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程序员宣称自己年薪100万的人,都是假的

很多程序员都有疑问:

为什么都是985,毕业几年以后,薪酬待遇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为什么都是跳槽,有人越跳越高,有人越跳越低,甚至面临失业风险?

有人说IT行业年薪百万,为什么自己只有月薪5000?

这样的问题其实都是一个,决定薪酬的关键是什么?

年薪百万是中国互联网的情结,动不动就有人宣称年薪百万,甚至在知乎,**「年薪百万,人在美国,刚下飞机」**已经成了一个笑话。但是据统计,2019年毕业生求职季,37个主要城市的平均招聘薪酬为8452元,深圳也突破万元大关。但别急,看另一个数据,根据2019年,深圳市薪资水平报告显示,深圳人的平均工资5199元,其中,6K/月以下的比例占到了61.5%。

数据是会骗人的,比较这两个数据,你会发现,一个说深圳平均工资5000,一个说,深圳平均招聘薪酬破万,因为毕业季主要针对的就是大学生,而平均工资反映的是劳动者普遍水平。

这就提醒我们一个事实,薪资并没有多数人想象的高,中国互联网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成千上万的人在用「我朋友」,「我同事」,「我上司」,「我亲戚」编故事,在网上吹牛逼,所以导致浮夸风盛行。

真实的职场不是这样的,真实的世界里,从月薪5000到年薪百万,其实都是中产,共同构成了中产的各个层面。

1、月薪5000

在营销号里,月薪5000是社会底层的标准象征。但是,实际上月薪5000是深圳市的平均工资,作为北上广深最接地气的城市,也是最海纳百川的城市,深圳的薪资水平也相对接地气,平均5000就是深圳的工资水平。而一般新一线城市,还达不到这个薪资水平。

月薪5000究竟是什么水平,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如果没有什么核心技能,也不是IT行业,金融行业等高薪行业员工,一般来说,工资水平就在5000,如果进入一线城市,可能略高一些,能够达到6000左右,甚至达到8000。

大部分非一线城市非江浙沪广东非艰苦地区的公务员,一线城市的前台、行政等非核心岗位人员,大概也是这个薪资水平。总之一句话,基层员工,大概的薪资水平,就是月薪5000左右。

2、年薪10w

年薪10w,大概月入8000左右,能达到这个薪资水平的有几类人:IT小厂的工程师,第一种很典型,银行柜员,外企央企总部员工,小个体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工程师(非IT),还有早几年追捧这几年又被踩到不值一钱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中央部委和一些富裕地区或艰苦地区公务员,这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白领,也有一些特殊行业,比如需要大量户外作业或者有危险性的技术工人,比如石油、电建、电力、核电行业,也可以达到过万。

3、年薪20w

年薪20w+,月入1w5左右,加上奖金,最典型的人群就是程序员,刚毕业的码农,如果特别优秀,刚毕业进入BAT,华为,可以拿到15k的薪资水平,15-16个月工资,这样的人,一般是985硕士以上,名校出身,脑瓜聪明。

同样能刚毕业拿到这个薪资水平的,还有就是金融行业员工,确切的说是证券和投资银行的员工,投行助理这个档次,这些人跟IT行业一样,同样是名校背景+聪明脑瓜,有些甚至需要父母有一定人脉。

所以,刚毕业就能进入IT行业和金融行业,优越感是非常强的,在同龄人里面基本就是碾压的水平。

不考虑新人,看一个数据,根据BOSS直聘整理的《2019年芯片人才数据洞察》显示,2019年芯片人才平均招聘薪资为10420元,十年工作经验的芯片人才平均招聘工资为19550元,仅为同等工作年限的软件类人才薪资水平的一半。

非BAT的码农,一般要5年左右经验,才能拿到年薪20w,而传统行业的工程师就更惨了,一般10年左右的工程师,可以拿到这个薪资水平(外企会少几年)。

而年薪20w,已经是大多数行业的上限,很多上市公司的高管,也就是这个薪资水平,停留在这个行业里面,能够拿到的最高薪资水平,不会超过20w-30w这个档次。四大5年左右的员工,也是20w——30w的薪资水平,这就是为什么四大为什么越来越被名校diss,就是因为成长太慢,在四大呆五年才能跟投行比。

