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8s学习笔记(2)--- kubernetes架构

一、kubernetes系统架构

         K8s 集群属于主从分布式架构,主要由分布式存储(etcd)、服务节点(Worker Node)和控制节点(Master Node)构成的,以及包括以下主要核心组件:

  • etcd保存了整个集群的状态;
  • apiserver提供了资源操作的唯一入口,并提供认证、授权、访问控制、API注册和发现等机制;
  • controller manager负责维护集群的状态,比如故障检测、自动扩展、滚动更新等;
  • scheduler负责资源的调度,按照预定的调度策略将Pod调度到相应的机器上;
  • kubelet负责维护容器的生命周期,同时也负责Volume(CVI)和网络(CNI)的管理;
  • Container runtime负责镜像管理以及Pod和容器的真正运行(CRI);
  • kube-proxy负责为Service提供cluster内部的服务发现和负载均衡;

除了核心组件,还有一些推荐的Add-ons:

  • kube-dns:负责为整个集群提供DNS服务;
  • Ingress Controller:为服务提供外网入口;
  • Heapster:提供资源监控;
  • Dashboard:提供GUI;
  • Federation:提供跨可用区的集群;
  • Fluentd-elasticsearch:提供集群日志采集、存储与查询;

注释:
Master Node:作为控制节点,对集群进行调度管理;Master Node由API Server、Scheduler、Cluster State Store和Controller-Manger Server所组成;
Worker Node:作为真正的工作节点,运行业务应用的容器;Worker Node包含kubelet、kube proxy和Container Runtime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二、kubernetes分层架构

        Kubernetes设计理念和功能其实就是一个类似Linux的分层架构,如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核心层:Kubernetes最核心的功能,对外提供API构建高层的应用,对内提供插件式应用执行环境;
  • 应用层:部署(无状态应用、有状态应用、批处理任务、集群应用等)和路由(服务发现、DNS解析等);
  • 管理层:系统度量(如基础设施、容器和网络的度量),自动化(如自动扩展、动态Provision等)以及策略管理(RBAC、Quota、PSP、NetworkPolicy等);
  • 接口层:kubectl命令行工具、客户端SDK以及集群联邦;
  • 生态系统:在接口层之上的庞大容器集群管理调度的生态系统,可以划分为两个范畴:
            Kubernetes外部:日志、监控、配置管理、CI、CD、Workflow、FaaS、OTS应用、ChatOps等;
            Kubernetes内部:CRI、CNI、CVI、镜像仓库、Cloud Provider、集群自身的配置和管理等;

三、Kubernetes及容器生态系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Master Node(主节点)

1-1.API Server

        API Server主要用来处理REST的操作,确保它们生效,并执行相关业务逻辑,以及更新etcd(或者其他存储)中的相关对象。API Server是所有REST命令的入口,它的相关结果状态将被保存在etcd(或其他存储)中。API Server的基本功能包括:

  • REST语义,监控,持久化和一致性保证,API 版本控制,放弃和生效;
  • 内置准入控制语义,同步准入控制钩子,以及异步资源初始化;
  • API注册和发现;

        另外,API Server也作为集群的网关。默认情况,客户端通过API Server对集群进行访问,客户端需要通过认证,并使用API Server作为访问Node和Pod(以及service)的堡垒和代理/通道

1-2.Cluster state store(集群状态存储)

        Kubernetes默认使用etcd作为集群整体存储,当然也可以使用其它的技术。etcd是一个简单的、分布式的、一致的key-value存储,主要被用来共享配置和服务发现。etcd提供了一个CRUD操作的REST API,以及提供了作为注册的接口,以监控指定的Node。集群的所有状态都存储在etcd实例中,并具有监控的能力,因此当etcd中的信息发生变化时,就能够快速的通知集群中相关的组件

1-3.Controller-Manager Server(控制管理服务器)

