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近代历史和文化资料整理

海军博物馆

 

青岛海军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也是亚洲少见的海军博物馆,落成于1989年10月1日,尽管开馆时规模有限,但经过10余年发展,内容已相当充实。展览馆位于山东省青岛市莱阳路8号,馆区临近海港,可停泊大型规艇。该馆大体可分成三区:室内展示区、户外展示区和海上展览区,在占地4万平方米的陆、海展示区内大多是平时难见的我人民海军装备,其中不乏绝世孤品:这座海军博物馆是收藏,研究、保留井陈列人民海军装备的主要机构之-一,也是寓国防于教育的展示场地。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若干除役的大型军舰亦可直接常泊在码头,供人登舰参观。

室内展示区

室内展示部分规模较小,在进大门后,有1个服装、礼品陈列馆,展出人民海军历年来制服的演变,以及各国海军访问中国时交换的纪念品。进人展示场,有间陈列着若干枚人民海军早期使用过的日、苏、澳大利亚等国的鱼雷,另外1间是模型室,展出日前人民海军各型舰艇的比例模型,做工相当精细,均为南京造船厂的杰作。斤内左面是“上游一号”反舰导弹,它是我国在60年代术仿制前苏联SS- N-2冥河导弹研制而成的反舰导弹。”上游-号”射程约80公里,亚音速,半主动雷达制导,弹头重达900公斤,破坏力巨大。但随着电子设备的落后、现代战场上已没有它的生存空间了。
穿过导弹厅,就是水中兵器厅,各式鱼雷、水雷及深水炸弹琳琅满目。最醒目的要数一-枚银白光泽,标示着“蒸气无斯”的鱼雷,该鱼雷是当年击沉台湾海军太平”号的功臣。
户外展示区
   户外展示区的人口正中央,是枚“巨浪一号”潜射弹道导弹的全尺寸模型,弹体有“腾飞”二字,“巨浪一号”无疑是人民海军最大的光荣,因为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水下枝威慑力量的正式建立,我国也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5个拥有潜射弹道导弹技术的国家。在户外展示广场上,共分5大主题,整齐排列着各型武器装备、军机及舰艇。
   广场左侧是小型舰艇实体展示区,陈列着编号为3205的湖川级水翼鱼雷艇,该快艇为我国白行设计,建造总教超过120艘,曾外销阿尔巴尼亚、巴基斯坦等国。在它的后面是I艘编号245的P -4鱼雷快艇、它是1957年周恩来总理视客建立初期的人民海军的座艇。其它两艘则为机械登陆艇及侦案艇。
   航空展示区里则全部是海军航空兵使用过的飞机,包括歼-5、歼教-5、歼-和强-5,初教-5、运一5等。其中还有极少见的轰侦-5型电子侦察机,共机翼两端装有2具电子夹舱。这种电子侦察机曾于1964年6月11日在山东莱阳上空投掷照明弹,配合我空军战机击落台湾空军袭扰祖安国大陆的1 架P- 2V电子侦察机。另外一架歼侦一5型也是罕见机种,是由歼-5战机改装的侦察机,在机首加装了电子舱,机腹也有照相舱。此外还有捷克制造的伊尔一14运输机,它是人民海军首任司令员萧劲光的座机;米-4反潜直升机,米一4于1950年首度试飞,反潜型米4在机身后方有1个悬吊式磁性空中侦测仪,机首有雷达,两侧还有挂架,但承截能力有限,仅1740公斤。
   由拖车载着的“巨浪一号”实体也在这里。“巨浪一号”装备在我军战略核潜艇上、射程约2700公里,1982年下半年试射成功,1985年开始服役,西方编号CSSN-3,据称其性能接近美国北极星弹道飞弹。在“弹群”中赫然有2枚俄制542型(北约组织称为“狗屋”)空射反舰导弹,这种由报废的米格-15战斗机体改成的庞然大物,大概是当年前苏联的赠品。各种导弹之间还穿插展出有海岸警或雷达、火炮射控雷达和敌我识别天线等。