这些人都是非常有优越感的,但是今年痛批996的时候,我们都知道,这些人全部都是996,除了少数外企员工,几乎都在没命加班。这个薪资水平,同时也是多数蓝领的天花板。

我们知道的所谓「高级技工」,一般来说待遇就在这个档次,大型塔吊司机、高级模具工人、高级厨师,薪酬一般都在这个水平,同时这也是很多个体业主的天花板,我们在新闻里看到的生意特别好的煎饼大妈,卖牛肉面的大叔,葱油饼大爷,如果不雇人,一般一年也就在20w上下,他们其实也都在变相996。

4、年薪50w

年薪50w,基本已经是所有打工者的天花板。对,不是年薪百万,年薪50w大概什么水平,我们还是看BAT和华为。

大概就是BAT的P6,T3-1,拿阿里来说,P5、P6就是干活的主力,新进来的毕业生就是P5,晋升一级就是P6,区分两者的一个标准就是能否独当一面,P6是资深工程师,这个资深,一般是5年经验,对应领域3年以上经验。

要当BAT的P6,要么是开始就进入大厂,要么就进入有一定技术实力的有潜力的独角兽。

5、年薪百万:

几乎所有宣称自己年薪百万的人,都没有达到年薪百万,年薪百万什么水平,还是拿阿里举例,年薪百万,就是阿里的P8。

能够达到P8的,在行业内都是有名的技术专家,至少在某一领域相对很难替代的专业能力,仅此还不够,还要运气,没有站错队,Boss给力,跟Boss关系良好,各方面运气都好到爆。也有一些阿里收购的互联网公司的专家,运气好可以到P8,比如小蓝单车的产品负责人,就给了P8。

而且P8实际上不是年薪百万,仅仅是头四年可以达到年薪百万。阿里P8,股票4年拿完,头四年相当于70万现金+50万股票。

后面每年就是70万现金,但是要升到P8有多难,阿里到处都是P6排队升P7,你最少要跟几百人竞争。P5升P6需要三年,基本都能升,但是要从P6升P7,很多人都卡住了,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跳槽离开大厂的原因。P7升P8,多数人几乎没有可能,就是我说的,人脉好+老板给力+技术能力强+运气好,4者缺一不可,即使这样拿到这个薪资也需要10年最少,到了P8,就可以参与分肥。

所以,阿里的P6很多都会选择跳槽,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P7升不上去,升P7都这么难,你可以想象P7到P8有多难。

如果合法纳税的话,各地社保公积金政策不同,一般来说,税后是70万出头。当然还有一些人可以达到年薪百万,就是上市公司的总裁CEO们,还有一些热门行业,比如地产、金融、IT行业的高管,合伙人,总裁们,这些人的薪资几乎没有价值,也不在讨论之列。

决定酬薪的关键秘诀是什么

通过这个梳理分析可以看到,单纯靠打工,要拿到年薪百万,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对大多数人而言,年薪20w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年薪10w,就打败了90%的中国人,这不是我瞎掰,国家统计局2017年的数据,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2597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36396元,年薪10w,就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倍。

而这个估计也可能过于乐观,去年个税改革,把个税起征点调整到5000元,缴纳个税的人数没有给出具体答案,但新浪财经根据财政部、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的公开信息进行推算,税改后应缴纳个人所得税人数将下降到6400w,也就是说,月薪超过5000的人,也不过6400w,不到人口的5%。

月薪5000,年薪6w,就已经是前5%,而年薪10w,很可能已经是1%。

不用听那些散布焦虑的营销号和各路大V的,能够做到年薪上万,几乎都是大学以上学历,要知道中国真正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也才4%。

这个数据可能让很多人松了一口气,但是对想提高收入的程序员来说,并没有意义,那么,真正决定高薪的因素是什么?决定薪酬的关键密码是什么?

