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心の复习一月

标签:随笔


今天终于考完了机器学习…
先说说复(yu)习(xi)的这个月,鼓起勇气来补这个大坑,但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看,手头有的资料:PRML英文书和答案,PRML山寨翻译,Andrew NG视频讲义作业,后期收到的往年试题,上课ppt的照片版,一套风格及其相似的ppt。

按照一贯的对于这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又因为是每周跑去上海上的课,后期车费又不知道能不能报销,不能草草了事,所以下定决心要看懂。于是翻开了上次看了一个小时才看了两页的PRML英文书,开始一句一句看。速度比两个月前快了点,主要是翻译了论文以后知道了看这种英文书必须要断句理清逻辑,一个一个单词看是看不懂的。为了理解每个公式把习题都做了。于是花了六天看完了绪论并做完了题目。期间拿着有问题的部分找孙老师,几乎都是秒解,这反应和华老师不相上下,后来发现他俩的字迹竟然都几乎一样(⊙ˍ⊙)

然而第二章却花了15天???这期间并没有什么杂事,现在回忆起来,问题主要是:对线代里面特征方程一类问题忘得差不多了,关于协方差矩阵的部分总觉得不先复习一下不能看懂。后面又遭遇了正定、核函数等等高代里面的概念,导致我一蹶不振,书看到一半看不下去,耽搁了不少时间。重新再看的时候,前面看过的又忘了,只能凭着笔记整理成博客,打公式也耗时间,时间一下子过去了。这期间从英文书慢慢转移到中英对照着看,但主要还是看英文。主要是怕以后看论文的时候遇到一些术语不认识。但是习题没时间做了。

所以21天只看了前两章,那还怎么玩???一共有13章啊。于是开始把重心放到中文翻译上,理解了意思以后看到比较陌生的词,再回英文书看看原词是什么,好歹能反应过来英文意思。这下完成三四两章只花了五天。当然也有原因是之前的两章里有相关概念的引入,理解比较容易。但是看得快也有一个问题——忘得快,尤其是不做题,许多概念停留在表面,并不能熟练地用,其实连编程实现也没有。

中途看了看以前的题,突然发现……大约一大半的题目不会啊,里面的名词都没有遇到……而看过的东西基本没用……当然这主要原因还是中途出去打了两次比赛,没上两节课,而这两节课还比较重要,以至于老师对我的认真度产生了怀疑???接着仔仔细细地看第八章,才发现这章的知识前件仅仅是图论和条件概率???当把这章看完一半的时候,也就是博客写到一半的时候发现,卧槽,怎么后天就要考试了?于是以贝叶斯网络未结束,博客停止了更新。复习,还是手写比较高效啊。这章的以Markov为前缀的知识点一看完,考试题会了一半。这个时候已经是完全依赖上课课件的照片和中文书了,跳过的推导从少到多,进入应付模式。

扫了一遍往年考试题,找关键字,把最重点的k-means、EM流程记下,以及一些杂七杂八的毫无营养的概念,事实上我只能背概念了,后面的期望传播之流更是望尘莫及。

今天上午,在高铁上才把HMM过了,上课的时候没有图模型概念的支撑,做的笔记都难以理解,这下算是能懂了,匆匆看过,记了记题目。然后发现还是有一系列连题目都理解不能的题,如线性不可分啥啥的,只能勉强把式子记一记……考前最后半小时一边吃饭一边把博客过了一遍。

卷子一发下来,8道简答题都及其眼熟,既不是书上的深刻概念,又不是灵活的课后习题,仅仅是考过的题目……于是极其淡定地完成了考试……然而……一个月的复习竟抵不过两天的刷题???再想想仔细的推演,过了一个月还能记得多少,也剩不了多少吧?我突然对人生产生了怀疑……那还学个毛……

所以终于进入了正题……为什么要学习?如果是为了应付考试,那么所谓的学习,也不过是行骗——假装自己懂了求老师给点分。长此以往,基础必然不扎实,遇到以此为基础的学科,只能一脸懵逼继续应试。而如果换种方式,仔仔细细地推理,能熟练应用,知识的具体形式可能记不住了,但已经抽象在思维里。真的学到的东西,再用的时候也就没那么生疏。学得多用得多,当初觉得难以理解的就慢慢地理解了。归结起来,便是“学以致用”,不是实用主义,也不是功利,毕竟存在即有它的用武之地。

马上就是研一了,回想大一时候对待数学一类学科,也是有种要把一切细节都收入眼底的贪心,然而后来为了应付考试,放弃了细节只求结论,于是背的结论也都尽数淡忘。而这不是课程设置的问题,更加不是授课老师的问题,是作为学习者的观念问题——为了什么而学。当然,导向学习观的教育制度也是有责任的,极其容易误导自以为聪明的人。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

所以,花时间在该花的地方吧。升级必须开机啊。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danliwoo/article/details/54143761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