海上展示区
   海上展览区日前只有几艘舰艇,其中包括当年人民海军的“四大金刚”-“鞍山”、"长春”、“抚顺”和“太原”号驱逐舰,它们都属于前苏联在1940年建造的高尔基级火炮驱逐舰,满载排水量2046吨,上述四舰均接收自前苏联太平洋规队。1954 1955年间相继移交我国海军,它们并在1971- 1974年进行了改装,将舰中部的鱼雷发射管换成“海鹰二号”反舰导弹发射箱。
    码头的另一侧则是一艘编号299的033型潜艇。该级潜艇是人民海军数量最多的潜艇,总数达80艘,其中前30艘接收白前苏联。1962 年起开始自行建造,据外电报道,该级艇曾部分外销至朝鲜和埃及。033型潜艇是前苏联在40年代末设计的罗密欧级的中国版本,共优异的布雷能力和长达1600公里的续航力相当突出。舰龄刚过20岁的053K型江东级护卫舰“鹰潭”号(舷号531)也荣幸地停泊在青岛海军博物馆的码头供人参观,舰上前后两座红旗一61型防空导弹发射架及导弹依然保留。偎依“庄潭号旁边的“南充”号护卫舰(舷号502)是我国第-一批自制的大型作战舰艇,也是人民海军最后一艘纯火炮型主力水面视艇,曾参加过在1984年南海发生的赤瓜礁海战。
  青岛海军博物馆的面积不算太大,展示的内容也不是很多,但却都颇具代表性。几乎人民武器系统都在展示之列,实在不失为一座优秀的海军博物馆。

 

五四广场

历史背景:

五四广场因“五四运动”而得名。众所周知,1919年爆发的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青岛的主权问题。自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中国人民就一直为收回青岛主权而努力。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后,引起全国人民强烈反对。1918的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1月,在法国巴黎“和平会议”上,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会议,提出了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却遭到英、法、美、日等国的拒绝,并强行将青岛主权转让给日本。消息传来,全国震惊,北京学生于5月4日举行游行示威,强烈要求拒绝签约,高呼“誓死力争青岛主权”,“还我山东,还我青岛”等口号。学生的爱国行为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在举国反对声中,中国北洋政府被迫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粉碎了日本企图永久侵占青岛的阴谋。在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下,终于在1922年12月12日收回了青岛主权。鉴于青岛与“五四运动”这一特殊的关系,青岛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新建广场命名为“五四广场“

建筑特色:

五四广场北依青岛市政府办公大楼,南临浮山湾,总占地面积10公顷。五四广场因青岛为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五四运动导火索而得名,意在弘扬五四爱国精神激励人们奋发图强,迎接新世纪的到来。五四广场分南北两部分,分布于中轴线上的市政府办公大楼、隐式喷泉、点阵喷泉、《五月的风》雕塑、海上百米喷泉等富有节奏地展现出庄重、坚实、蓬勃向上的壮丽景色,在大面积风景林的衬托下更加生机勃勃,充满现代气息。广场主体雕塑《五月的风》30米,直径27米,采用螺旋向上的钢体结构组合,以单纯洗炼的造型元素排列组合为旋转腾升的“风”之造型,充分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基调和张扬腾升的民族力量。五四广场植物配置以四季常绿的冷季型草坪为主调,以小龙柏、金叶女贞、龟早冬青、紫叶小檗丰花月季等组图,构成富有现代园林气息的大色块花带,松柏、合欢、耐冬等花木点缀其中,与主体雕塑和海天自然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园区蔚为壮丽的景色。标志性雕塑“五月的风”,以螺旋上升的风的造型和火红的色彩,充分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基调和张扬腾升的民族力量。对面海中有可喷高百米的水中喷泉,整个景区的氛围显得宁静典雅、舒适祥和。这里已成为新世纪青岛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中共党史纪念馆

 

     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是我市唯一一处保留至今的早期党组织机关旧址。2001年,经过修复建立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纪念馆,成为全市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2011年,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拨专款对旧址纪念馆进行修缮和扩建,更名为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保留原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纪念馆名称。多年来,纪念馆先后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零距离”互动工程、山东省、青岛市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基地、反腐倡廉教育基地、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山东省少先队魅力教育基地、山东省党史系统先进集体和山东省青年文明号、省巾帼文明示范岗、青岛市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

    追忆前身——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纪念馆

    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纪念馆,位于青岛市海岸路18号,房屋建造于1904年,德式建筑,砖木结构,外墙为红色清水砖墙,蘑菇石墙基。1982年被青岛市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山东省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岸路18号原为四方机厂职员宿舍。中共早期党员王象午在四方机厂任绘图员时曾居住在院内9户。1923年8月青岛第一个党组织建立至1925年期间,邓恩铭、王尽美、刘少奇、李慰农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先后在此工作和生活过,传播马列主义,领导四方机厂、日商纱厂工人大罢工,掀起了青岛历史上反帝爱国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2001年,恰逢中国党建党80周年之际,市委、市政府决定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进行修复。期间,市委组织部、宣传部联合发文,倡导在全市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为修复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暨建立纪念馆捐款活动。捐款活动自2001年4月23日开始,历时一个多月,共有173个单位约19万名党员和8398名群众踊跃参加了捐款活动,捐款数额共3300691元。经过修复后的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定名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纪念馆,2001年6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