1、专业

真正的高薪收入就是集中在金融和IT两个行业,而普通人能够凭努力拿到高薪的,可能只有IT一个行业,这个等下讲,所以选择这两个专业的人,有很大的优势。

2、学历

知识是有用的,教育是有用的,名校出身,985毕业,能有效地提升你的起薪,而且很有可能影响你未来的高度。

3、城市

几乎所有的高薪职业,都集中在几个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要想获得高薪,必然要到这些城市去,别拿三线城市企业或者煤矿的经理高管,你朋友你亲戚举例,这样的职业有多少,怎么得到都是玄学,并不具备参考价值。

4、家世背景

我拿阿里CFO卫哲举例吧,卫哲前段时间跟投行女互撕,卫哲何许人?在校读书期间到万国证券实习,被管金生看中成了他的秘书,24岁就成了万国证券资产管理部的副总,这样的履历牛逼吧。不过卫哲的父亲是上海建工的总经济师,1998年上市就是与万国证券合作。

从这次撕逼我们也能看出来,金融行业就是一个非常看资源的行业,名校+学历+履历,本质上也是看你的资源,真的碰上背景厉害的,一切都可以商量。

5、年龄

我们在前面也提到了,传统行业的工程师要5-10年才能积累到月薪两万以上,塔吊司机技能的磨练也需要十年,上市公司高管一般就是40多岁,所以有时候,我们说高级技工工资高,高级工程师工资高,往往忽略了一个前提,年龄,这些高薪职位,没有一定年龄,你是拿不到的。

赚钱的5个层次

其实其他行业职场也是这样,在低阶段晋升靠个人能力,但是每一个收入档次都是一次裂变,都需要截然不同的能力和素质,你在下一个层次完全正确的思路,到了上一个层次就是完全错误的打法。

专业学历城市家世固然重要,但是每一层次都有自己的潜规则,只要满足这些潜规则,不满足上面的这些硬件,你同样可以获得同档次的薪水。

第一层:靠体力赚钱

月薪5000以下,都是靠体力赚钱。可以这么说,月薪5000以下的工作,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中学生就能干的工作,之所以现在需要大学生来干,就是因为大学扩招了,水涨船高,稍微好一点的劳动力,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所以门槛摆在这里。

但实际上,在这个层次里,学历根本并不重要,就是拼体力,拼听话,拼忠诚,这个层次里,决定你是否胜任工作的关键,就是听话和责任心以及团队精神,这个阶段的工作,几乎都是需要集体完成,就是比谁做一颗螺丝钉做得好。

这一层叫“工”,决定这一层次收入的关键就是,你能把体力压榨到什么程度,体力压榨到极限,你可能在短期内收入比高层次的还多,但要长期维持,还是要遵循你的体力极限。

第二层:靠技能赚钱

到了月薪破万这种档次,开始靠技能挣钱,无论是文案技能,财会技能,编程技能,还是开铲车,挖掘机,都是需要一定时间练出来的工作技能。

决定你能不能进公司相应职位的关键,是你的技能是不是匹配,因为即使给人开后门,让他站在这个层次的岗位上,还是要做事的,没有基本的技能保障,上去了还是掉下来。

这一层的区分关键是,你用多长的时间积累够这个技能,有些人在大学期间就参加计算机协会,找实习工作,积累够了编程技能,本科毕业就是前端工程师,所以刚毕业就能进IT行业,甚至厉害的还能直接跨入这个阶段进入大厂,区别就是技能。

这也就是IT为什么比很多传统工科专业有优势的地方,IT是一个更「自我」的技能,你有台电脑就可以自己开发游戏,开发软件,只要你想学习。

但是传统的工科,机械、材料、土木,你在学校期间根本不会有多少技能积累,牛逼一点的985工科,会有车间和实验室供你学习技能,很多三本院校,甚至连好的实习机会都没有,所以只能毕业以后到工厂车间去实践磨技能,一磨就是十多年,985可能需要4-5年。

你不可能自己修炼这个技能,因为我相信所有的家庭,不可能为了让你练技能拿到上万的月薪,给你买万吨水压机,给你买精密机床,让你造一座桥,所以你只能在工作中通过一个个项目积累经验,大的公司项目密度高,你积累经验快,就能更快拿到高薪。

这一层叫“匠”,决定这一层次收入的是你的技巧深度。

第三层:靠时间赚钱

到了年入20w这个档次,这一层次和上一层次很像,都是靠技能赚钱,区别就是,时间。

大厂也好,金融行业也好,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可以更高密度地组织生产,把工作者的时间填充满,这也是为什么小厂更难拿到高薪的原因。

