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论文

林则徐——“最后的英雄”与“时代的罪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公在被贬谪的晦暗日子里,竟依旧能写出这样掷地有声的句子。胸中块垒,笔底波涛,今日读来依旧是感人至深。

       出身贫寒之家,年少中举,虎门销烟,发配边疆,遣戍新疆,编译《四洲志》,与世长辞悲恸全国。林公的一生,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理想的一生。在动荡的时代里,成为了历史的重要一环,从寒门之子成为肩动历史车轮的人。在官方的教科书里,林则徐是一个偶像式的儒家官员。无所畏惧,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中英勇战斗;忠贞如斯却被革职,遣戍新疆;在荒蛮之地依然不忘造福一方百姓,开凿林公渠;对于世界时局又极有洞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著《四洲志》开启国人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从如上的实际来看,林文忠公有着炽热纯粹的治世理想,有着卓越的能力,超越时代的视野,是那个乌烟瘴气的时代里的一股清流。但是蒋廷黻却认为林公是时代的罪人,没有大无畏的精神,使得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晚开始了20。他认为林公身上又有着作为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对于清议指摘的回避,对于名声的看重。作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却没有能做那个将这片乌烟瘴气的天捅出窟窿的人。

一 民族英雄

       1838年的最后一天,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林公在北京冬天的寒风里踏上南下的旅途时,就已经注定,林公是要被写入史册的人。      

       林公初到广东,参观越华书院,提写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展示了充分的禁烟决心,表示着他和前面的任何一任官员都不同,“无欲”而心无杂念,无淫欲,自然不会被诱惑利用,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林公立刻展开了雷厉风行的禁烟运动,首先收集情报,查访各处,派遣卧底,甚至亲自学习英语和葡萄牙语。八天后发布禁烟令,面对外国烟商的敷衍塞责,林则徐封锁十三行,以严正的态度和外国烟商和官员对峙,最终收缴了烟膏四十六万一千五百二十六両、烟枪四万二千七百四十一杆、烟锅二百一十二口。1839年5月18日,烟贩缴烟完毕,共收一万九千一百八十七箱又二千一百十九袋。林公的禁烟运动在短期内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回顾林公的禁烟过程,收集资料知己知彼;致英国女王的信,有礼有节,不卑不亢;封锁广东十三行,态度坚决,却也没有造成严重冲突;最终销毁所有相关物品,以绝后患。不得不说,这样一次禁烟运动的有序和高效,足见林公卓越的能力和坚定的信念。

虽然囿于历史时代的局限,这其中有许多误会,例如林公在给维多利亚女王的书信中,对于英国的鸦片政策有误解;林公做出封锁十三行的决定也是因为以为大鸦片商人要逃跑等。但无疑这样一次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极大地鼓舞了当时民众的爱国热情,也是禁毒历史上一座永远被铭记的丰碑。

而林公也在这个时候开始接触到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理论,认识到当时的中国和外国在技术和科学上的差距,在军队中引入新式武器。才有后来的“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当英国向清廷施压时,林公成为了牺牲者,告别亲友,走向西北的漫天黄沙。

1842年初,林公进入西北,置身西北五年,林公开发西北,用实干向世人展示一种更好的西北治理方式。

林公面对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能够客观处理,同情少数民族的平困生活,更有诗句“桑椹才肥杏又黄,甜瓜沙枣亦糇粮。村村绝少炊烟其,冷饼盈杯唤作馕”。当哈密扎萨尔郡王伯锡儿侵占民田的时候,能够坚持原则的同时,采取灵活的手法,郡王保全了脸面,民众拿回了土地,处理得恰当而有智慧。

在西北的五年,林公开垦荒地,大兴农田水利,发展生产。更有“林公渠”,现在依然在造福新疆百姓。

 

林公区别与普通恪尽职守的官吏的一点是,他不仅是一个好官,他在任何一个位置上,都以开拓者眼光和实际行动做事,而他的每一段经历,成为这位清廷要员坚定维护的政治观点的一部分,也都会变成他思想体系的一部分,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世界观的一部分。

在销烟的阶段,林公接触到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科学,于是改进军队的装备,发展水师,更自己学习英语和葡萄牙语,编译《四洲志》。成为开眼看世界的人。

在西北的五年,林则徐更是警觉地意识到俄国对于中国的巨大威胁,当左宗棠问他对于西方入侵的看法时,他说出“此(英国)易与耳,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之语。洞察敏锐,眼界高远。

 

时代的罪人

       《中国近代史》一书中,蒋廷黻先生对林则徐这位民族英雄,进行了另一个角度的评价。

       他认为这只是我们看到的一个林则徐,还有一个林则徐是败给了自己的历史名誉的。蒋廷黻先生认为林则徐在到达广州之后慢慢觉悟,认识到了外国的先进性,还将自己收集来的资料整理,交给魏源写《海国图志》。但是由于害怕清议的指摘,保持自己做了一辈子典范的评价,他把自己看到的东西藏起来了,作为最先觉醒的人,本应该做普罗米修斯去传播火种的他,却把这个火种藏起来了。

       不但如此,林则徐还间接导致了中国的近代化过程晚开始了二十年。鸦片战争失败之后,国人并没有觉醒,并没有立刻开始自强的运动,这是为什么呢?看来人们把鸦片战争的失败归罪于奸臣当道,归罪于没有让林则徐去打这一仗,从而沉浸在林公还能够救中国的幻想之中。如果没有林则徐,国人就可以早二十年看到鸦片战争的失败绝对不是因为一个将领的得失,而是因为自己落后,意识到需要向西方学习,意识到自强才是唯一的出路,而不是仰仗一个想象中的民族英雄。

       蒋廷黻先生说”中国的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无论在囊时代,中有少数人看是较远较清,但是他们怕清议的指摘,默而不言,林则徐就是个好例子。“在他的眼里,林则徐这样隐藏不说是沽名钓誉,可以把林则徐早年没有将自己的见解说出理解为没有说话的权利,可是在他晚年的时候,即使受到皇帝的器重,依然没有对中国的改革有所建言。从这一个方面来看,林则徐因为自己的历史评价而置国家的命运与罔顾,不但是不负责任的,而且是那个时代的罪人。

      

       是去世时,每天都有上千人来行馆悼念的民族英雄,还是明明觉醒却不作为的时代罪人,没有考证的我,无法做出判断。但是即使林公在晚年的时候,致力于推动当时的中国看到外国的先进,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会提前吗。或者说,如果中国提前二十年开始近代化,这个历史悠久的美好国度是否就不用在近代遭受那样的苦难。无法假设历史走向的当下的我,也无法做出断言。

       但是,我想腐朽落后的清朝统治者从历史舞台上的退出是必然,中国当时的情况,当时和外国的差距,当时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并不会因为一个人的觉醒而发生质的改变。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靠着一个个像林公一样热爱这方土地的人们肩动,复兴的中国会走向更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36403658/article/details/78775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