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杂谈(一)——技术优势是否真的能够转化为商业优势?

初心

 每个工程师心中都有或曾有过对于技术最纯粹的一份坚持,一种执念。这种执念或是在某个技术领域达到一定高度,或是让技术运用于产品之中,使产品被更多人肯定。这是一种满足感,也即是初心

 于是,很多工程师出身的企业创始人往往形成一种观念——只要产品在技术上领先竞争对手一代甚至几代,那么商业上的优势也会进一步扩大。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么?今天,我们以两大无人机企业——零度智控、大疆创新为例,仔细分析其发展史,希望能从中得到答案。

南大疆 北零度

 大疆创新(2006年)成立时间略早于零度智控(2007年),然而,零度智控在飞控上的技术积累却远远地领先于大疆智控。

 有人会说大疆创新涉及多旋翼飞控技术更早,这句话没错。

 然而,零度智控早期做的是军方用的固定翼飞控,每年靠军方采购的项目养活了共计几十号员工,活的不能说不逍遥自在。

 对于彼时的零度智控来说,如果转型多旋翼飞控,是能够做到技术的迅速迁移的,而创始人杨建军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技术专家(这里不以技术控形容),他对于公司的定位就是技术领先的飞控供应商。

 那时,国内外的航模圈,尤其是航拍圈还是以昂贵的组装机为主流,杨建军显然并没有把这块蛋糕放在眼里,他像一个贵族子弟,高高在上。科班出身的经历,此时,反而成为了他转型路上的绊脚石。

是的,他并没有把此时飞控技术的优势,延伸至商业领域,商业敏锐度的缺失,使得他错失了发展史上超越大疆的最好良机。

 可能有人会问,零度智控当时的飞控技术到底有多领先?从航模圈的风评来看,似乎零度的产品并没有那么好?

 我想说的是,早在2010年之前,开源飞控还远没有像今天这般成熟的时候,零度智控在DSP上开发的飞控已经相当稳定,当时的飞控代码大部分由杨建军亲自编写,尤其是导航部分,而后来的飞控开发人员主要维护控制与业务部分。

 设计过飞控的工程师都知道,这是多大的一个工程,尤其在技术不那么成熟的10年前,从这方面来说,我对杨建军,对零度是敬佩的。

 然而,零度做的产品“工程师”气息太重,“商业化”意味不足,零度更像只是为了解决功能性与性能的问题,而没有在产品的商业化上作更深层次的思考。

 而此时的大疆在做什么?

 大疆现在作为消费机无人机领域绝对的统治者,相比当时的零度智控,在创立之初的日子过得可不像现在那么滋润。

 汪滔是一个狂热的航模爱好者,虽然他的学历不高,但动手能力很强,加上富裕的家庭背景,家里对其航模爱好也是非常支持。

 这奠定了其创立大疆之后的基调,针对航模圈当时最大的痛点——昂贵的无人机组装成本、不稳定的飞控、极高的操作门槛。

 起初,汪滔主要针对直升机飞控进行开发,然而,直升机并不如多旋翼般结构简单,飞行稳定。所以,刚开始的几年里,汪滔只能靠售卖零星的订单维持公司的运营。

 像绝大多数刚开始创业的小公司一样,大疆逐渐进入了入不敷出的阶段,此时,大量初创员工开始离职,大疆第一次陷入了困境。

历史的转折点

 然而,大疆毕竟是幸运的。在汪滔获得其导师李泽湘的投资与技术支持后,大疆逐渐开始转型,从主要研发直升机飞控慢慢转型为以多旋翼飞控为主的产品开发。

 此时,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MEMS器件成本大幅度降低,而多旋翼无人机因其结构简单、飞行稳定的特性被航模圈所接受。

 汪滔继续坚持其创立大疆的初衷,只不过这一次将主战场切换至了多旋翼无人机领域。这一次,他成功了

 精灵2的推出,是大疆发展史上第一款集成度较高的多旋翼航拍无人机,尽管从今天来看,这架无人机显得有些简陋,但在当时看到这款产品问世的时候,不免有一些惊艳。

 此时的零度依然对消费级市场不削一顾,继续过着“滋润的小资生活”。

 这样的日子直到大疆发布了精灵3,这一年,似乎连普通群众也开始熟知大疆这个品牌,一时间大疆声名鹊起,俨然成为了资本界的新宠。发展如此迅速的大疆已经足够引起零度智控的注意。