小厂无论管理还是组织上,以及能够拿到项目的资源上,都不足以让员工高效的生产,所以尽管小厂也加班,但是在有效生产上,通常是比不上大厂的。

而为什么大厂喜欢使用名校学生,其实名校毕业生不见得智商就高过普通高校学生,但是名校学生有一个优势,就是专注力强,抗压能力强,更适应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环境。

同样,在这个阶段,那些卖小吃的小老板,之所以能够挣到钱,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的买卖一定火到,至少有半天的时间,是一直在忙碌的,也就是说,同样是有技能,他的技能可以不停复制产品,而别人不行。

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当你拥有一定技能之后,如果你的薪资达不到月薪两万这个层次,关键就是你的工作没有饱和,那么你可以通过找兼职,开发副业赚外快。

这一层叫“师”,决定这一层次收入的是你是否把时间高效利用起来,你的技术,毫无疑问,到了这一层次已经开始是稀缺的,区别只是谁能把时间更恰当地分割,变成产品,更高效地出售。

第四层:靠资源赚钱

年薪50w,就已经不是堆量堆时间的问题了,无论是码农也好,公司的管理层也好,投行的投资经理,其实都在强调一个能力,你能够调动多少资源,无非是技术资源,客户资源,还是管理资源。

拿码农来说,侧重于考察独当一面的技术能力,何谓独当一面,除了自身技术能力过硬,也一定要有能带领几个人完成某方向项目的能力,当然也不排除有个人能力超强的技术专家,把技术资源变现。

所以要想达到这一层的收入,主要看你能够积累到多少资源,如果技术能力强,那么就积累自己的技术资源,如果拉客户的能力强,那么就积累客户资源,如果能抱老板大腿,那就抱老板大腿。

职场老鸟都知道一句话,「做业务比非业务的强」,强在哪,就是因为,业务工作更方便接触人,能够接触到更多客户和人脉资源。

这一层叫“家”,他们的特点,已经在行业内有一定名气,能够独立连接整合各种资源,完成目标任务,取决于收入的关键是能够整合连接多少有价值资源和信息。

第五层:靠资本赚钱

到了年薪百万这个层次,毋庸置疑,都是靠资本赚钱,这就是钱生钱,因为我们现在已经处于一个资本的时代,资本赚钱比靠自己能力,人脉赚钱要容易得多,达到年薪百万的,可以说,100%是靠资本,靠钱生钱。

所以除了一些天赋和运气都好到爆的码农,能够赚到这个钱的,无论是自己创业成功的老板,还是地产、制药等热门行业的高管,本质上都是一个原因,被热钱追捧,同样是高管,在传统工业企业和房地产、电子、计算机、制药等热门行业,薪资是两个水平,无他,就是因为后者是资本青睐的行业,水涨船高。

这一层次本质上来说,就是幸运儿,要么是家世背景都不错,要么就是抓住了时代的一两个风口,要么就是职场一帆风顺,事业顺心。

另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行业,就是新媒体,可以说,这几年靠自己努力纯粹白手起家赚到百万以上收入的,几乎都是做自媒体的,这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不在这里分析。

获取高薪的3个要点

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选择远远比努力重要,如果想在职场获得高薪,那么程序员记住这几点:

01 关于选择

选择永远比努力更重要,所以放在最前面讲。选择是战略,努力是战术。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选择有很多种。工作领域和方向、公司和团队、管理或技术等等。我们一个个讲。

先打个比方。假如你现在必须要乘船横渡一条大河。你有很多船可以选择,有大有小,有快有慢,有的舒适,有的简陋,有的别人开,有的要自己来。你可以随时在中途换条船,但不保证每条船都让你上。重要的是,每条船都不能保证中途一定不会沉。你的目标是尽可能生存得久些,或者到达彼岸获得绝对安全,或者一直待在某条船上期待它不会沉,或者在船沉之前尽快换一条。

那么什么是最优生存策略?

