了对齐数,编译器将按上述规则选择较小的。
  3. 结构体总大小为最大对齐数(每个成员变量都有一个对齐数)的整数倍。
  4. 如果嵌套了结构体的情况,嵌套的结构体对齐到自己的最大对齐数的整数倍处,结构体的整体大小就是所
    有最大对齐数(含嵌套结构体的对齐数)的整数倍。

怎么才算是对齐?
对齐:其他成员在放入结构体时,其起始偏移量能整除对齐数成为对齐。

回头看看一开始的代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对于第四点规则,如果结构体内部嵌套了其他结构体,则在对齐时,只需对齐到该其他结构体的最大对齐数即可。
例如:

struct S3
{
    
    
 double d;//对齐数=8
 char c;//对齐数=4
 int i;//对齐数=4
};
//S3总大小=16

struct S4
{
    
    
 char c1;//对齐数=8(结构体内部嵌套了其他结构体,则在对齐时,只需对齐到该其他结构体的最大对齐数即可)
 struct S3 s3;//对齐数=16
 double d;//对齐数=8
};
//S4总大小=32

所以在结构体定义的时候,做好结构体的成员变量的顺序设计,可以有效提高空间利用率

修改默认对齐数

#include <stdio.h>
#pragma pack(8)//设置默认对齐数为8
struct S1
{
    
    
 char c1;
 int i;
 char c2;
 };
#pragma pack()//取消设置的默认对齐数,还原为默认
#pragma pack(1)//设置默认对齐数为1
struct S2
{
    
    
 char c1;
 int i;
 char c2;
};
#pragma pack()//取消设置的默认对齐数,还原为默认

位段

什么是位段

位段的声明和结构体是类似的,有两个不同:

  1. 位段的成员必须是 int、unsigned int 或signed int ,并且只能有一种类型。
  2. 位段的成员名后边有一个冒号和一个数字,意思是使用该变量的几个bit位。
struct A {
    
    
 int _a:2;
 int _b:5;
 int _c:10;
 int _d:30;
};

位段的目的是为了压缩存储、节省空间,所以它不考虑计算效率的问题,而是要优先考虑空间利用的问题。

位段的内存分配

由于位段操作的是bit位,所以要了解bit的储存。

与大端小端机器一样,bit也有大小端之分,在一个字节内,左边为大端还是右边为大端都由硬件决定,不同的机器带来的结果可能不同。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位段赋值

假设一段代码:

struct S {
    
    
 char a:3;
 char b:4;
 char c:5;
 char d:4;
};
struct S s = {
    
    0};
s.a = 10; 
s.b = 12; 
s.c = 3; 
s.d = 4;

实际储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也就是说在内存里发生了以下情况:

位段的跨平台问题

  1. int 位段被当成有符号数还是无符号数是不确定的。
  2. 位段中最大位的数目不能确定。(16位机器最大16,32位机器最大32,写成27,在16位机器会出问题。
  3. 位段中的成员在内存中从左向右分配,还是从右向左分配标准尚未定义。
  4. 当一个结构包含两个位段,第二个位段成员比较大,无法容纳于第一个位段剩余的位时,是舍弃剩余的位
    还是利用,这是不确定的。

跟结构相比,位段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但是可以很好的节省空间,但是有跨平台的问题存在。

位段的应用

这是一个IPV4协议的报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对于这种情况时,就可以使用位段来很好的解决分区问题。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40893595/article/details/105312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