        Controller-Manager Serve用于执行大部分的集群层次的功能,它既执行生命周期功能(例如:命名空间创建和生命周期、事件垃圾收集、已终止垃圾收集、级联删除垃圾收集、node垃圾收集),也执行API业务逻辑(例如:pod的弹性扩容)。控制管理提供自愈能力、扩容、应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发现、路由、服务绑定和提供。Kubernetes默认提供Replication Controller、Node Controller、Namespace Controller、Service Controller、Endpoints Controller、Persistent Controller、DaemonSet Controller等控制器。

1-4.Scheduler(调度器)

        scheduler组件为容器自动选择运行的主机。依据请求资源的可用性,服务请求的质量等约束条件,scheduler监控未绑定的pod,并将其绑定至特定的node节点。Kubernetes也支持用户自己提供的调度器,Scheduler负责根据调度策略自动将Pod部署到合适Node中,调度策略分为预选策略和优选策略,Pod的整个调度过程分为两步:

1)预选Node:遍历集群中所有的Node,按照具体的预选策略筛选出符合要求的Node列表。如没有Node符合预选策略规则,该Pod就会被挂起,直到集群中出现符合要求的Node。

2)优选Node:预选Node列表的基础上,按照优选策略为待选的Node进行打分和排序,从中获取最优Node。

2.Worker Node(从节点)

2-1.Kubelet

        Kubelet是Kubernetes中最主要的控制器,它是Pod和Node API的主要实现者,Kubelet负责驱动容器执行层。在Kubernetes中,应用容器彼此是隔离的,并且与运行其的主机也是隔离的,这是对应用进行独立解耦管理的关键点。

        在Kubernets中,Pod作为基本的执行单元,它可以拥有多个容器和存储数据卷,能够方便在每个容器中打包一个单一的应用,从而解耦了应用构建时和部署时的所关心的事项,已经能够方便在物理机/虚拟机之间进行迁移。API准入控制可以拒绝或者Pod,或者为Pod添加额外的调度约束,但是Kubelet才是Pod是否能够运行在特定Node上的最终裁决者,而不是scheduler或者DaemonSet。kubelet默认情况使用cAdvisor进行资源监控。负责管理Pod、容器、镜像、数据卷等,实现集群对节点的管理,并将容器的运行状态汇报给Kubernetes API Server。

2-2.Container Runtime(容器运行时)

        每一个Node都会运行一个Container Runtime,其负责下载镜像和运行容器。Kubernetes本身并不停容器运行时环境,但提供了接口,可以插入所选择的容器运行时环境。kubelet使用Unix socket之上的gRPC框架与容器运行时进行通信,kubelet作为客户端,而CRI shim作为服务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protocol buffers API提供两个gRPC服务,ImageService和RuntimeService。ImageService提供拉取、查看、和移除镜像的RPC。RuntimeSerivce则提供管理Pods和容器生命周期管理的RPC,以及与容器进行交互(exec/attach/port-forward)。容器运行时能够同时管理镜像和容器(例如:Docker和Rkt),并且可以通过同一个套接字提供这两种服务。在Kubelet中,这个套接字通过–container-runtime-endpoint和–image-service-endpoint字段进行设置。Kubernetes CRI支持的容器运行时包括docker、rkt、cri-o、frankti、kata-containers和clear-containers等。

2-3.kube proxy

        基于一种公共访问策略(例如:负载均衡),服务提供了一种访问一群pod的途径。此方式通过创建一个虚拟的IP来实现,客户端能够访问此IP,并能够将服务透明的代理至Pod。每一个Node都会运行一个kube-proxy,kube proxy通过iptables规则引导访问至服务IP,并将重定向至正确的后端应用,通过这种方式kube-proxy提供了一个高可用的负载均衡解决方案。服务发现主要通过DNS实现。

