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TCP/IP协议》 笔记 TCP/IP基础知识

TCP/IP基础知识

背景及历史

TCP/IP 由军用网络发展而来,后续逐渐连接了四所大学或研究所,形成了ARPANET,成为互联网的鼻祖,在ARPANET的一个研究机构中研发了TCP/IP。并逐步成为最常用的以太网通信协议。
TCP/IP协议

TCP/IP 协议不仅包括TCP和IP两种协议,其也包含了应用了IP技术所形成的相关协议族,如ICMP、UDP等。
TCP/IP协议的规范经由RFC文档制定,并在网络上公布,当对某个协议进行修改后,并不会撤销对应的文档,而是会通过新的文档描述对该协议的修改和新增特性。可以经由 此处对文档进行查询。


TCP/IP 协议分层模型

在模型构建上,OSI 七层模型更加关注 在每一层中,应该实现什么功能;而TCP/IP模型中,更关注的是在计算机上实现协议应开发哪种程序。
TCP/IP 协议模型分为五层:
物理层 :承载数据传输的实体介质,所有的数据传输都建立在可通信之上
数据链路层:完成硬件数据的转换,为网络层提供数据
网络层:转发分组数据包
传输层:使应用程序之间可以实现通讯
应用层:应用功能的实现,数据接收、发送、处理


网络层的基础协议

IP: IP协议可以跨网段的传输数据包,但ip协议不具有重传机制,所有属于非可靠性传输协议。
ICMP: ICMP协议用来检查到达目的计算机网络的通信状况,在无法通信时,给出简要的失败原因,可以成功通信时,给出网络质量的相关参数信息。
ARP: ARP协议提供了一套IP与MAC建立关系的方法,为主机单跳链路的数据通信提供了一个流程。


传输层的基础协议

UDP: UDP协议是一种无连接的传输层协议,在没有进一步的实现的情况下,不会去检查报文是否正确的被对端接收到。
TCP: TCP协议是一种安全可靠的传输层协议,在与对端通信前,会与对端先建立一条链路,然后再进行信息的传输,但由于其较复杂的链路建立流程和重传确认机制等,不适用于对时延要求高的业务。
应用层协议

TELNET: TELNET协议是一种远程登录协议,基于TCP协议,用户可以通过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来登陆到开放了TELNET Server的设备上去。
SSH: SSH协议同样是hi一种远程登陆协议。不过相比于TELNET协议,它更为安全,除了提供user-password的登录模式,还提供了密钥的方式与远程计算机建立起可靠的连接。
FTP: FTP协议用于文件的传输,为了保持文件的完整性,所以是基于TCP协议制定的。FTP建立连接时,会建立两个TCP连接,一条用于FTP服务建立时的连接,另一条用于文件传输。
HTTP: HTTP协议被广泛的应用于WEB页面浏览,因为要保证页面提交数据的完整性,所以同样是建立TCP协议之上,为了保证其安全性,后续推出了使用了SSL和TLS技术的HTTPS协议。


TCP/IP数据的传输与处理

发送包封装

数据包在被发出时,在运输层进行封装,在首部添加一些识别信息:
端口号: 端口号用于发送/接收方使用对应的协议来处理信息,如80端口用于HTTP,443端口用于HTTPS,20用于FTP协议,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为一些服务配置端口号。
序号: 序号用于对比收到的包是否为当前所需的数据包。
检验和: 校验报文的完整性。


在添加完TCP包首部后,将包发送给IP

IP会为报文添加目的IP和源IP信息,以供传输过程中的寻址,并会添加一些Qos(Qulity of Scurity)信息,来做一个报文传输过程中的优先级识别。

数据链路层收到网络层经由IP封装后的IP包后,会向其中添加当前设备的MAC地址信息以及目的MAC地址信息,当源计算机不存在目的计算机的MAC地址时,则会将网关的MAC地址作为目的MAC地址信息填入。然后会存在一个标志位,说明自己的上层数据使用了哪种协议,如IP 0X0800,IPv6 0X86dd等。


中间链路传输

在数据包在中间过程中传输时,中间的网络设备只关系网络层报头携带的目的IP地址是什么,不会去关系具体的数据内容,所以,数据传输时,每个中间设备收到报文后,解除数据链路层封装,查找其是否有目的IP地址的路由信息,将报文的源MAC地址更换为本机地址,目的MAC地址更换为下一台网络设备的MAC地址,然后将报文从对应的接口发出去。


接收包解封装

当具有目的地址的计算机收到了报文后,对报文解除封装。其实就是一个发送时封装的逆向操作,收到MAC地址为自身的报文——解除数据链路层封装——检查目的IP为自身——解除IP报文头部封装——检查使用的协议、端口号信息——交由对应的应用服务进行处理。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Coooodfish」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shangxiazuoyouabab/article/details/93532255

发布了1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1 · 访问量 73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3665383/article/details/105657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