   一览当下——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

    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是原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纪念馆(海岸路18号)与比邻的16号院落,经过整体规划、改建的新馆。2011年,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对原支部旧址纪念馆相邻的16号院进行搬迁改造,6月29日举行建馆仪式,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出席。
  纪念馆改扩建工程包括:16号院居民搬迁安置、房屋整体修缮,以及16号、18号两个院落的整体规划和重新布展。2013年7月新馆正式建成,更名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组部部长宋平同志题写馆名。2013年11月,市编办正式批复成立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划归中共青岛市委党史研究室所属,正处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内设宣教展陈科、史料征集科和综合科3个科室,编制10人。
  扩建后的新馆从展览容量到功能都得到很大的扩展,总占地面积95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主要分为基本陈列展厅、专题展厅和旧址复原三部分。基本陈列展主题为《光辉历程——中共青岛历史展》,展示了青岛党组织自1923年建立至今,带领全市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奋斗历程,包括历史文献、实物和照片800余件。专题展厅主要是结合重大教育活动和党史重要纪念日,先后举办了《伟大历程——中国党90周年历史展》、《中国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从一大到十八大专题展》、《根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展览》、《伟人的足迹——1979·邓小平在青岛》图片展等多个展览。纪念馆还设有中共青岛地方党史书刊资料展阅中心、党史报告厅、党史主题公园,以及观众服务中心和停车场。

    展望未来——努力发挥党史宣教主阵地作用

    多年来,纪念馆充分利用其丰富的党史资源,积极探索以阵地教育为主体,主题教育为特色,服务基层为抓手的党史宣教新模式,不断推进党史宣教工作创新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利用馆内资源进行党史宣传教育,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近些年共接待机关、企业、社区、学校以及部队的党员干部群众达60余万人次,观众留言20余万字。一是依托有效载体,提高党史宣教工作针对性。纪念馆重视对新党员、新录用公务员的党性教育,通过举行入党宣誓仪式、重温入党誓词,进一步增强党性观念和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结合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组织领导干部进馆举行廉政宣誓,签订廉政承诺书;主动与学校取得联系,抓住新生入学、入队、入团等对学生成长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时机,组织学生进馆开展党史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做好外来务工新市民、刑释解教人员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党史教育,开展革命传统和人生励志等教育活动;联合幼儿园举办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和娃娃共同参观党史展览,使党史宣教切合实际、富有特色。
  二、以党的中心工作和重大党史纪念日为契机,开展一系列党史主题教育活动,使党史宣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一是结合“七一”、“十一”和“五四”等重要节日,组织一系列有特色的党史宣教活动月、党史讲座、征文、演讲朗诵和知识竞赛、党史文献片及红色电影展映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二是结合党的中心工作,开展寓教于乐的党史和革命传统教育,先后举办了“百个学校、百个社区”党史图片联展、“红歌传唱”、“红领巾向抗战英雄致敬”故事会、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夏令营活动、“青岛梦寻”主题实践活动,以及“三代人同讲党史”、“情牵两代人、革命传火种”等活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和较好地社会效果。

 

战遗址公园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唯一的亚洲战场,青岛多处山头公园都保留了战争遗址,青岛山“一战”遗址公园就是其中的典型。该公园保留了很多清朝、“徳占”和“日占”时期的军事设施,特别是拥有青岛最完整的“徳占”时期的炮台 ,是一处重要的军事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青岛山的历史变迁

青岛山位于青岛老城区,是城市第二高峰,海拔为 128.5 m。其北依商业区,南临百花苑公园,东邻中山公园,远眺海湾。

青岛山的建设始于清朝驻军,于山之西麓筑炮兵兵营、土垒 ( 图 1),并在山南坡修筑炮台。

图一:青岛山的清朝兵营    来源:《日本侵华图志》

德国占领青岛后,以德国首相名字命名此山,称“俾斯麦山”。1899 年, 德国人在山上建南、北炮台,并开展规模庞大的地下工事,在清朝兵营原址上建设俾斯麦兵营 ( 图 2)。为加强军事防御,德国人将青岛山划入城市山林区, 植树造林;同时,在山南麓建起欧洲人墓地,配建教堂,形成梯台式墓地园林( 图 3)。

