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传》的读书笔记与相关读后感2600字

《腾讯传》的读书笔记与相关读后感2600字: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中,最喜欢的就是腾讯和阿里了,他们给我的感觉和别的公司不一样,这两个公司在真正的做着让我们生活变得更美好的事情,腾讯由于是以qq起家,所以整体的企业氛围也大多与社交、年轻、活力等关键词比较贴近,特别的腾讯的视觉设计,我在关注IXDC公众号之后,总是会因为他们的设计而感动,很久之前读过一部分《腾讯传》但由于一些事情的耽误,没有读完(也有可能是那时候看不下去书了),前几天决定重头再看一遍,认真的体会一下站在中国互联网界的大佬是怎么样一步一步的到达今天的高度的。
很喜欢书的开头吴晓波写的一段话:
这一代人。一个个像悬崖边的孩子。在青春的荒原上,他们忽然看见了光。
他们猛力奔跑,触足之地,或陷泥泞,或长青草,惊心动魄间,天地舒展成为一个以自由命名的花园,大河山川,各自生成。时间是玫瑰,他们是玫瑰上的刺。
前言:谁能定格一座正在喷发的火山
前言吴晓波以自己的视角讲述了对腾讯调研期间的一些感受,第一段就写到,他在采访马化腾时,马化腾告诉他:因为有微信,所以,微博的战争已经结束了。
(打败一个产品的方法不一定是要做出一个更好的同类产品,或者说是同性质的产品,比如-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而是用一个更新的,不同类的产品,弥补要竞争的那部分市场,间接打败竞品。比如:微信对微博造成的打压)
吴晓波说到,在创作过程中,他被三个问题所谓绕,总结起来可以说成:为什么是腾讯,而不是其他公司拥有了现在的成功?书本以腾讯的创业、出击、巨头三个阶段将腾讯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划分。

首先是创业初期的马化腾幸运在他身处在一个“大行业”和“大时代”,查德·泰德罗说:“任何能打破对于人、产品和信息的时空限制的新发展,都会对商业运作的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腾讯在创业时不被看好,因为它的效仿对象:ICQ从来没有实现过盈利,而腾讯作对的事情有以下几点:
1.腾讯对ICQ的模仿建立在微创新的基础上
2.除了技术和微创新外,互联网的商业应用还收到一个地区的网络环境、用户习惯、支付体系、国家政策等客观条件的影响,腾讯很早就提出了“用户体验”的概念
3.马化腾在创业不久后便开始谋求资本市场的支持
而后讲到了腾讯在战略布局上的一些正确做法,并根据吴晓波自己的理解,分析了腾讯帝国的崛起,并将这些原因总结成了腾讯发展得七种武器:
1.产品极简主义2.用户驱动战略3.内部赛马机制4.试错迭代策略5.生态养成模式6.资本整合能力7.专注创业初心
吴晓波总结的马化腾七大武器
(个人认为这七种武器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就现在来看绝大部分的互联网公司都是以这些模式来运行的,而可以肯定的是不是所有的公司都能成功,因此我个人认为这七种武器更像一个基本准则,至于能否最后获得成功,还需要一些机遇和运气等其他成分吧)
第一章少年:喜欢天文的Pony站长
这一章作者介绍了马化腾的成长经历,从马化腾儿时对天文的热爱,以及对自己兴趣的专注。到进入大学后对互联网的着迷,和年轻的马化腾对一些技术的探索精神。陈情表读后感到后来的工作时光和马化腾成为“惠多网”里的“马站长”的经历,这段经历奠定了他的产品意识。而这个“惠多网”中的各个站长,隐藏着很多如今互联网巨头带领人,比如丁磊、马云、等人。
第二章开局:并不清晰的触发
在创业的那些年,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未来,都在为明天能活下去而苦恼不已——马化腾
马化腾将在创业初期,准备将互联网与寻呼机联系到一起,开发一款软件系统,让寻呼机能够收到来自互联网的呼叫。并叫上了志同道合的张志东,之后又聚集了陈一丹、许晨晔、李青等人,将团队慢慢的凑齐了,之后简单介绍了Tecent的名字来源。
而腾讯刚刚诞生时,互联网史上也发生了很多大事
世界范围:1998年11月24日,美国在线以42亿美元收购网景公司、微软发布量Windows98、乔布斯推出iMac、杨致远依靠yahoo跻身“高科技百名富翁第16位”
中国:张朝阳“克隆”yahoo,成立了搜狐、王志东成立新浪、丁磊将网易由软件销售公司转型为门户网站。至此中国互联网迎来了新浪、网易、搜狐三巨头。还出现了很多网络游戏公司、电子商务公司、搜索引擎公司等等,同样是1998年,百度、京东、阿里巴巴、携程等公司都如雨后春笋般集中出现了。
他们没有自然资源、权贵关系,也与政府无任何形式的寻租博弈,因此他们是天生的全球化一代,是在阳光下创业的一代。
而此时此刻的腾讯则经历了一段狼狈不堪的岁月,马化腾将所有“宝”都压在了寻呼机上,然而寻呼机却慢慢被手机替代,腾讯在1998-1999年之间几乎快要破产。
这一切因为OICQ而改变
说到这里,社会上一些对腾讯的吐槽估计也是从这里开始,马化腾在看到广州电信想要买一个“ICQ”那样的即时通讯产品时,照葫芦画瓢做出了一个OICQ,从此刻开始,腾讯的命运发生了转变,最开始OICQ也没有为腾讯带来任何收益,但马化腾认为OICQ的技术难度不大,因此决定不如把它先“养起来”,没想到这一养就奠定了未来腾讯帝国的基础。(所以说腾讯能够发展起来,运气成分还是有一些的)
OICQ的转折点源于产品的中国式改造(这也为腾讯日后的战略路线奠定了基础),马化腾根据中国当时电脑普及程度滴、技术水平将OICQ的问题指向了3点:
1.将用户内容和朋友列表从客户端搬到了后台服务器
2.将软件体积缩小
3.设计网络协议果断采取了UDP技术
在设计方面,OICQ改变ICO头像只显示用户名和花边的做法,提供了中国年轻人很熟悉的唐老鸭、加菲猫等等作为头像,可以让当时的用户彰显自己的个性。
消息提示音利用了当时最被熟悉的:寻呼机的呼叫声
这些细微的创意和设计,导致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结果,看似源自ICQ的QICQ,其实更属于中国用户,这也是腾讯的智慧所在。
就像书中说的:中国人在核心开发和基本产品模式的发明上就不是美国同行的对手,他们从来就是一群大胆的“拿来主义者”。然而,在本土化的改造上,他们却进行了无数的应用性创新,这些微小的、细节的、更务实的创新让那些外国开发者望尘莫及,甚至难以找到规律。作者:是振宇啊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dushublog/p/10428811.html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