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源码剖析(一)服务器与客户端交互流程

Redis中的C/S模型
Redis底层还是基于网络请求的,对于单机数据库而言,网络请求仅仅是在一台机器上交互,即服务器客户端都在一台计算机上

当在终端输入redis-serve时,便启动了一个Redis服务器,随后开始初始化内部数据,对于Redis而言包括

读取配置文件初始化内部参数
创建默认数据库(默认为16个)
创建监听套接字并绑定回调函数(接收客户端连接请求)
执行事件驱动循环,开始响应客户端请求

当在终端输入redis-cli时,遍启动了一个客户端

到这里可以简单的猜测一下,Redis的命令交互流程大致为

启动一个客户端,请求连接到服务器
服务器接收客户端请求,建立连接成功,服务器开始监听客户端文件描述符并绑定回调函数
客户端输入命令,导致服务器端监听的文件描述符变为可读,服务器开始读取命令
服务器解析命令,并调用对应的命令处理函数
服务器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客户端
客户端文件描述符变为可读,读取反馈信息,输出在终端
上述是一个常见的C/S模型,Redis采用Reactor模式处理连接,Reactor模式就是常说的使用io多路复用函数监听客户端的方法。不过Redis是单线程下的Reactor,在常见的高并发服务器设计模型中可以使用Reactor+线程池的方法提高并发性(也叫one loop per thread,muduo网络库采用的设计模型)

下面就从源代码的角度体会服务器和客户端交互的流程(只截取关键部分)

服务器与客户端的交互流程
服务器监听客户端连接
当服务器启动时,首先执行的是server.c/main函数,如上所述,main函数进行了大量初始化工作,其中有一项就是创建监听套接字

//server.c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
初始化服务器,创建监听套接字 */
initServer();

}
1
2
3
4
5
6
7
initServer函数中同样进行了大量初始化工作,其中的一部分是创建监听套接字

//server.c
/* 服务器启动时调用,初始化服务器 /
void initServer(void) {

/
创建监听套接字 /
/
ipfd_count是监听套接字的数量 */
for (j = 0; j < server.ipfd_count; j++) {
if (aeCreateFileEvent(server.el, server.ipfd[j], AE_READABLE,
acceptTcpHandler,NULL) == AE_ERR)
{
serverPanic(
“Unrecoverable error creating server.ipfd file event.”);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创建监听套接字由函数aeCreateFileEvent函数实现

//ae.c
/*

  • 创建文件事件(事件驱动)

  • eventLoop : 服务器的事件驱动循环数组

  • fd : 文件描述符

  • mask : 需要监听的事件

  • proc : 回调函数

  • clientData: 传给回调函数的参数
    */
    int aeCreateFileEvent(aeEventLoop *eventLoop, int fd, int mask,
    aeFileProc *proc, void clientData)
    {
    /
    如果要创建的文件描述符大于服务器规定的大小,则报错 */
    if (fd >= eventLoop->setsize) {
    errno = ERANGE;
    return AE_ERR;
    }

    /* 返回服务器事件驱动循环中的第fd个事件 */
    aeFileEvent *fe = &eventLoop->events[fd];

    /* 将文件描述符和其需要监听的事件添加到io多路复用函数中 /
    if (aeApiAddEvent(eventLoop, fd, mask) == -1)
    return AE_ERR;
    /
    将监听事件保存在事件驱动中 /
    fe->mask |= mask;
    /
    设置回调函数 /
    if (mask & AE_READABLE) fe->rfileProc = proc;
    if (mask & AE_WRITABLE) fe->wfileProc = proc;
    /
    设置参数 */
    fe->clientData = clientData;
    if (fd > eventLoop->maxfd)
    eventLoop->maxfd = fd;
    return AE_OK;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函数中的aeEventLoop是事件驱动循环,保存所有正在监听的事件,当io复用返回时,会将所有以激活的事件也保存在aeEventLoop中以便于处理,和libevent中的事件驱动循环作用相同

aeFileEvent是对事件的封装,内部保存有监听的文件描述符,监听的事件以及回调函数,和libevent中的事件(event)作用相同

接收客户端连接请求
另外对于传给aeCreateFileEvent函数的回调函数,可以猜测它的作用主要就是调用accept函数接收客户端连接请求,建立与客户端关联的文件描述符,注册到io复用中。它的定义如下

//networking.c
/* 服务器监听套接字的回调函数,用于接收客户端的连接请求 */
void acceptTcpHandler(aeEventLoop *el, int fd, void *privdata, int mask) {
int cport, cfd, max = MAX_ACCEPTS_PER_CALL;
char cip[NET_IP_STR_LEN];

while(max--) {
    /* 调用accept接收客户端连接请求,返回与客户端关联的文件描述符 */
    cfd = anetTcpAccept(server.neterr, fd, cip, sizeof(cip), &cport);
    ...
    /* 根据文件描述符创建客户端实例(client对象),用于与客户端交互 */
    acceptCommonHandler(cfd,0,cip);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每当接收到一个客户端请求时,服务器都会根据客户端文件描述符创建一个客户端实例(client类型),client是服务器与客户端交互的桥梁,客户端输入的所有命令都是读取到client中的缓冲区再进行处理的