图二:青岛山“德占”时期兵营    来源:青岛市档案馆

图三 来源:青岛市档案馆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德激战,德军败退,青岛山的炮台被炸毁, 但钢制炮座和水泥炮室依然完好。“日占”时期,日本人将山名改为“万年山”, 并将山上的南炮台封顶,改为地下建筑, 同时扩建其中的后勤生活区 。1922 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 将山名更名为“青岛山”。山下兵营成为山东大学 ( 现中国海洋大学 ) 校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岛山迎来了较大的发展。20 世纪 50 年代,青岛山开始大规模植树造林,于 1984 年封山建园。1986 年,青岛山被命名为“青岛山公园”。1995 年,园内开始建设炮台博物馆,并重建北炮台。2000 年,青岛山公园作为城市十大山头公园之一,被列入提质升级之列。其建成了盘山车行道, 配建了停车场;增建了环山步行道、绿化长廊和活动广场,设置儿童乐园和老年人活动中心,成为了融市民休闲与遗址文化为一体的公园。

文脉价值

青岛山“一战”遗址公园较好地保存了我国近代军事设施,记载了青岛城市发展的历程,具有历史、军事、科学与景观等文脉价值。

见证城市发展历程的历史价值

所,到 镇, “ 德 占” 时期德国的远东军事要塞,青岛一直都是军事战略要地,经历了城市被殖民独占和军事侵略的历史。军事设施也深刻影响了青岛的城市布局和发展。作为日德争夺战的主战场,青岛山成为了近代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历史见证。

在建设发展方面,“德占”时期青岛山建设的俾斯麦兵营是当时四大兵营中规模最大的兵营;山南麓的欧洲人墓地是少有的近代园林式墓地;德国人在青岛山开展的大规模植树造林成为当时的造林典范;青岛山保存完好的地下工事也反映出当时的城市建设水平。青岛山成为了这段时期城市历史的载体。

记载近代防御部署的军事价值

“德占”时期,青岛建有约20个炮台, 其中团岛炮台、台西镇炮台、衙门炮台和汇泉角炮台为海防之用,太平山炮台、仲家洼炮台为陆防之用,而青岛山炮台是唯一一座兼有海陆防御功能的炮台( 北炮台陆防,南炮台海防 )( 图 4)。青岛山南炮台是城市中规模最大、火炮口径最大的炮台。当时,还专门为青岛山南、北炮台配置了山北永备炮台、山南永备炮台、山顶及南坡堡垒群等 。

图 四:“徳占”时期青岛城市军事设施分布图 资料来源:青岛市城建档案馆。

青岛山公园保存了目前国内最完整、规模最大、设施最齐全的地下工事遗址。其中,南炮台地下工事共有 3 层,包括指挥部、瞭望台与后勤生活区,各区域各自独立,并设置了逃生通道,与兵营连通,或者直达山下( 图 5)。作为我国两大近代军事要塞之一 ( 另一个是旅顺军事要塞遗址 ),青岛山军事遗址具有较高的军事价值,在国民党时期还是陆军实习基地。

图5  南炮台地下工事平面图 资料来源:青岛山“一战”遗址公园博物馆

展示建构技术的科学价值

为了减少建设成本和便于观察敌情,青岛山炮台选址于山顶洼地,采用深挖、浇注和回填之法建设而成。为解决排水、防潮等问题,德军在地下工事外围和地板下设置了巨大的排水管沟,并设置了一套取暖烘干系统。此外,建在山上的工事多是就地取材,形成以碎石、卵石、沙和水泥胶结的素混凝土。从展露在外的墙体看, 墙厚达 1.5 m,异常坚固 ( 图 6); 工事内部券顶则采用素混凝土加钢筋网修建而成。这些军事遗址体现了当时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的水平 。

图六:展露的地下工事与“德占”时期的山路遗址

作为地标的城市文化景观价值

青岛山是滨海区域绝佳的观景点,视野辽阔,可以俯瞰“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景观。同时,青岛山也是区域的制高点,与周围山丘形成了高低起伏的城市轮廓,是周边城市道路的地标性景观。青岛山遗址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是公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城市百年沧桑的见证,青岛山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公园增添了历史

遗址公园现状 

青岛山“一战”遗址公园南北狭长, 长约816 m,面积为17.76 hm2。经过多 年经营,公园现状植被茂盛,景观效果 较好。目前公园已开发的遗址有南炮台 地下工事、北炮台和清炮台,其中南炮 台地下工事保存较好。但公园还有很多 有价值的遗产被忽视,如永备炮台与堡 垒等遗址未得到保护,古树与“徳占” 时期的山路遗址未引起重视,造成公园 的历史信息展示不完整(图7)。同时, 公园遗址分布不均衡,多集中于中部山脊,20世纪90年代的特色景观也多建 于中东部区域,西部遗址分布较少。 总体而言,公园能纳入参观的遗址 数量少,旅游资源匮乏,功能不明确, 土地利用率低;景点分布较散,特色景 观不足;历经多次建设,园路风格和材 质整体性差;缺乏完善的引导系统,道 路识别性差,影响了公园游览路线系统 的构建(图8)。