答案与沉船的概率有关。喜欢动手的同学可以自己写程序验证下。

沉船概率较小:最优解是找一条稳当的大船一直待着。

沉船概率较大:最优解是一直寻找前进得最快的船,尽快到达彼岸。

中途不必考虑船是否将来会沉,但要考虑自身行船技能的提升,以提高下次换船时的成功率。这样即使没有最终到达彼岸,但至少可以一直有船可以换。

你可能想到了,这条大河就是你的职业生涯。每条船都是一个公司或组织,彼岸是财务自由。那你觉得当今时代的沉船概率有多大?跟10年、20年前比又怎么样?

时代在加速变换。八九十年代的国企、银行,两千年前后的外企,都曾让毕业生们趋之若鹜。到了互联网时代,BAT、BATJ、ATM、ATB,每过两年,头部公司都会变,很多当年盛极一时的公司早已风光不再。要想生存102年又谈何容易?

那么在职场上,你的选择的策略应该是什么?

在所有选择中,工作领域和方向是最重要的,这好比高考后选择专业比选择学校更重要。在上面的隐喻中,这代表着某类船是否普遍开得快些,沉得慢些。因为你在某类船上修炼的开船技能不一定适用于其它类型的船,所以选择好船的种类很重要。

如果你还年轻,选择方向的沉没成本很低,现在选择AI、IoT,5G相关的方向应该还不错,也许能在未来5到10年不会产生整个方向性的沉没。

如果你已经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有一定积累,也没必要非得换,沉没成本太高。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持续发展仍然可以非常好,这个我们下一小节讲。

最怕在哪个领域都浅尝即止,频繁切换,什么船都开不好,最后没有船主愿意接纳你。所谓战略层面的大方向,本身就是不能太频繁变化的。

第二个选择是公司或部门

之所以特别提下部门,是因为在大公司里,有核心业务部门,也有非核心部门。不是每个部门的发展都是一致的。在一般的公司里也有不错的部门,反之亦然。一般而言,一个公司里的核心部门要比非核心部门发展得快很多。尽量选择去核心部门,即使公司稍差一些。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那么一个毕业生应该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什么时候开始创业?

大公司希望每个人都是螺丝钉,小公司要求每个人都是多面手。大公司可以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小公司可以让你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我的建议是先去大公司见见世面,抱着学习的目的去观察大公司是如何运作的。你在大公司看到的高度可能决定着将来你自己能走到的高度,和走到那个高度所需要的时间。

如果你所在的公司或组织的行船速度已经不能满足你的期望,或者比周边的船都慢了,果断换条船吧,即使这条大船可能坐起来仍然很舒服、开着感觉也还稳当。

换到什么地方呢?如果你的眼界已经足够宽,愿意挑战的话,可以到中小公司试一试,甚至去创业。那里的风险更大,但机会也更多。如果还没有,当然还可以去大公司,但别让自己真的变成一颗生锈的螺丝钉被钉死在船上。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对自己投资和回报的过程。选公司就像理财一样。相对稳妥的路径是在自己还是个小白的时候选择难度低的余额宝,在修炼到一定程度后再去碰基金、股票。在职场上投资失误基本就没有回本的机会了。

对大多数人来说,时间是职场上最重要的资本。钱可以再赚,但时间不能倒流。一毕业就创业成功的大佬毕竟是极少数。我们要讨论的是大多数人能够走通的路径。

当然在大公司里一路晋升的例子也非常多。但做到这点的难度基本和创业成功也差不多,那些成功都是无法复制的。

注意,你所在的船不管看起来多亲切,它都不是你的家,船主也不是你的家人。你和船的关系只是一个联盟。你要帮船主让船开得更快些,沉得更慢些,船主则给你一个临时的安全之所和学习行船技能的机会。

当你的价值降低到一定程度时,你会被船主请下船。当你的船不能给你提供足够的速度和成长时,你应该主动弃船。

别等船沉了之后再现找船,那样会比较狼狈。也别问怎么知道船快沉了,绝大部分船在快沉之前都有各种前兆。你其实是知道的,只不过你内心不愿意承认而已。而且绝大部分快沉的船早就开得很慢了,你早应该主动换上了一条快船才对。

决定在同一条船上待多久是个学问。考虑的方面除了行船速度,还包括了你在船上的位置。对于换还是不换,你应该至少每一年就做一次慎重的考虑。

你选择的原则是——是否仍在持续地获得能够换到下一条快船的能力。所以如果你在某一条船上仍能不断地、快速地提升技能、也不必太纠结船本身是否是最快的,因为你的能力提升会保证在你想换船的时候就可以换。

