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传》(书感)

用一周看完的《腾讯传》,没有找到其他的书评作为参考,纯粹个人感受

第一印象

时代发展的很快,眼前的庞然大物不过是刚刚问世的孩子。腾讯的历史不过是二十年左右,阿里,百度,搜狐也是差不多的情况,互联网在极短时间里创造了很多巨头型企业,互联网很大,抓住一个方向就可以成就一个帝国

第二印象

代码敲的再多终究是要变成钱的。腾讯前期是没有收费项目的,很可怕是吧。但这就是工程师思维,做项目就是做项目,没有额外的考虑,用马化腾的原话就是“我知道这个东西大家都很喜欢,但是我们也不知道找谁去收费。”腾讯后期提出营销部的建设也是为了生存。

第三印象

改革永远是自下而上。微信,空间等跨世纪的应用都不是领导层的决定,反而是下面的人在做,做出成绩后得到上层的支持

第四印象

内部赛马机制。在企业内部实行丛林法则,上层不进行决策,市场决定选择,极大的带动了积极性,同时可以极好的把握市场。回想一下飞信和微信,就是内部竞争的体现

第五印象

小步试错。腾讯的特点就是更新快,早期的QQ两周可能会更新三次,不断的尝试,不停的试错,不断的研发。

第六印象

善用资源。不得不承认,腾讯没有滥用QQ的用户资源,腾讯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一个应用的用户如果不超过一百万就不能用QQ引流。这点极大的保证的QQ的用户满意度

第七印象

看重用户体验。腾讯一直在模仿,但是总是可以取而代之。原因就在于看重用户体验,极简的页面+白痴的操作就是腾讯的追求。

第八印象

用新产品稳定地位。微博的战争是怎么结束的?是因为微信出现了。大家开始转向微信,微博的战争自然就结束了。与其于别人你死我活,还不如跑的更远

总结

没有人可以定格一个喷发的火山,因此没有人可以描述一个日渐壮大的帝国,以上所想仅是个人想法,排名不分先后

后续

应邀说一下,腾讯的管理方式。早期的腾讯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在一起的工作室,没有什么明确的分工,主要是从事自己擅长的部分。情况直到腾讯开始正式考虑盈利才发生变化,当时腾讯的主营产品还比较少,主要是QQ和一些QQ的衍生产品,因此腾讯把企业分为A线和B线,A线负责运营和反馈,B线负责解决问题和研发,在腾讯早期,这种模式高效且便捷,举个例子,最快的时候QQ的换代频率是一星期两次,这也是腾讯小步试错的基础。但是后期就不行了,腾讯在占据大量市场且拥有众多产品之后就出现了,A线反馈过多,B线无法处理的问题,因此腾讯启用工作室模式,工作室负责单个项目,工作室内部划分A线和B线,从而解决产品众多的问题,这也是腾讯内部赛马机制的基础,这种模式持续到现在。
要知道,没有100%的解决方案,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腾讯的工作室机制面对的问题有以下几个:1.单个工作室体量过小,无法支撑大型项目的开发;2.内部赛马机制浪费内部资源,有时候得不偿;3.工作室之间信息交流不通畅,技术封闭,部门合作问题重重。

发布了41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16 · 访问量 1462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3824551/article/details/102616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