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星|《付费》:知识付费产品的资料汇编,缺乏洞见

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

全书收集整理了2016、2017年国内出现的知识付费产品的情况,个别产品采访过一些负责人,引用了不少相关的书的内容。

总体来说书中关于知识付费产品的信息的质量太低,基本是公开可见的信息。不敢得罪这些产品,完全不提他们做的有欠缺的地方,书中没有这些产品实际的增长情况、市场占有情况等重要的信息,对这些产品的分析流于形式。

作者尝试给出一些概括总结,画出一些模型图来。读后感觉作者对这个产业的了解流于形式,缺乏洞察。

总体评价2.5星,价值不大。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号后面是kindle电子版中的页码,【】中是我根据上下文补充的信息:

1:这一波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创新,主要发生在面向个人的知识产品与服务,互联网平台和知识明星是推动变革的力量。如果从既有领域看,我们看到的是信息与知识的三种主要业务形态——媒体、内容和教育的融合。#200

2:像所有的互联网平台一样,互联网知识平台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构成一个“生产者——平台——消费者”的市场格局。在互联网知识经济与社会中,这个新产业格局是:知识极客——互联网知识平台——知识消费者#267

3:面向个人消费者的信息与知识产品,一直以来分为三类,我们这里称为媒体、内容和教育(见图1-1)。过去,这三者界限分明:#309

4:现在,媒体、内容和教育之间的界限已打破,创造出一系列新的知识产品与服务,用互联网产品更直接、更好地服务用户。比如,我们已经无法区分网络视频公开课是媒体、内容,还是教育。#317

5:知识市场可能产生了管理大师克里斯坦森所说的“颠覆性创新”:一是可能产生“低端颠覆”(low-enddisruption),……二是产生了“新市场颠覆”(new-marketdisruption),出现很多过去根本不存在的市场,从而颠覆现有市场。#396

6:互联网给传统媒体机构带来的冲击是,媒体机构保留了品牌与内容生产,而平台接管了发行与营销。逐步失去与用户的直接接触和与收入源头的接触,是很多机构化媒体陷入困境的原因。#440

7:不过,在近期的售卖内容和售卖课程时,多数知识经济平台选择了将产品模式和收入模式合二为一,平台以每单抽佣方式获得分成收入。这种方式目前看是有效的,但我们认为,互联网知识经济未来也会走向在其他互联网领域已经被验证的产品模式和收入模式分开的形态。#470

8:在这一波互联网知识经济浪潮中,我们发现,出现最多创新的是通过网络销售面向个人的知识产品与服务。#592

9:在知识的历程中,知识常被等同于科学知识,表现为权威的、不变的。其实,哈耶克在几十年前对此就有论述,他提出了与科学知识对应的“场景知识”。#644

10:在接受本书的合作者赵东山采访时,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快刀青衣(本名邓鑫鑫)就曾玩笑式地说:“罗辑思维卖两样东西:第一样是药,治疗焦虑症;第二样是道具(妆),可以在朋友圈卖弄。”#913

11:亟待提高工作绩效的专业人士是目前主要的付费用户群体,这个事实与整个知识产品的消费者群体是同质的。目前知识产品的主流消费仍然在线下,无论是程序员培训还是英语学习甚至高考辅导。#975

12:知识产品和知识电商常常令人误解,以为知识或深度是制胜的第一法宝,实际只有在少数非常有辨识力的用户那里才是这样的。在大部分消费者那里,知识产品仍如其他大众消费品一样,需要形式张力甚至市场营销的助力,才能完成用户对产品的消费。#998

13:2016年大热的移动直播从行业角度看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从产品角度看是关键的一步,这种产品形态带来的最重要变化有两种:第一,它把我们消费知识产品所需要的“解读的努力”降到了最低。第二,它让用户的反馈非常直接,主播可以立刻做出反应。#1082

14:我们也可以这么说,知识与服务提供商的收入模式,就是卖广告、卖货、卖知识。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卖知识”,卖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卖由知识转化而成的虚拟化的产品与服务。#1350

15:内容领域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只要制作出优质的、有长期生命力的“内容”,这样的内容可以长期售卖、多次衍生、围绕它建立社群,这可以用来对抗单次内容的不确定性。#1478

16:他【肖知兴】列举现有的管理方面的四种伪学习:干货式学习、自嗨式学习、鸡汤式学习和“粉丝”式学习。#1719

17:因此,当我们做一个产品时,或许应该努力做成“完美的半成品”,在完成和未完成之间找到合适的分隔线,给用户留出空间来。#2032

18:明茨伯格说,MBA教育,是错误的人、错误的方式,带来一系列错误的结果:教育过程的堕落,管理实践的堕落,公司组织的堕落,社会制度的堕落。#2084

19:在硅谷,有一个玩笑:对一个早期公司估值时,每多一名工程师,会增加50万美元;每多一名MBA,将减掉25万美元。#2090

20:当我们试图提供最高品质的知识产品时,我们必须进入高压力的领域。优秀的知识产品,不是讨好用户,而是给用户创造挑战的机会。因此我们认为,商学院所提供的教育产品或服务的重要特征,是高压力。#2121

21:因此,麦肯锡等咨询公司真正提供的,不是“建议”,而是“方法论”。如果你是咨询公司的角色,却一门心思提供建议,可能就错了;如果你是客户,你希望咨询顾问帮你做决定,那也错了。#2193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zuoqs/p/9066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