        在Kubernetes中,kube proxy负责为Pod创建代理服务;引到访问至服务;并实现服务到Pod的路由和转发,以及通过应用的负载均衡。

2-4.kubectl

        kubectl是Kubernetes集群的命令行接口。运行kubectl命令的语法如下所示:
        $ kubectl [command] [TYPE] [NAME] [flags]
这里的command,TYPE、NAME和flags为:
comand:指定要对资源执行的操作,例如create、get、describe和delete
TYPE:指定资源类型,资源类型是大小学敏感的,开发者能够以单数、复数和缩略的形式。例如:
$ kubectl get pod pod1
$ kubectl get pods pod1
$ kubectl get po pod1
NAME:指定资源的名称,名称也大小写敏感的。如果省略名称,则会显示所有的资源,例如:
$kubectl get pods
flags:指定可选的参数。例如,可以使用-s或者–server参数指定Kubernetes API server的地址和端口。
        另外,可以通过运行kubectl help命令获取更多的信息。

3.附加项和其他依赖

        在Kunbernetes中可以以附加项的方式扩展Kubernetes的功能,目前主要有网络、服务发现和可视化这三大类的附加项,下面是可用的一些附加项:

3-1.网络和网络策略

  • ACI 通过与Cisco ACI集成的容器网络和网络安全。
  • Calico 是一个安全的3层网络和网络策略提供者。
  • Canal 联合Fannel和Calico,通过网络和网络侧。
  • Cilium 是一个3层网络和网络侧插件,它能够透明的加强HTTP/API/L7 策略。其即支持路由,也支持overlay/encapsultion模式。
  • Flannel 是一个overlay的网络提供者。

3-2.服务发现

  • CoreDNS 是一个灵活的,可扩展的DNS服务器,它能够作为Pod集群内的DNS进行安装。
  • Ingress 提供基于Http协议的路由转发机制。

3-3.可视化&控制

  • Dashboard 是Kubernetes的web用户界面。

四、kubernetes的设计理念

1.Kubernetes设计理念与分布式系统

        分析和理解 K8s 的设计理念对设计和实现分布式系统有两方面的益处。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 K8s 系统,更好地利用它管理分布式部署的云原生应用;另一方面,K8s 集群管理平台本身也是个分布式系统,分析和理解它可以让我们借鉴其在分布式系统设计方面的经验

2.API设计原则

  • 所有API应该是声明式的。正如前文所说,声明式的操作,相对于命令式操作,对于重复操作的效果是稳定的,这对于容易出现数据丢失或重复的分布式环境来说是很重要的。另外,声明式操作更容易被用户使用,可以使系统向用户隐藏实现的细节,隐藏实现的细节的同时,也就保留了系统未来持续优化的可能性。此外,声明式的API,同时隐含了所有的API对象都是名词性质的,例如Service、Volume这些API都是名词,这些名词描述了用户所期望得到的一个目标分布式对象。
  • API对象是彼此互补而且可组合的。这里面实际是鼓励API对象尽量实现面向对象设计时的要求,即“高内聚,松耦合”,对业务相关的概念有一个合适的分解,提高分解出来的对象的可重用性。事实上,K8s这种分布式系统管理平台,也是一种业务系统,只不过它的业务就是调度和管理容器服务。
  • 高层API以操作意图为基础设计。如何能够设计好API,跟如何能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设计好应用系统有相通的地方,高层设计一定是从业务出发,而不是过早的从技术实现出发。因此,针对K8s的高层API设计,一定是以K8s的业务为基础出发,也就是以系统调度管理容器的操作意图为基础设计。
  • 低层API根据高层API的控制需要设计。设计实现低层API的目的,是为了被高层API使用,考虑减少冗余、提高重用性的目的,低层API的设计也要以需求为基础,要尽量抵抗受技术实现影响的诱惑。
  • 尽量避免简单封装,不要有在外部API无法显式知道的内部隐藏的机制。简单的封装,实际没有提供新的功能,反而增加了对所封装API的依赖性。内部隐藏的机制也是非常不利于系统维护的设计方式,例如PetSet和ReplicaSet,本来就是两种Pod集合,那么K8s就用不同API对象来定义它们,而不会说只用同一个ReplicaSet,内部通过特殊的算法再来区分这个ReplicaSet是有状态的还是无状态。
  • API操作复杂度与对象数量成正比。这一条主要是从系统性能角度考虑,要保证整个系统随着系统规模的扩大,性能不会迅速变慢到无法使用,那么最低的限定就是API的操作复杂度不能超过O(N),N是对象的数量,否则系统就不具备水平伸缩性了。
  • API对象状态不能依赖于网络连接状态。由于众所周知,在分布式环境下,网络连接断开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因此要保证API对象状态能应对网络的不稳定,API对象的状态就不能依赖于网络连接状态。
  • 尽量避免让操作机制依赖于全局状态。因为在分布式系统中要保证全局状态的同步是非常困难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控制机制设计原则

