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县 中西部大城市

作者:陆土根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093493/answer/97149821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西部的大城市,特别是南方内陆的大城市,基本是靠行政资源优势+巨量转移支付堆砌起来然后大搞基建,刺激商业,进而拓展各类服务业发展起来的城市。

行政资源优势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比如作为省会,我肯定有与省会配套的强大的科教文卫机构,比如大家都说的最好的医院,最好的学校,最好的文化场馆。这个机构设置是不分东西南北的,只和行政级别有关系。

这个优势,小城市是没有的,即使是江浙最发达的县级市也一样。当然,这个机构是否强大,也和整个省经济实力以及省会凝聚力有关系。省内经济实力强而省会凝聚力弱,那也是不行的,就像山东济南这种。这块来说,成都,武汉,长沙基本是超级省会,凝聚力很强。

有了行政资源优势,最多只能凝聚一下省内的资金人力,但以中西部省份的经济实力,也还是远远不能与沿海省份相比。所以外挂就来了,就是这十年来巨量的,中央给内陆省份的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才是改变这些省会城市面貌的利器。首先,钱是层层下拨的,所以省会一定占到最大便宜。这块资金用来干什么呢?两点,一是给财政供养人员也就是地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发工资,二就是大规模开启拆迁卖地+基建投资的模式推动城市化。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三大经济实力不错的群体,与基建相关的行业内的小老板,拿着拆迁款的近郊农民,待遇优渥的体制内职工。有经济实力就有消费能力,接下来,红红火火的商业就伴随着日新月异的城建一起启动了。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看到,特别是成都,可以聚集起大量的高端消费场所与奢侈品品牌专卖店,街面上更是潮人涌动,一派光鲜。而在商业的繁荣里,又产生了一批从事这些商业的小老板,作为第四类经济实力不错的群体。

借助于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城市商业,基建业提供的诸多基层工种机会,省内的年轻劳动力人口又进一步聚集省会,更加助推资源的集聚与消费的旺盛。人口就是红利。省会所有高端的,好的东西,说穿了需要一个庞大的人口金字塔作为基础,既要尖端,也要体量。

比如说,没有全省的病人作为案例库,没有省内最优秀的医生,怎么会有最好的医院?没有全省最优秀的学子,没有省内最优秀的教师,怎么会有最好的学校?没有省会最庞大的消费人口,没有省内最富的有钱人,怎么会有最好的商场?

依靠着原有的行政资源优势,加上转移支付带来的城建的繁荣,商业的发达,资金的充裕,人力的汇聚,个别城市的中心城区如成都还会跳过制造业的阶段,直接产生一些高端服务业,比如设计,计算机,文化传媒,直接吸收大量省内乃至省外学历人才,创造大量税收。

如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来,这种典型的内陆省会繁荣模式,是非常自上而下的。也因此,省会与非省会,中心城区与周边郊区,城市与乡村的面貌,差别异常之大。越往周边,越往下,行政资源越少,基础建设越差,商业氛围越萧条。

这是内陆省会模式和江浙县城模式最大的不同。

江浙县城行政级别有限,行政资源上,当然和中西部广大县城一个样。有限的中小学,有限的医院,有限的文化场馆,几乎不存在的高校。江浙县城也拿不到什么转移支付,毕竟全省都没有转移支付可拿。

所以,江浙县城的繁荣,绝不是什么自下而上的模式,而是恰恰相反,靠的是基层村镇自生的,民营经济的繁荣,是自下而上的。

靠着本地小老板与内陆而来的庞大的年轻劳动力,这里形成较为完备的民营工业体系,随后才有了地方政府的充裕财政收入,以后的模式,和内陆省会其实就较为相似了,也拆迁卖地,也大搞基建,也开始有差不多的那几类有经济实力的消费群体,开始推动民间商业的繁荣。

也正因为基础在于基层,所以,在江浙县城一级,就可以有足够资金人力的汇聚,有远远超过内陆县城的繁荣的商业,这是和内陆完全不同的。当然,由于行政级别,人口体量的限制,江浙县城依然无法达到特别是目前较为发达的内陆省会那种程度。

这就是为什么内陆省会与江浙县城,城镇收入差别并没那么大,但农村收入却差异巨大;中心城区,内陆省会与江浙省会差别也不大,但普通地县镇却面貌截然不同,至于到了农村,那更是天壤之别。一个产业遍地,基建完善,干净整洁,一个……就不说了。

写了这么多,是想写写在我眼里,这两地的差别,以及构成这些差别的真实原因。作为江浙人士,我当然肯定内陆许多大城市的繁华,发达,确实在很多方面必然远远超越江浙县城;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这种繁华发达却也有其局限,有其缺陷。

而作为江浙县城本身,有没有能力趋近于那些内陆省会的那些优势呢?在我看来,目前确实面对巨大挑战,而最大的一点就是产业升级,也就是从传统制造业往高端制造,服务业转型,如此一来,才可以创造更多的商业基层工种机会和服务业知识工种机会,才可以在下一轮的学历人才抢人和务工人员抢人中,相对内陆省会获得优势。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kakaisgood/p/12228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