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丨学习的底层原理

大家好,我是SKODE。

有趣的灵魂,聊科技人文。

本系列博客地址:传送门

本篇博客讲的东西,就像是阐述了一个框架。你的大脑原先就运行着一个原生ECS,但你不知道它,你用你的大脑写Mono。就像是说了:

  • 你当前如何使用你的大脑的,发生了哪些问题。
  • 说出了你大脑中运行着一个你不知道的原生ECS,说了它的原理。
  • 你的大脑通过这个框架,怎样优化、能达到什么样效果

本篇博客作用:

  • 科普了学习形成的原因
  • 强调了要尽可能多地记录处理相同问题的思维框架,用以处理类似问题。

欢迎讨论。

原视频参考链接:传送门

一、直面你的知识焦虑

知识焦虑: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11483711 查看本文章

指数级增长的信息和我们线性的学习能力之间的绝对落差,以及资源优势者“抢跑”带来的相对落差,被各种形态的媒体充分放大之后,传递给我们时所产生的焦虑。

焦虑有很多种,当我们说「知识焦虑」的时候,特指上面这种——知识太多学不过来,很焦虑,什么?有人竟学得过来?焦虑的平方……

20200608补充

媒体传达给我们的焦虑和平和,可以在这两个视频中,看得出来。

视频传达的内容,是视频想让我们了解的,或者让某些人看到的。他们的内容,可能以偏概全,他们有他们的目的。

《hl》

【看见】小人物的奥利给时刻

二、学习的本质

从核心问题开始: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就是建立一种新的刺激和反应的模式,简单粗暴。

更好的说法来自赫伯特·西蒙(司马贺):

学习的本质是系统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的一种长久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系统能够更有成效在下一次完成同类的工作

关键词有:

  • 系统
  • 环境
  • 长久的变化
  • 同类工作

我们从第一个关键词切入。

三、我们的「系统」是个什么?

这个问题清楚了,一切都清楚了。

你会说,这个系统当然就是我们的「心智」啦!但,我们谈论心智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人人都顶着一颗大脑袋,操弄着心智系统在世上行走,可后台进程里面全是木马,一运行复杂任务就卡死。

这说的很形象。我们能看到有的人,遇到复杂问题便宕机(我们有时也是,表现为尴尬时刻等等)

心智这玩意儿,哲学家隔靴搔痒搔了两千多年也没达成共识,直到20世纪中期,科学家们实在忍不了了,专门给它立了项,一个超级交叉学科——认知科学诞生了。 

这么重要的学科,它有什么关键结论?

接下来,向各位隆重介绍:「心智计算理论」

其实就是说,学习的本质是我们的心智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xxx。系统是心智。心智又是什么呢?下面开始介绍

1、心智就是计算

心智计算理论认为,心智是由一系列计算器官所组成的系统。认知的过程,是我们对心理表征进行计算的过程。

  • 心智=表征+计算

它对应着计算世界的:

  • 程序=数据结构+算法

大脑也有数据,只是它不体现为比特,而体现为神经元的发放模式和这种模式对应的「心理表征」。

什么是心理表征呢?心理表征指一切观念、意向、感受、情绪所对应的内在心理结构

想象一头大象,你心中显现的就是和大象有关的心理表征,它对应着特定的大脑活动,每次提到大象,都会激活类似的神经元活动和类似的心理感受。

简单来说,你内在发生的一切感受,在认知科学的语境下都是某种心理表征。这种感受同时对应的意识状态和生理状态。

假如你是能直接观察人类思维的外星来客,在你眼中,人类的何种概念、意象可能都只是各种不同的“数据结构”而已,人脑通过对它们进行计算加工,来感应世界的变化。

而这些「计算加工」,就对应着我们的推理、联想、类比、这样的思维过程。总之,你的一切“思考”,本质上都是对各种表征的转换。心智就是计算。

2、心智的结构

这是一张通用的心智系统结构图

最底层的意识指的是我们的自我觉知;顶层的高级认知功能指的是学习、语言、决策、联想、情感这些能力;