图7  公园遗址分布现状图

8  公园景观分布现状图

在青岛山,与“历史”相遇
     青岛山,海拔128米,占地面积330亩,因山下“青岛村”而得名,山中风景优美,绿树成荫,建有“知春”“翠波”“揽趣”“梅友”等风景观赏区,登山俯瞰中山公园、栈桥。海水浴场和八大关景观,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尽收眼底,是青岛极佳的全景观海平台。而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便坐落于此。实际上,青岛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远东惟一战场遗址,一战结束百年,战火的硝烟虽已远逝,但岁月轮廓依稀可见。在这里,沟壑纵横的山体和墙壁,留存着大量战争所带来的伤痕,其中,1899年建成的青岛山炮台遗址坐落于青岛山顶南侧,是亚洲保存最完整的一战时期地下军事要塞遗址,约2000余平方米,40余个厅室,其规模之宏大、结构之复杂、功能之齐全,为军事建筑经典之一,因此,人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将一战遗址博物馆设立于此。据了解,博物馆整体造型宛如和平鸽,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博物馆拥有自青岛建置至主权回归期间的各类武器、军服、报刊、书籍、纪念章、明信片等1800多件藏品,展览以“还我青岛”为主题,分为“德占青岛精日德战争”“苦难归程”3个部分。运用大量珍贵文物、档案资料以及场景复原,多媒体等现代化布展方式,再现了自青岛建置至主权回归的艰难历程。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是诠释与记录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最丰富最全面的专题博物馆,是目前国内惟一全面展现一战对中国命运影响的博物馆。

着敬畏的心直面历史的残酷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难以想象战争年代的残酷与危险,只有对战争对历史的熟知,才能让人们带着敬畏的心去直面历史,甚至不敢去想象,过去的青岛曾经遭受过怎么样的风雨征程,而生活在战争年代的人们,又过者怎样艰辛的日子。一座城市的兴衰是国家命运的缩影,而青岛,这个曾经在侵略者眼中炙手可热的小城,也以它不同的姿态在历史中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特殊位置。
   博物馆,墙壁上的环形浮雕吸引人们的目光。浮雕通过德国殖民统治,日本军事占领,中国收回青岛三大历史事件的时空组合,诠释“哲死力争,还我青岛”的爱国主义展陈主题。浮雕正中央爱国青年慷慨激昂的演讲和广大民众集会抗议的造型,构成了一座“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丰碑。周边的火焰则象征者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同仇敌忾的抗争精神。在第一部分“德占青岛”的展览中,一幅《时局图》令人印象深刻。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幅《时局图》形象地揭露了19 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瓜分势力范围的状况。是由广东工程师谢缆泰所画,于1898问世,被美术界公认为中国第一幅具有近代意义的漫画。黄大代表英国,占长江一带,棕熊代表俄国,占据东北三省。蛤蟆代表法国,占据广东广西云南等地,除此之外,还有揭露清政府腐败的内容,一人手举铜钱,是搜刮民财的贪官,一个不顾民族安危,正在寻欢作乐,还有一一个昏睡者,手中拉若网线,网中一个正在念着之乎者也,另一个人在马旁练武,揭示昏聩无能的清政府用文字狱。八股文等手段压迫思维自由,愚弄奴化人民。至此,作者也用了两句话总结了整幅时局图,一目了然,不言而喻。在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幅由著名国画家,现任中国画院主任的赵建成于1997年所创作的,讲述的是青岛近郊民众英勇抗击德军的主题油画气势恢宏。通过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得知,这幅油画也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据悉,德国在修筑胶济铁路的期间,掠夺土地、侵害沿途民众利益,声势浩大的抗德阻路行动油然而生。其中在高密,由西乡农民孙文领导的大规模民众抗德斗争,迫使胶济铁路修筑工程停工达年之久,此次事件在高密、胶东半岛乃至山东近代反帝斗争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实际上,在青岛山一战遗址博物馆筹建期间,为丰富馆藏历史文物,曾经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一战期间的历史文物,包括军品、日常用品历史照片报刊杂志、明信片、勋章、地图、石碑等文物文献。对此,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道:“文物的历史作用在于其是历史参与者。它为我们了解真正的历史提供了原始的感性材料。通过展出文物,让后人尊重历史,从而珍惜今天和未来。”
    在征集的文物中,有一把德国指挥刀颇为醒目。这把指挥刀是1897年至1914年德国占据青岛时期,明登第58野战炮兵团高级将领使用,刀身长1米左右,中央图案以浮雕的形式刻有十几名士兵骑着战马,饰以黑漆为背景,围绕此图两侧,雕刻有十字交叉的双剑,橡树叶和月桂树花纹,即使历经了百年,军刀却没有一丝锈迹,熠熠生辉。在征

