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测试第三章

性能测试模型分析

前两章对基本的性能测试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为了能把这些概念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对典型的性能测试模型进行学习,逐步把概念、指标运用起来,并培养自己的观察分析能力

1、曲线拐点模型分析

1) X轴代表并发用户数,Y轴代表资源利用率、吞吐量、响应时间。X轴与Y轴区域分别是轻压力区、重压力区、拐点区。

2)随着并发用户数的增加,在轻压力区的响应时间变化不大,比较平缓,进入重压力区后呈现增长的趋势,最后进入拐点区后倾斜率增大,响应时间急剧增加。

3)接着看吞吐量,随着并发用户数的增加,吞吐量增加,进入重压力区后逐步平缓,到达拐点区后急剧下降,说明系统已经达到了处理极限,有点要扛不住的感觉。

4)同理,随着并发用户数的增加,资源利用率逐步上升,最后达到饱和状态。

5)最后把所有指标融合在一起,随着并发用户数的增加,吞吐量与资源利用率增加,说明系统在积极处理,所以响应时间增加得并不明显,处于较好得状态。但随着并发用户数得持续增加,压力也在持续加大,吞吐量与资源利用率达到了饱和,随着吞吐量急剧下降,响应时间急剧增长。轻压力区与重压力区得交界点时系统得最佳并发用户数,因为各种梨园都利用充分,响应也很快;而重压力区与拐点区得交界点就是系统得最大并发用户数,系统性能就会急剧下降甚至崩溃。

2、地铁模型分析

拿地铁分析,在此深刻理解下性能。早上乘坐地铁上班,最典型就是北京地铁1、5、10、13号线等,为了方便理解分析,先做如下假设。

&某地铁站进站只有3个刷卡机。

&人少得情况下,每位乘客很快就可以刷卡进站,假设进站需要1s。

&乘客耐心有限,如果等待超过30min,就会暴躁、唠叨、甚至选择放弃。

按照上述得假设,最初会出现如下场景。

场景1:只有1名乘客进站时,这名乘客可以在1s得时间内完成进站,且只用了一套刷卡机,剩余2名刷卡机等待着。

场景2:只有2名乘客进站时,2名乘客仍都可以在1s得时间内完成进站,且利用了2台刷卡机,剩余1台刷卡机等待着

场景3:只有3名乘客进站时,3名乘客还能在1s的时间内完成进站,且利用了3台刷卡机,资源充分得到利用

想到这里,觉得越来越远意思了。原来技术与生活这么息息相关,真的可以快乐学习哦。随着上班高峰的到来,乘客也越来越多,新的场景也慢慢出现了。

场景4:A、B、C、三名乘客进站,同时D、E、F乘客也要进站,因为A、B、C先到,所以D、E、F乘客需要排队,等A、B、C乘客进站完成后才行。那么,A、B、C乘客进站时间为1s,而D、E、F乘客必须等待1s,所以他们3位在进站的时间是2s。

通过上面这个场景可以发现,每秒能使3名乘客进站,第1s是 A,B,C,第2s是D,E,F,但是对于乘客D,E,F来说,’响应时间‘延长了。

场景5:假设这次进站一次来了9名乘客,根据上面的场景,不难推断出,这9名乘客中有3名的响应时间为1s,有3名乘客的响应时间为2s(等待1s+进站1s),还有3名的响应时间为3s(等待2s+进站1s)。

场景6:假设这次进站一次来了10名乘客,根据上面的推算,必须存在1名乘客的响应时间为4s,如果随着大量的人流涌入进站,可想而知就会达到乘客的忍耐极限。

场景7:如果地铁正好在火车站,例如:北京西站,北京站。每名乘客都拿着大小不同的包,有的乘客拿着的包太大导致卡在刷卡机,这样每名乘客的进站时间就会又不一样。

场景8:进站的乘客越来越多,3台刷卡机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于是为了减少人流的积压,需要再多开几个刷卡机,增加进站的人流与速度(提升TPS、增大连接数)。

场景9:终于到了上班高峰时间了,乘客数量上升太快,现有的进站措施已经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抱怨、拥挤、情况越来越糟。单单增加刷卡机已经不行了,此时的乘客就相当于“请求”,乘客不是在地铁站进站排队,就是在站台排对等车,已经造成严重的“赌赛”,那么增加发车频率(加快应用、数据库的处理速度)、增加车厢数量(增加内存、增大吞吐量)、增加线路(增加服务的线程)、限流、分流等多种措施便应需而生。

通过本章的学习,深入理解了性能测试的作用、重要性以及意义,同时掌握了重要的术语、概念、指标,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带实际生活场景中。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sanya/p/12792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