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周岁人类个体的思维碎片

还是讲大白话吧,抒情既不适合我的能力也不适合我现在的心情。

新的赛季,同时也是我的最后一个OI赛季开始了。
初三时曾经以为不挂分就稳了,毕竟当时noip不挂分能上500,NOI网上同步赛不挂分能上队线。
高一时成功地只做到了前半句。
另外两个成就是1.除了noipDay1外每场正好AC一题;2.奖牌颜色数++(唉)。
其实回想过去6个月可能还算幸运吧,毕竟THUWC2019的惨痛经历得出的结论是打不过学车rk7,后来至少成功去了国赛。
但是伤心的根源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与外界的比较。

三月份那篇文章的主要心情是,迷茫,与失败即将到来但还未来的忧伤。
五月到NOI前则有种不自知的欣喜,本来是有写了文章记录的,不过没有发表。
NOI刚结束的时候,是一种被巨大失败压得喘不过气的呆滞。
Day2下午我们教练问我啥感受,我大脑一片空白。
晚上一个人在操场旁给妈妈打电话,开始思考之前以为没有必要考虑的人生规划。
聊到一半哭了,虽然明知这就是真实而又残酷的世界,但是等到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还是缺少一种成熟。
从Day1开始的一段状态颓靡的时光,伴随着失败终于来临的失落。
整个人毫无斗志,整日沉溺于幻想之中,幻想自己如果把D1T2的插值打上,然后D1T3或者D2T2有梦想一点,随便写个滚动数组或者打个表。。。
偶有抑郁之感,感觉世界如此灰暗无趣,甚至成功找到了一套暂时自洽的理论来解释为什么生活会无趣。

理论:
大概是,所谓的快乐只是多巴胺(应该没记错是这个词)作用于大脑结果,所谓的高级趣味和吸毒的唯一区别仅仅在于高级趣味对生命体维持生存的影响较小,毕竟生命体不能只靠快感生存,还是要从事劳动生产。
但是所谓的维持生存也只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自然(此处该词的反义词并不是社会,而是泛指我们所处的世界,因为人类社会也有选择性,像我这种loser只会越来越少)选择产生的平凡有机物,并自带一套奖励机制,其存在或消失又有什么意义呢?
关于其错误性的论证:
当然自然选择是不会选择出一个不认同自我存在意义的大脑的。
所以自然选择产生的大脑也必然能找到驳斥该理论的手段。

至少现在我还活着!
还是先回到正常世界吧。
倘若能力更强,可能是可以更有力地驳斥前述观点,指出其事实或逻辑的错误,但我太菜了。
幻想不是现实,只是对于现实的哀叹。漫无边际的思考至好也不过是重复前人的已有成果,不如勤学。

回到现实后,仍然要面对NOI Ag的阴影。
渐渐萌发了一种想法,当然许多其他OIer也有。
大概是,为了发泄对于自己失败的不满,便开始否认其他选手。
每日沉浸于自我的世界里,各种之前提到或者没提到的,对于事物进行价值评判的思维活跃于脑海中。
然而在长时间的空想中,渐渐感到了厌倦。毕竟空想难以带来有价值的思维成果,交流讨论或者实践学习会更加有效。

连同价值评判一起产生的,还有对于OI,或者大多数已知事业本身的疲倦。
每当我发现一道题目只是熟知套路的堆砌时,仅存的快乐便只剩一个单调的"Accepted"了。
套路的操练意义何在,我不得而知。可能人类生活更需要工程师而非思想者吧。
不过在对价值评判感到无比疲倦之后,反倒对于“套路的操练意义”感到麻木了。
深入思考问题并且成功超越标算本是极大的快乐,但是当费劲心思写出一篇题解而又无人问津的时候,便只剩下失落与“这时间都够我做五道其他题”的内疚。
随着时光流逝,疲倦之感慢慢产生(没错我还没成年)。

然而在日益疲倦之后,有许多东西我仍然热爱。
热爱那些宏大的理论,热衷于深邃地思考。尽管很多东西我现在只是触及其皮毛,可抽象的东西有种莫名的美感,尘世之外的瑰丽辉煌。
对于美食,或者只在书上看到过的那些远方的高山河流与星辰大海(写的时候是取其本义,人类聚居区的严重灯光污染下也就能看个卫星吧),也怀有美好的愿景。
只是不知道这一切何时会连同我本人被无情的岁月给碾成粉末。

有时觉得挺孤独的,我现在敲下的这些文字又有多少人会仔细阅读呢?
想像中的回复者从未出现,只有连页面都没拉到这一句话的路人。
有人来倾听我吗?有人来读懂我吗?没有。
就连出个简单的仙人掌上DDP都一群人反对。
价值取向的分歧,社会分工的细化,孤独的必然性。
偶尔想起以前在《读者》上看到的一句话“孤独是人生常态”。
在孤独的间隙之间可能还是会夹杂着欢声笑语,也算是对疲倦生活的调剂吧。

我注定流汗流血又流泪,注定饱经挫折失败,注定在失落与疲倦中孤独终生。
但我仍然活着!

写本文的时候大量使用了非传统文学常用词汇,同时思维碎片的记录估计也不太符合传统文学作品类型。
其实写本文的时候,如果想展开,还可以写很多东西,可能因为个人联想能力比较强。
不过由于自己甚至不是业余作家,也没那么多时间来精心构建一篇文章,只是跟着思维的火花跳跃而已。
那个“我仍然活着”就是临时的产物,并不是写前计划的一部分,稍微抒下情而已。
很多东西由于自己水平所限,并没有精确表达,读者可能不能正确理解我的本义,甚至强行曲解。
(观察了一下,本文提到的全部事件与隐喻必然没有第二个人全部知晓,你所了解的只是片段与自己的猜想)
其实即使是日后自己来重读的时候也不一定能准确回忆。
欢迎建议,反对乱喷。
破2000字了。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zxin__/article/details/100638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