集到的珍贵纸质文献中,有8期保存较为完好的《欧洲战争实记》,由东京博文馆 1914 年 8 月期编辑发行,是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发行的特刊,其中《胶州湾封锁》《胶州湾攻围》《青岛总攻击》《青岛陷落》《青岛陷落纪念》等专刊,通过文字、图片、地图、漫画等形式详细报道了日德战争的战况,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博物馆内,除了展出大量历史文物和文献外,还有许多通过多媒体技术甚至“黑科技”来还原历史原貌的展区。在介绍五四运动的展厅中,一个多媒体展厅的屏幕上出现众多身穿民国服装的大学生,正挥舞着手中的标语旗帜高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而屏幕对面的墙体是一片绿色,当游客进入绿色区域时,其全身影像就会被拼接投射到对面的屏幕中,与参加游行示威的民国大学生融为一体。游客跟着游行学生,跨越时空地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振臂高呼。在日德战争场馆中技术人员制作了实景与投影相结合的立体影像区,岸炮、飞机、战列舰之间相互进行炮火打击,炮弹的呼啸声和中弹舰船的爆炸声不绝于耳,让人有身历其境的感觉。同时,馆内复原的 1919 年 1 月 28日顾维钧代表中国申述山东权益的场景栩栩如生,让游客们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现场放映的是陈道明先生所出演的一部电影,他在其中饰演的就是巴黎和会中的顾维钧。会后,美英法“三巨头”牺牲中国利益,将山东权益全部“让与日本”。中国外交失败使中国民众“公理战胜强权”幻想彻底破灭,“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由此引爆。这样的内容更是引发游客们的共鸣。参观至最后,一幅名为《曙光》的油画仿佛打开了人们和平的视角,和对国家复兴强盛的信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这是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一句话,习大大总书记在 2018 年中非合作论坛上也曾引用过,意思是:太阳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站在青岛沿岸的石礁上眺望远方,中国人民通过不屈的抗争,迎来了中国党的诞生和胜利的曙光,红日冉冉升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参观下来的痛心与悲愤、难过与惋惜就在看到这幅油画的瞬间得到了内心上的抚慰。曾经,我们软弱受欺,而今,我们富国强盛。

 

鲁迅公园

 

发展历史

德国侵占青岛后,相继在沿海各岬角、坡岸营造海岸防风沙林带,汇泉湾北侧也逐年栽植黑松。

1903年,第一海水浴场建成,当局招徕京、津、沪及东南亚各国的欧洲商人到青岛避暑,海水浴场成为外国人 的乐园,浴场西北侧的黑松林带就成为游人蔽日观景之处。

1929年日本第一次侵占期间,将此地的黑松林带改建为“曙滨公园”。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改称“海滨公园”。青岛工务局请当时的农林事务所规划设计,由我国著名园艺家葛敬应先生借其抱岸环海的自然环境,依势造型,辟建而成。在莱阳路临海崖坡上砌石铺路,修筑亭阁,以青松为被,以冬青为篱,辟建花畦, 修筑小型挡浪坝和3 100米长的石基路面。因是当时的青岛市长胡若愚主持修建,故命名为“若愚公园”。公园牌坊正面题为“若愚公园”;后面题为“蓬壶胜览”。同时,在公园内开始兴建一座具有民族古典风格的楼阁,用以陈列海洋生物,题名为 “青岛水族馆”,馆匾由胡若愚题写。