 此时的零度在干什么?零度与雷柏科技联合发布了探索者航拍无人机,直接对标大疆的精灵3。雷柏科技对零度进行注资,成立了深圳子公司,专门负责该款消费级多旋翼无人机的开发。在探索者并未取得预期销量的情况下,两家不欢而散。

 这一次,由于资本的介入,原本“佛系”的零度智控也显得不那么淡定。

 有句话说的好,资本都是逐利的,一旦沾染了资本,那么原本纯粹的初衷也将变得不那么纯粹了。此时的零度智控被分为了两大阵营,一小部分继续做着以前的军工项目,而大部分则被分到了消费机无人机的项目中。消费机项目的失败显然对零度智控造成了不小的打击,杨建军也迷茫了。

 但是,如果你觉得故事到这就结束了,那就大错特错。杨建军并没有就此放弃消费机无人机,他趁着2015年后资本的火热,继续引入了外部融资,为他的下一个消费机项目——Dobby做铺垫。

 在当时的消费机无人机市场中,为了取得资本的青睐,各种概念机屡见不鲜,如红极一时的掌上抛飞Lily无人机(尽管最后被爆出无法实现,最终停止了项目),然而能够将概念落地的公司却一个也没有。

然而,零度将其想法落地了。Dobby是一款手掌大小的航拍无人机,它具备室内悬停,跟拍等功能,它的诞生可以说是被寄予了杨建军的厚望。那一年,零度智控扩招至约500人的研发规模,而Dobby的备货量也远超探索者。可以说,杨建军是想借着资本的力量,在这一次的战役中背水一战。

 然而,这一次,他又败了。并不是败在产品的技术不过关,而是败在对销售量的过于乐观,大量的存货给零度的现金流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最终,杨建军不得不对零度进行了裁员。现实是残酷的,在资本的力量面前,你不得不被推着往前走,即使像杨建军这样踏实的技术专家,也不得不做出违心的选择。

论技术,零度此时的产品虽然不再有以前的绝对优势,但也与当时的大疆旗鼓相当,然而,结果却令人唏嘘。

 回过头来看,大疆在精灵3的成功之后,陆续推出了精灵4、悟等爆款产品,可以说大疆创新是一日千里。由于现金流充裕,即使在不引入外部融资的情况下,大疆依然能够吸引到众多优秀的人才,加上背靠港科大这座学术靠山,其技术研发实力与日俱增。

 从此以后,“南大疆 北零度”的传说也将不复存在,大疆正式成为了消费级无人机领域当之无愧的霸主。

技术优势不一定能转化为商业优势

 纵观零度的发展史,不免让人唏嘘,然而,零度依然是一个让人值得尊敬的前辈,毕竟,对于大疆而言,在消费机无人机领域,除了零度之外,一个能打的对手也没有。只是,零度太“工程师”了,在商业目标上,他显得没有大疆那么坚定。

 回到标题,技术优势是否一定能够转化商业优势?我想,零度与大疆的发展史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历史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如今的大疆日益扩张,技术实力领先其他公司至少一代产品,然而,大疆是否会重蹈零度的覆辙呢?一切还未可知。

 对于我们工程师而言,能做的只是对技术始终保持一颗虔诚的心,不忘初心;对于商业化进程,则往往不是个人能够把握的。

 希望有一天,在无人机领域,能够看到第二个零度、第三个零度的崛起,而不是大疆一枝独秀。


作者简介: 一个被Coding耽误的无人机算法工程师,控制、导航略懂一二,热衷技术,喜欢乒乓、音乐、电影,欢迎交流。

知乎: @遥远的乌托邦

GitHub: https://github.com/DistantUtopia

微信公众号: @遥远的乌托邦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b457738242/article/details/106602306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