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之美读书笔记第一章

  1. 通信的原理和信息传播的模型

    原理:信息被编码,再被解码的过程。

    信息传播的模型:

    传播人 => 信息 -> 编码信息 ->信道(声音介质,双绞线介质等) -> 解码信息 => 接受者。

  2. 信息源的编码和最短编码

    常用的信息被编码为更加简单或者书写更加少来实现最短编码。

    不常用的信息通常笔画较多,或者更加复杂。

  3. 解码的规则和语法

    编码后的语言上所承载的信息是可以被解码出来的。

    比如:某些古汉语或者古埃及象形文字。以现代人的思考角度去研究,那么其所表现的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我们可以通过猜测与比较旧的译本去进行解码。

    再者,更加典型的就是计数的数字。

    例如:通过使用10进位制来表示超过10以上的数字。将数字进行编码,那么解码的人通过知道10进制的编码规则就可以知道如何解码,进而了解对方所想表述的数字大小。

  4. 聚类

    我个人的简单理解在于,由于表意文字的数量过于庞大,所以需要将之前的文字进行复用,将其归结为1类。例如汉语的4声音调中,有很多字都是读音相同的。英文也是。然后,再者在于,同一个文字被赋予了多个意思,此时这就需要基于上下文来进行翻译了。

    聚类的另一表现也在于将数字归为10进制。

    不知此项是否可以被归结为聚类,也在此处列举出来吧。

    从历史的演变看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

    历史:古汉语口语表述中,由于信道是空气,故语句较长容易被人理解。但是由于在其他例如石碑,竹子上刻文字时,往往都会比较简洁(因为难刻啊!)。

    原理:信道宽,那么信息无需压缩即可直接传输;信道窄,那么信息需要进行压缩和解压缩。

  5. 校验位

    这里说明了,校验思想较早出现在犹太人检测圣经是否抄录错误的情况下。(由于人都会犯错,通过校验,可以知道自己哪块错了,进而及时进行纠正)。

    将手抄本和原本都进行编码,编码后计算结果,再进行对照。

发布了76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53 · 访问量 4152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42254247/article/details/103982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