1931年12月,沈鸿烈接任青岛市长,将公园更名为海滨公园”。后为与山海关路的海滨公园相区别,复更名为“莱阳路海滨公园”。

青岛解放,公园已具相当规模。1950年,为了纪念鲁迅先生,经青岛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批准,公园改名为“鲁迅公园”。同时对公园进行整修:铺设园路;补装台阶;维修观景亭;将原来的木质牌坊底座、立柱改为石质,补装台阶,牌坊顶部的吻兽改和平鸽造型,开创了在古建筑上采用新的动物造型的先例。公园正门入口处为中国古典式石牌坊,正书“鲁迅公园”,背面“蓬壶揽胜”系中国著名碑帖书法家郑世芬所书。1966年,在公园内建成700平方米的露天海豹池。迎门鲁迅先生花岗岩雕像系1986年10月鲁迅先生逝世50周年之际全市青年捐款所建。 [1]  同年重新彩绘牌坊图案,修旧如故,保留原貌;在公园西南角开修了一条通向小青岛公园的道路。 1988年,将公园原来的铁丝网状围栏改成方钢围栏。同年,园林局拨款1万余元:砌护坡、砌护土树池、施肥、培土、铺设草坪等。2001年,新建“鲁迅自传碑”、“鲁迅诗廊”、“呐喊台”等景点,是一处别具特色的海滨公园。公园内还有1932年1月20日竣工落成的青岛水族馆

 

主要景点

青岛鲁迅公园为汇泉景区第一景点,也是青岛最富特色的临海公园。此园位于莱阳路之南,西邻小青岛,东接第一海水浴场,北侧有景色秀丽的小鱼山,南侧为碧波荡漾的汇泉湾。公园沿狭长基岩海岸东西伸展,长约1公里。占地面积约四公顷。红礁、碧浪、青松、幽径,逶迤多姿,山光水色,淡雅清新,景色十分迷人。

鲁迅公园位于汇泉湾西侧,与汇泉角隔海相望,公园风景点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以海湾、 礁石丛和婀娜多姿的黑松林带交织成海滨自然风光。园内有海豹池供观赏。该园赭红色礁石突兀嶙峋,形成天然丘壑,悬崖断岸,海浪搏击,景色蔚为壮观。园内道路依势而成,起伏自然,筑有泻水小桥,曲径通幽。伴以茂密的黑松林和凉亭、水族馆等建筑的点缀,形成一幅瑰丽的海滨风景图画,成为游人观潮、听涛、赏景、垂钓的理想地。“汇滨垂钓”30年代被誉为青岛十景之一。

游览鲁迅公园,沿正门的石径而下,鲁迅塑像矗立在圆形的花畦之中。石径两侧青松成排,迎面为岩礁和大海。岩礁上部赭红,底部灰褐,在大海的映衬下,越发显得熠熠生辉。岩礁底部长满坚硬的牡蛎,沙汀内散落着各种贝壳,游人往往顾不上沿小径漫步,却在礁石丛中穿行,不时地拾起五光十色的彩贝,捡起海浪冲来的海藻。沿园中曲径漫步,别有一番情趣。石砌的小径,回环曲折,高低起伏。一侧是蓊郁蔚然的松林,一侧是嶙峋岿然的礁滩,突起处有石砌台阶,折角处有西式凉亭,漫步其间,十分惬意。临海观潮,另是一种意境。坐在礁石之上,观眼前浪花舒卷,起伏迭宕,大浪涌来只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潮涌过后,涛声寂然,水面上留下一层晶莹洁白的水沫,波光水色,煞是好看。远处的海面,风帆点点,鸥鸟竞翔,游人无不为眼前的景色而陶醉。

周边景点:小青岛公园栈桥青岛海底世界。小鱼山景区、信号山公园、

  

近日,一个以“上世纪30年代青岛文化”为主题的书店在黄县路老舍故居开门纳客,书店名叫“荒岛书店”,它与上世纪30年代岛城最为知名的“荒岛书店”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荒岛书店开在老舍故居一隅,黄灰色的外墙、红褐色的门窗、简易的实木招牌,低调而不乏文艺气质。走进书店,上世纪30年代的实木老家具映入眼帘,老舍、肖红等人的肖像陈列在书架上,有着数80多年历史的《生死坊》和《八月的乡村》作为镇店之宝摆放在书店的显眼位置。

 

迎宾馆

 

     位于青岛市市南区中部信号山南麓、龙山路26号,是一座典型的德国古堡式建筑。建于1905年,1908年基本建成,占地面积2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83平方米,为四层大型花园式住宅。该楼建筑材料大量采用青岛浮山优质花岗岩石,造型典雅,装饰豪华,轮廓线优美,色彩瑰丽,列为我国单体别墅建筑之冠,因建造过于奢靡,故当时总督被德国议会弹劾。该建筑气势宏伟,建筑面积为4083平方米,高度为30米,厚达60多厘米的外墙以黄色为基调,局部以花岗岩石料作装饰,石面加工粗朴,正门墙饰以淡绿色、淡灰色花岗岩石,顶部石料雕以美丽的图案,于粗放之中见精巧。米红色筒瓦、蓝色鱼鳞瓦、绿色牛舌瓦铺设的楼顶,使大楼更加精美别致宽敞的大厅,装饰得典雅华贵、富丽堂皇。奇丽多姿的各种立柱,各种家具精工雕刻,灯具造型优雅各异,整个建筑别具一格。

