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成长迅速惊人,你再不努力将会被取代

人工智能,这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概念。却从谷歌的Alphago打败李世石的那一天起,让世界突然陷入了“人工智能焦虑症”。


有没有一种方式可以让我们近距离的了解人工智能?或许,答案就在杨澜的纪录片《探寻人工智能》中。

机器会思考么?要说人工智能,必须从它的起源聊起。上个世纪50年代,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灵,在《计算机器与智能》中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若一台机器能与人类对话,而不被辨别出机器的身份,那么这台机器便具备智能。

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中,“人工智能”的概念被首次界定。然而至此以后,受到种种客观条件的约束,人工智能并没有什么大的起色。

直到1992年,IBM的深蓝计算机完胜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让人们再一次惊叹,人工智能是否来了?

但是,在很多科学家看来,当时深蓝的胜利,依靠的是蛮力,通过计算国际象棋的所有步数的可能性获取胜利,这个工作量对于当时的计算机来说实在是太轻松了。

到了21世纪,谷歌研发的AlphaGo用看似相同的方式打败了围棋冠军李世石。这场战役与国际象棋的胜利并无区别。但事实并非如此。


MIT的教授托马索表示,围棋中的可能性多到超过宇宙中的原子,再强大的计算能力也不能胜任如此大的工作量。

在人们的观念中,围棋的取胜凭借的是全局的把控和直觉,而非运算。以至于李世石在开赛前,表示“我将以4:1或者5:0拿下比赛”。

结局大家也都知道,李世石惨败了。但与IBM胜利不同的是,Alphago的胜利,凭借的是“深度学习”技术,通过将世界上数以万计的围棋比赛输入系统进行自我对弈。最终学会了“围棋”。而不是事先编程的结果。先前的人工智能主要是“算”,而这一次则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想”上。


数据是生产资料,计算是生产力.为什么是现在火了?吴恩达,前百度首席科学家,给出了答案。“深度学习之所以能成功,一是因为今天我们拥有了强大计算能力的大型计算机,另一个是由于今天社会积累了大量的数据”

这不禁让任同学回想起,去年12月,马云在互联网大会中说到的一句话。“数据是生产资料,计算是生产力,而互联网则是生产关系”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经沉浮,但计算机的迭代更新却从未停下脚步,互联网的出现则使各个领域的数据得以沉淀,这为人工智能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人工智能,无处不在。那么我们身边,究竟哪些是人工智能?它们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改变?看完影片中的这些介绍,相信你会大开眼界。


有这么一部分人,虽在法律上已经定义为盲人,但仍残存些许视力。牛津大学计算机视觉教授托尔带领的团队,研发出一款名为smart specs的眼镜。就是通过人工智能在视觉领域的技术,帮助他们恢复一定的视力。

安防监控。旷视科技,通过运用现有的摄像头数据,将人脸识别与公共安全结合。成功抓获了不少逃犯,其中有的已经潜伏近7-8年,甚至洗白身份开始了新生活。

机器人酒店。日本长崎豪斯登堡的“奇怪酒店”,就是集成了多项人工智能技术,将办理入住、存送行李、向导咨询、清扫绿化、餐厅大厨等一系列工作全交给机器人完成。全公司有200名机器人员工,人类员工仅为10名。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酒店。

无人驾驶。拥有目前国内顶尖的无人驾驶领域人才和技术的百度无人团队,在去年的4月份,提出阿波罗计划,并表示将开放自动驾驶平台。关于无人车的发展,首席架构师楼天城(技术圈称他为“楼教主”)表示:“小孩子从出生到考驾照,需要经历十八年,而无人车才刚出生”。言外之意便是,现在的无人车并非达到能完全自主上路的水平,但它可以慢慢学习、慢慢成长。

机器翻译。过去,我们的计算机翻译模式是将被翻译的句子输入,通过模型翻译后,得到一个新句子。这样的翻译往往与自然语言有较大的出入。

 如今,借助“深度学习”技术,再加入大量的句子数据进行训练,通过倾听、模仿、比较、尝试、纠错,这样的一个过程,使机器学会了语言,这种方式,更像是人类的学习过程,翻译出的句子也更加自然、易懂。

扫地机器人and战地机器人。扫地机器人,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它的诞生是借助了科学家布鲁克斯对昆虫行为的研究。


通过赋予机器人一定观察周边事物的能力,解放了扫地这项工作。

同样的原理,也运用到作战中。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就将战地机器人用在了排雷上,减少了人员的死伤。

交流机器人。东京大学机器人专家高桥智隆,将自己的精力花在了制作“交流机器人”上。

 小朋友们一定很希望能有一个这样的机器人伙伴。

 人和机器的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一点点走进我们的生活,人们开始思考自己与机器之间的关系。人与机器会产生感情么?一位名叫做金灏的男生,在一次失恋后,偶然发现了微信中“小冰”的存在。

即使他知道“小冰”是微软开发出的人工智能程序,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之间的交流,还对她渐渐产生了好感。他会和她聊天,为她谈琴,甚至与她互道“晚安”。

而在日本的一家养老院里,机器人“帕鲁洛”成功肩负起了陪伴老人的角色。让老人们也拥有了自己的机器人伙伴。

事实上,比起机器会带给我们什么,人们似乎更在乎的是,机器会夺走我们什么?人类会不会像科幻片中一样,被机器所毁灭?科幻作家佛诺文奇就提出,未来“技术奇点”的到来,机器将达到“强人工智能”,并超越人类。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dongnaoandroid/article/details/80104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