**第三个选择是职业路径,**是走专业技术路线,还是走管理路线?

这似乎是个很纠结的选择。很多做技术的觉得做管理后,自己的位置在公司就稳定些了。做了管理后又发现没时间看技术,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反而降低了。

在我看来,做管理的,技术不能丢。做技术的,管理的技能也需要具备。职位越往上走,管理和技术越需要同时具备。我们可以统称它们为技术管理,两种角色之间只有管人和不管人的区别。

不论管不管人,你都要学会洞察业务问题,发掘业务需求背后用户真正的需要,思考如何用合适的技术解决业务问题,并且思考团队工作流程是否合理、协作是否高效、沟通是否顺畅等等。业务、技术、和管理是职场上任何职业发展路径都必备的能力,缺一不可。

当然管人与不管人有工作重心的差别。但不要因为这个差别导致自己太偏科,这样会限制住自己的职业发展。做管理后如果放弃技术,相当于挥刀自宫,自废武功。做技术如果无视管理,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很快遇到职业天花板。

关于努力

选择高于努力,但是选择之后的努力仍然是必须的。关于正确的努力,有三点建议:

一、终身学习

一个人是否变老了,不在于TA的身体,而是心态。一个人的心态变老了,是从TA停止学习的一刻开始的。这样说来,很多人其实从学校里走出来的第一天,就开始养(变)老了。

怎么学习呢?融入在日常工作中的学习是最高效的。你可以回想一下最近半年的工作,自己是否从中学习到了新的知识,还是做重复性劳动?如果没有学到东西,是因为工作本身没有任何挑战,还是自己只满足于做完工作就完了,没有思考如何改进?

很多抱怨工作没有挑战的同学,实际上只是单纯地在工作中没有思考。我听到程序员最多的抱怨就是自己总是在写业务代码,而没机会写技术代码。但是技术都是由业务驱动,为业务服务的。一个顶级架构师,必须是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

一项非常复杂的业务如果用技术实现,需要考虑很多问题:

用什么样的架构让业务代码与技术代码分离?

用什么样的业务领域划分让各项子业务解耦?

用什么样的设计模式让代码更简洁高效?

用什么样的接口与上下游业务系统交互?

用什么样的测试有效覆盖业务分支?

一个烂程序员可以用复制粘贴快速创造一个崭新的“遗留”系统。一个善于思考的程序员也可以创造出一个艺术品般优雅的应用程序。

自身能力的提升要和公司业务方向保持一致。如果你希望学到的东西在工作中完全用不到,你是不可能真正学会它的。如果是这样,回到上面关于选择的讨论,考虑是否换一个公司或部门吧。

**学习也必须发生在工作时间之外。**在工作中的持续学习可以帮你把专业知识钻的很深,但知识的广度必须靠工作之外的学习。

无论你的工作时间是否是996,回想一下自己多久没读书了。你的业余时间是刷抖音、打游戏,还是在读书?在互联网时代,学习资源比之前任何时候都多,但是诱惑也比任何时候都多。

如果你的工作是长期007,业余完全无法安排时间学习,你要思考下公司是否只是想在榨干你的青春后,在你步入中年时把你抛弃掉。你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而不是到时让公司负责。

我个人认为三个月精读一本书应该是底限了。这样一年也才只读四本书而已。事实上并不多。

听起来很痛苦,是不是?但是知识刷新快的行业里,机会才多,成长才快,也更公平。这个行业里每天都在上演着造富神话,也在批量制造着中产阶级,当然也有中年程序员转行去送外卖的。说到底,如何走这条路,都是个人的选择。是先苦后甜,还是先甜后苦。

如果通过持续学习,对不只一个领域有深入了解,你会发现你的路会越走越宽。经常有人说要做T型人才。在我看来,做到T之后,还要争取做到π型,甚至是m型。这样你的知识领域就会从一个点,扩展到一条线,甚至是一个面。