这座远东著名的近代西洋古堡式的宫廷建筑,矗立了一百多年,作为当年德国在青岛的提督官邸,它经历过了历史的腥风血雨,统治者更迭。

历史

    始建于1905年7月1908年基本建成1914年之前这座建筑物最初为德国驻青岛殖民地最高军政首脑——总督的住所,故称之为“总督官邸”。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侵占青岛后,该楼成为日本青岛守备军司令部官邸。后来还曾作为胶澳商埠督办的官邸、青岛市市长官邸、国际俱乐部 

1934年改名为迎宾馆。

1941年日本取代德国侵占青岛后,该楼成为日本青岛守备军司令部官邸。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为接待国家领导人和外国贵宾的重要场所。
  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5月1日起不再作为迎宾馆使用,而是作为博物馆的形式接待海内外游客。毛爷爷主席和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许多来青的外国元首、政府首脑都曾在此小住。
  2001年7月重新装修,修缮原则是“修旧如旧”,保持了原来的格局与风格,是一座集商住、餐饮、文物、康乐、会议、参观、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涉外宾馆,分为迎宾楼、敬宾楼、贵宾楼,宾馆拥有各式客房80套及中西餐厅、宴会厅等场所。2019年初,开始了文物楼四层复原陈列工作。

 

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

  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迎坐落在青岛市芝泉路20号,位于市区太平山东南坡,与湛山寺相邻。由青岛市民政局投资140万元,于1977年4月动工兴建,1981年6月落成,占地面积2.62万平方米,是青岛市区唯一一处纪念性园林。

  纪念堂分上下两层,上层是革命烈士骨灰堂。下层是纪念大厅,可容纳千人举行悼念活动。正面悬挂着王尽美、邓恩铭、李慰农、郭隆真、刘谦初、李春亭等著名烈士的遗像;东西两侧分列10个展橱,陈放着全套《山东省革命烈士英名录》。厅内环挂着青岛市党、政、军领导机关和人民团体敬献的挽联。其中,有中共青岛市委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忠心为国,虽死犹荣”;中共青岛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的“革命先烈,浩气长存”;青岛市人民政府的“继承先烈遗志,建设四化大业”;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的“先烈英名垂表史,英雄遗志展宏图”;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警备区的“缅怀先烈,振兴中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青岛市委员会的“英烈伟绩惊天动地,誉满滨海名垂后世”;青岛市各民主党派暨工商联合会的“万众长歌悼英烈,四化伟绩慰忠魂”。

  纪念馆除园林绿地外,主要建筑有烈士纪念堂(建筑面积1 709平方米)、烈士 事迹陈列馆(建筑面积1 452?平方米)和烈士群雕《山河魂》,雕像高9.7米、宽6.8米,采用浮山花岗石雕凿而成,人物栩栩如生。上坪右侧还建有烈士英名碑一座,碑上镌刻着14949名烈士的英名。下坪右侧是一座小山,山上建有纪念亭,亭上刻着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题写的“流芳”2字。园林布局呈三级平台式,平台斜坡铺植草坪,平台处设花坛,顶部平台以常绿灌木为篱,四周栽植雪松、黑松等常绿树木,设计工整而对称,配合建筑主体,形成了当代特有的纪念园林风格。

  烈士事迹陈列馆东西两座,分列于中层平台的两侧,为二层楼建筑。建筑面积1452平方米。馆内陈列的烈士事迹和文物按历史时期分为5个部分,展带总长度245米。第一部分属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1~1927年),展出了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邓恩铭,中共青岛市委第二任书记李慰农,《青岛公民报》主笔胡信之等烈士事迹,反映了在建党初期,先烈们在青岛领导开展工人运动,举 行罢工斗争的史迹。此外,还展出了日本帝国主义与反动军阀相互勾结镇压工人车工运动,制造屠杀工人的“青岛‘5·29’惨案”的史实。第二部分属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展出了在革命处于低潮时,徐子兴等烈士在青岛处决叛徒王复元斗争中的英勇事迹,以及罗石冰、王表山、郭隆真等12位烈士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的事迹。第三部分属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展出了周浩然、郑子扬、杜雨等烈士与日本侵略者英勇战斗的事迹。第四部分属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展出了7位著名烈士在解放战争中的英雄事迹。第五部分,展出了解放以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为保卫祖国、捍卫和平而牺牲的27位烈士的动人事迹。这些展出系统地反映了青岛革命斗争的历史。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Staceyacm/p/12933559.html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