意识和高级认知能力是人类一切智力活动的起点,我们往往非常关注它们,但在这张图里,它们都显示为结果,这张图的关键在中间那一坨——

记忆

搞清楚记忆的原理,才能从生理意义上理解什么是学习。

即记忆的沉淀,形成了结果。高级认知、意识,都是记忆沉淀的结果。那记忆是什么?是怎样的呢?现在开始讨论

今天人们达成了基本共识,大致可以把记忆分成两类:

  • 工作记忆
  • 长时记忆

看到一串数字,复述出来,用到的就是工作记忆。但要把自己手机号复述出来,就要用到长时记忆了。

长时记忆又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手机号、你家地址、某个理论都属于前者,骑自行车的记忆属于后者,程序性记忆无法被准确陈述。

不过,即便是长时记忆,它们也需要先被拽进工作记忆中进行处理,才能被人类所使用。你需要先把手机号码这样的陈述性记忆转化成视觉图像或是语音,走一遍之前的流程。这一切都由中央执行系统的调配。

一切记忆,都可以表达为特定的心理表征。

3、心灵剧场

你可以把心智比作剧场。

工作记忆是舞台,各种心理表征是演员。中央执行系统是舞台总监,负责指挥表演,控制舞台聚光灯(注意力)。

受舞台面积影响,最多只允许7个演员同时表演(记忆组块/心理表征),后台是长时记忆,空间无限,更多的演员在那里候场。有的候场演员离舞台近,能迅速赶到舞台表演,有的离很远,经常错过演出。

于是,剧场的演出质量取决于:

  • 舞台调度能力(工作记忆处理能力)

  • 后台有没有足够多的大腕儿(数量多,高质好的长时记忆)

好的表演调度有序,大碗云集;糟糕的演出则是三流演员的群魔乱舞。

讲到跟生活贴近的地方了,就像我们讲故事,怎样吸引人?

看这个图片便能看出,有合理的框架整理思路,会能轻松表达出好的内容。

在认知科学中,决定调度能力的核心因素被叫做流体智力,决定演员水平的核心因素叫晶体智力。

  • 流体智力:指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也叫加工过程智力,决定了你的计算速度、短时记忆力、推理能力。流体智力受先天约束,在成年之后就会逐渐衰退。一般意义上的智商,指的都是流体智力,它决定了我们原生操作系统的运行速度。

  • 晶体智力:指通过学习累积而来的陈述性知识。也叫知识智力。晶体智力可累积、可扩展的,相当于在操作系统上装应用软件。是我们后天努力的关键。

后面内容的重点会围绕着晶体智力展开。

原因很简单,我们能拿到什么样的原生系统,具备什么水平的流体智力,要看运气,有的快一点,有的慢一点,但整体不会差太多。

而晶体智力简直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我们带着各自的系统,在人世间运行上十几二十年,期间装上了不同的程序,最后的处理的能力可能天差地别,即便是5年前老机器,只要软件装得对,生产力也比全是垃圾软件新款电脑强。

提升晶体智力,就像在计算机里装上足够多的好程序;在剧场后台备上足够多的优秀演员。

这些程序、演员,就是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陈述性记忆,它的基本单位就是我们在第三期反复强调的「概念」,它是多元思维模型的基石。

知识 / 故事 的有条理的储备

用奥苏贝尔的话说,学习的关键就在于让新概念和已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关联

教育心理学有一个模型,这个模型有「新信息进入原有命题网络」这个阶段,这个阶段是「我明白了!」的案发现场。

奥苏贝尔总结了新概念与老概念的三种关系:

  • 下位关系:已有概念囊括了新概念,新概念是对已有概念的补充和修饰。这种学习叫下位学习,比如晶体智力就是对智力这个老概念的补充和修饰。
  • 上位关系:新概念囊括了已有概念,已有概念支撑了新概念的建立。这种学习叫上位学习,比如国家、民族、公司都是对观念真实世界这个新概念的支撑。
  • 并列结合关系:新概念和老概念没有直接的上下位关系,但有着某种共性,老概念帮助我们理解了新概念,这种学习叫组合学习,比如心智这个新概念和剧场、计算机这些老概念就是一种并列结合关系。