创建客户端实例
创建客户端实例的函数定义如下

//networking.c
/*

  • 根据客户端文件描述符创建客户端实例
  • fd : 接收客户端连接请求时返回的文件描述符
  • ip : 客户端地址<ip, port>
    */
    static void acceptCommonHandler(int fd, int flags, char *ip) {
    client c;
    /
    以客户端文件描述符创建客户端实例 /
    if ((c = createClient(fd)) == NULL) {
    serverLog(LL_WARNING,
    “Error registering fd event for the new client: %s (fd=%d)”,
    strerror(errno),fd);
    close(fd); /
    May be already closed, just ignore errors */
    return;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该函数调用createClient,执行真正创建客户端实例的操作

//networking.c
/* 根据文件描述符创建与客户端的连接 */
client createClient(int fd) {
/
申请client大小的内存空间 */
client c = zmalloc(sizeof(client));
if (fd != -1) {
/
设置成非阻塞io /
anetNonBlock(NULL,fd);
anetEnableTcpNoDelay(NULL,fd);
/
keep-alive选项 /
if (server.tcpkeepalive)
anetKeepAlive(NULL,fd,server.tcpkeepalive);
/
为这次连接创建事件,监听可读事件, 回调函数为readQueryFromClient */
if (aeCreateFileEvent(server.el,fd,AE_READABLE,
readQueryFromClient, c) == AE_ERR)
{
close(fd);
zfree©;
return NULL;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创建与文件描述符关联的事件和上面相同,只是这里的回调函数变为readQueryFromClient,因为这个连接不是为了接收客户端连接请求,而是用于接收客户端的输入命令。

处理客户端输入的命令
当客户端输入命令后,会执行相应的回调函数readQueryFromClient,该函数主要调用read函数从客户端文件描述符中读取输入的命令

//networking.c
/* 当客户端可读时的回调函数 */
void readQueryFromClient(aeEventLoop *el, int fd, void *privdata, int mask) {
client c = (client) privdata;
int nread, readlen;

readlen = PROTO_IOBUF_LEN;
/* 为缓冲区申请空间,用于保存客户端命令 */
c->querybuf = sdsMakeRoomFor(c->querybuf, readlen);
/* 从客户端读取命令,保存在c->querybuf中 */
nread = read(fd, c->querybuf+qblen, readlen);
...
/* 处理客户端命令 */
processInputBuffer(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processInputBuffer函数根据客户端选项执行不同的操作,最终调用processCommand函数处理命令,这个函数会先解析客户端的命令关键字,判断这个关键字是否合法。如果合法,再判断参数个数是否合法

//server.c
/* 解析客户端命令,先判断命令关键字是否合法,再判断参数个数是否合法 */
int processCommand(client c) {

/
从命令字典中查找该命令名字,判断是否存在该命令 /
/
将命令保存在cmd中,其中包括命令对应的处理函数 */
c->cmd = c->lastcmd = lookupCommand(c->argv[0]->ptr);

if(…)
{

}
else
{
//调用命令处理函数
call(c,CMD_CALL_FULL);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可以看到这个函数主要是解析命令关键字,从底层字典中查找是否有这个关键字,如果有,会连同命令对应的处理函数一起返回赋值给cmd变量中,cmd变量是struct redisCommand *类型,稍后可以看到用处

call函数的定义如下

//server.c
/* 调用命令处理函数 */
void call(client c, int flags) {

/
调用命令回调函数 */
c->cmd->proc©;

}
1
2
3
4
5
6
7
8
命令结构
Redis内部已经将每个命令以及其对应的处理函数包装好,这个结构就是struct redisCommand,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成员变量为

//server.h
struct redisCommand {
char *name; //命令关键字
redisCommandProc *proc;//处理函数

};
1
2
3
4
5
6
到这里可以猜到,在processCommand函数中调用lookupCommand函数时,会查找是否有相应命令关键字的结构,如果有,则返回到cmd变量中。现在可以看一下Redis内部是如果包装每一个命令的了

struct redisCommand redisCommandTable[] = {
{“get”,getCommand,2,“rF”,0,NULL,1,1,1,0,0},
{“set”,setCommand,-3,“wm”,0,NULL,1,1,1,0,0},
{“setnx”,setnxCommand,3,“wmF”,0,NULL,1,1,1,0,0},
{“setex”,setexCommand,4,“wm”,0,NULL,1,1,1,0,0},
{“psetex”,psetexCommand,4,“wm”,0,NULL,1,1,1,0,0},

};
1
2
3
4
5
6
7
8
原来Redis已经为每个命令设计好了struct redisCommand结构,但是查找是否有命令关键字却不是直接从这个“超大”的数组中一个个找,那样太慢了。Redis内部是将每个命令关键字和它对应的struct redisCommand结构记录在一个字典中,由于字典(底层由哈希表实现)的查找效率是O(1),所以不会造成性能瓶颈

获取到相应的命令结构后,同样也获取了命令处理函数,对于get命令而言是getCommand,对于set命令而言是setCommand,大概就是命令关键字后加Command是对应的命令处理函数

所以上述c->cmd->proc©函数调用时便直接调用了相应的处理函数,处理完成后,将反馈发送给客户端,完成一次交互

小结
服务器与客户端的交互实际上还是基于网络请求的,服务器监听客户端请求,客户端请求连接,当连接建立成功后服务器会开始监听客户端的文件描述符(套接字),一旦客户端输入命令,服务器便读取文件描述符获得客户端的输入,然后解析,执行处理函数,将结构反馈给客户端,客户端将结构显示在终端,完成一次交互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一个程序渣渣的小后院」的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sinat_35261315/article/details/78966882

发布了100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12 · 访问量 1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hmh13548571896/article/details/103636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