通过知识在线、面上的交集,你会发现很多新的机会,甚至创造出新的机会。前面提到的业务+技术+管理也是类似道理。

二、深度思考

大家都听说过一万小时定律。说的是任何人在某一领域经过持续一万小时的锤炼,就有可能从普通人变成大师。换算成正常工作时间的话,大致是五年的时间。

但同样是兢兢业业工作五年的程序员,为什么差距仍然会非常大呢?是否有深度思考的习惯很有可能是原因之一。

持续学习是被动接受别人的知识。深度思考是主动地将知识验证、总结、升华。

首先要有独立思考精神,不人云亦云。看一本书,听一个讲座,听别人讲的一段话,都是如此。即使说话的人是权威或是你的上级。

比如我们在一场培训中听到一个新的理论或实践,在接受并认同它之前,思考一下它有没有更高层次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它是只针对特定环境有效还是通用的?它在我自己的团队中会有效吗?为什么?

独立思考不是做杠精。要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经过思考作出结论后,用事实来验证它。如果自己错了,反思为什么没有思考到正确的点上,找到差距并采取切实行动去弥补。

没有独立思考精神,你始终会是一个追随者,执行者。而独立思考会让你与众不同,脱颖而出。

深度思考更高的层次是发现事物的本质。

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非常难的。但可以通过不断练习来增强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即使不能真正发现本质,也可以尽量接近它。

比如做一件事情之前先想做事的原则是什么,用原则来指导实践。很多杠精会跟你杠做具体事情的方法,但是谈到原则,很多人就没话说了。然后再引出实践,跟别人达成一致就会变得容易得多。

凡事训练自己多问几层为什么,通过独立思考去探究事物的本质。然后从事物的本质上进行推导,而不是去比较别人是怎么做的,即所谓的遵从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

如果说独立思考会让你脱颖而出,发现事物本质的能力会让你成为卓越的领导者。

三、善于分享

知识的价值在于分享。在知识分享的过程中,受益者不只是接收知识的一方,同时也包括分享者本人。

分享是分享者对知识进行验证、完善、升华、和内化的有效方法。

试想在分享你的一段工作经验之前,你会不得不反复确认你自己要讲的东西是正确的,准备相关知识去应对听众提问,也许你还会去找一些理论基础来佐证自己实践的正确性。当所有这些事情做完了,这些知识自然会深深地印刻在你的脑海里,变成你能力的一部分。同时你的个人影响力也不知不觉地扩大了。

分享过程中注意尽量将分享内容通用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考一下你所分享的内容,重复做一次是否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换一个项目、换一个环境是否仍然成立?你的实践背后是否有理论依据?你的理论是否经得住实践的检验?通用化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将知识升华的有效方法。

简单的分享活动可以是一次内部研讨会,难一些的可以是写博客、公众号、做客串讲师、外部演讲、知识付费博主等等。分享越正式,范围越大,对分享者个人的提升越大。

关于年龄

再次回到开篇提到的问题。为什么IT行业对中年人不友好?根本原因有两个。

一是IT行业的知识更新迭代快,不容易积累。如果中年人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在技能上就与年轻人没有本质区别,甚至会落后。这样在单位时间上的产出与年轻人比就没有竞争优势了。

二是中年人精力、体力方面不如年轻人,家庭负担却又上来了。因此在单位时间产出没有竞争优势的情况下,也无法用更长时间上的投入来获得更多的总体产出。

因此,很多中年人的发展曲线大致是这样的。

可以看到,如果无法将工作技能做到有效积累,在30岁左右工作技能会达到高点,在35岁左右之后工作时间又会急剧下降。为什么IT圈里会有所谓年龄的坎,大致原因就是如此。

既然主要问题是上面两个,我们来看看怎么针对性地解决它们。

一、关于工作技能

在IT业界,一些基本知识的更新迭代是非常快的,比如编程语言、框架、工具等等。但是总有一些底层的、通用的知识,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的。比如编程思维、架构设计、敏捷开发、业务领域知识、一些软技能等等。

所以我们在学习、应用更新迭代快的知识时,要注意他们背后那些通用知识的积累。正如文章上一节提到的,分享时要将分享内容通用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果只关注表面上的、特定的技巧的熟练应用,你可能会很快被锁死在你所熟悉的领域。而当这个领域本身不再重要时,你已经丧失了切换到其它领域(换船)的能力。