无论是上位下位,新概念都必须和老概念发生某种关系

归根结底:

你脑子里的现有概念稳定性和清晰度,直接决定了你的学习心智的能力。

框架要搭稳,学新东西才能更容易产生联想,学的更容易

多元指的是你有足够多健壮的、稳定的、清晰的概念、命题、理论组成的各类陈述性记忆。它能让你从不同的角度、各个面向,分层次地表征这个世界的规律。

大的框架,比如说想讲故事,那么就知道讲故事的一个框架,是努力人公式、意外人公式、靶心人公式。这是粗的框架。细的东西就包含了你的语气、肢体语言等等。我理解这儿讲的是要多拓展大的框架。

4、刻意联系

刻意练习的作用,就是创建特定的概念结构/晶体模型/好演员/好程序所对应的心理表征,然后通过练习,将其写入我们的长时记忆,使得它们能够被迅速调用到工作记忆中。

创造好的故事

为什么我们和别人聊天,会突然想不到要讲的东西?难道这二十多年什么都没发生过么?不是的,只是我们没想过,没想到要把某些有趣的事特意记住,想到有时间拿出来讲。所以这儿,就是在做这个整理、记忆的过程。

怎样刻意联系?

「明确输入和输出,通过例子重塑大脑结构」

「明确输入和输出」的重点不在输入输出,在「明确」。

输入,是你明确要处理的状况;

输出,是你明确想要的理想状态。

比如例子1:「如何做到清晰流利的表达」

这个输入就是「How to XXX」的问题。以后我们的问题也可以套用这个模板。

那么经过我们中间的思维框架:

黄金圈法则的数据结构会要求你必须将How拽向What,再从What拽向Why,给出的输出一定是这样的句式:「首先,什么事流畅的表达?人为什么需要流畅的表达?最后我们才有资格谈如何表达……」

这样便得出了回答。

这个思维框架不是我喜欢的,经这个框架输出的话有答非所问的感觉

我觉得Why?What?的方式更好一些。因为你要先了解别人为什么突然想了解清晰流畅的表达,从中也能了解到对方期待想得到什么,再构思回答what,不然上来就what,或许答非所问,人家说不是,觉得你啥都不懂问错了人,是吧。

当然我们这重点还是:多建立这样的思维框架,用来处理遇到的类似的情况。

练习批判性思维,输入任何信息,就要刻意明确地输出区分论题、论据、结论、立场、观点、事实的信息。

练习系统性思维,输入任何复杂对象,你都要刻意明确地输出明确区分要素、关系、功能、反馈回路的信息。

练习营销思维,那么输入任何一个商品,你都要刻意明确地输出输出为4P格式的信息。

练习增长思维,那么输入一种商业行为,你都要刻意明确地往AARRR格式上套(增长黑客)。

练习投资思维,那么输入一家公司,你就得刻意明确地输出输出各种估值模型。

上面举了5个例子,「通过例子,才能重塑大脑」奥苏贝尔也强调:起固着作用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度是我们学习新知识的关键。

稳定性是通过明确输入输出在心智层面和物理层面固化下来的;

清晰度怎么来的?通过不断的举例子、类比呈现出来。

一个例子让你关联老概念,两个以上例子让你发现不同表象下的相同模式,进而把这个模式泛化、迁移到别的表象中。

还是说,遇到尴尬情况时,记得思考记笔记,下次遇到类似情况,直接拿出来套用

后面他还讲了重点是要做,不做没用

行动力的「大中小」原则

这儿挺有意思,让环境驱动你去改变,确实用独自一个人的毅力,做着做着就容易偷懒了

ok,还有一些其他内容,需要的自行查看原文,或听原视频。

一起进步

我是SKODE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38239050/article/details/10634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