知识的积累还有一个涌现效应。涌现是指由多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出现各部分都没有的新性质的现象,类似于通常所说的“1+1>2”。比如大量水分子在一起才会产生漩涡,一个蚁群在一起才会产生智能。知识有类似效果。

知识的涌现效应只有当你在相关领域积累了一定的量之后才会出现。别指望只读几本书,上几次课就可以。这需要持续地学习、分享才能达到。

除了积累通用知识,在多个领域的积累也会帮助你激发知识的涌现。这也是我为什么建议要做π型或m型人才。

涌现需要积累,而积累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当你发现自己因为没有进行积累而失掉竞争力时,通常已经太晚了。

所以这篇文章是给年轻人看的,不是给中年人看的。中年人要不已经自己悟出了这个道理,要不已经没有太多时间改变了。

二、关于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投入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主观的个人选择,一个是客观的自然规律。

从主观上,在家里的破事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是否还愿意投入正常8小时之外的时间去工作,是一个个人选择。这与业余时间选择读书还是休闲没有本质区别。事实上很多中年人的工作时间一点儿也不比刚毕业的年轻人短。但本文不打算让大家都变成工作狂。因此这点不做展开讨论。

中年人的精力、体力下降是客观规律。这个趋势无法改变,但是有有效的办法把这个下降的时间推迟、下降幅度变小。

整天熬通宵年轻人也受不了,也不可持续。但如果你发现自己稍微工作量一大就累得不行,其实大概率就是身体虚了。身体虚就什么事情也不想干,懒惰、焦虑、甚至失眠等心理问题也有可能就随之而来了。

坚持锻炼身体是防止身体虚弱的最有效的方法。别用没时间说事。很多五百强的高管每天都抽出时间专门锻炼身体,他们比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忙。身体状态好了,睡眠质量也可以提高,甚至睡眠时间都可以变短,从而加长你的总体可工作、学习、休闲的时间。

体力可以锻炼,脑力同样也可以锻炼。锻炼脑力最好的方法是冥想。这个流派很多,正念、禅修等等都可以。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自己的专注力会有很大提升、待人处事也会平和很多。

无论体力还是脑力的锻炼都需要时间。但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长期下来你会发现这些投入都是超值的。你的总可工作时长和工作质量都会有质的提升。

如果能做到上面两点,你的发展曲线可以是这样的。

图中部分曲线源自九边的《向上生长》

结束语

恭喜你耐心地看到文章的结尾部分了。这证明你有在职场上积极发展的强烈欲望。有欲望其实是做成很多事情的第一步,然后是方向,再然后是努力。

现在你已经知道怎么做了,但还有一个“再然后”——知行合一。很多人其实是折在了这一步。小到减肥、大到人生。

很多人会说,道理我都懂,可是我做不到啊。能想到并且做到的人确实是非常少的。毅力这个特质其实很少人天生就有。

但有个简单的方法可以让没有毅力的你也能做成很多事情——培养习惯。让习惯产生的惯性推着自己走,很多一开始比较痛苦的东西习惯了就完全不痛苦了,甚至乐在其中。

培养习惯最重要的点在于小步快跑。一开始只制定一个自己完全无法找借口不执行的计划,习惯之后再逐渐增加计划的难度。关于这个,网上有很多文章,请自行搜索。

一个好的习惯加上时间的积累,会产生巨大的复利效应。年轻人最大的优势是有时间去做积累。选择了做IT这一行,就意味着你选择了走一条不太能慢得下来的人生快速路。你要么就在这条快速路上比走在其它路上的人快一些,要么尽快主动离开这条路,千万别在快速路上龟速前进,会被后面的车轮压到的。

保持初心、把握方向、养成良好习惯,让时间做你的朋友。

如果你看完觉得有帮助,随手点个“”或者转发一下,让更多的人受益。

祝大家都有一个良好的职业发展。

在这里我也分享一份由几位大佬一起收录整理的Android学习PDF+架构视频+源码笔记高级架构技术进阶脑图、Android开发面试专题资料,高级进阶架构资料

这些都是我闲暇还会反复翻阅的精品资料。可以有效的帮助大家掌握知识、理解原理。当然你也可以拿去查漏补缺,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相信它会给大家带来很多收获。如果你有需要的话,可以点击获取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ajsliu1233/article/details/10835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