  • 控制逻辑应该只依赖于当前状态。这是为了保证分布式系统的稳定可靠,对于经常出现局部错误的分布式系统,如果控制逻辑只依赖当前状态,那么就非常容易将一个暂时出现故障的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因为你只要将该系统重置到某个稳定状态,就可以自信的知道系统的所有控制逻辑会开始按照正常方式运行。
  • 假设任何错误的可能,并做容错处理。在一个分布式系统中出现局部和临时错误是大概率事件。错误可能来自于物理系统故障,外部系统故障也可能来自于系统自身的代码错误,依靠自己实现的代码不会出错来保证系统稳定其实也是难以实现的,因此要设计对任何可能错误的容错处理。
    尽量避免复杂状态机,控制逻辑不要依赖无法监控的内部状态。因为分布式系统各个子系统都是不能严格通过程序内部保持同步的,所以如果两个子系统的控制逻辑如果互相有影响,那么子系统就一定要能互相访问到影响控制逻辑的状态,否则,就等同于系统里存在不确定的控制逻辑。
  • 假设任何操作都可能被任何操作对象拒绝,甚至被错误解析。由于分布式系统的复杂性以及各子系统的相对独立性,不同子系统经常来自不同的开发团队,所以不能奢望任何操作被另一个子系统以正确的方式处理,要保证出现错误的时候,操作级别的错误不会影响到系统稳定性。
    每个模块都可以在出错后自动恢复。由于分布式系统中无法保证系统各个模块是始终连接的,因此每个模块要有自我修复的能力,保证不会因为连接不到其他模块而自我崩溃。
  • 每个模块都可以在必要时优雅地降级服务。所谓优雅地降级服务,是对系统鲁棒性的要求,即要求在设计实现模块时划分清楚基本功能和高级功能,保证基本功能不会依赖高级功能,这样同时就保证了不会因为高级功能出现故障而导致整个模块崩溃。根据这种理念实现的系统,也更容易快速地增加新的高级功能,以为不必担心引入高级功能影响原有的基本功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五、Kubernetes 的架构实现理念

        K8s 在实现上述架构时要基于以下架构理念:

  • 只有 API Server 与存储通信,其他模块通过 API Server 访问集群状态。这样第一,是为了保证集群状态访问的安全。第二,是为了隔离集群状态访问的方式和后端存储实现的方式:API Server 是状态访问的方式,不会因为后端存储技术 etcd 的改变而改变。加入以后将 etcd 更换成其他的存储方式,并不会影响依赖依赖 API Server 的其他 K8s 系统模块。
  • 一个工作节点被攻破不能导致整个 K8s 集群被攻破。这是所有分布式系统架构设计中都应该考虑的问题。
  • 考虑网络随时可能断开的情况,没有新配置声明时各模块按照之前的配置声明继续工作。在 K8s 集群中,所有的配置管理操作都声明式而非命令式的,因为声明式操作对于网络故障等分布式系统常见的故障情况更加稳定。
  • 各个模块在内存中缓存自己的相关状态以提高系统性能。
  • 需要监控某个系统状态来做下一步动作的时候,优先考虑观察通知模式,其次再考虑轮询模式,这也是为了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

六、Kubernetes 系统核心理念总结

        从 K8s 的系统架构、技术概念和设计理念,我们可以看到 K8s 系统最核心的两个设计理念:一个是容错性,一个是易扩展性。容错性实际是保证 K8s 系统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基础,易扩展性是保证 K8s 对变更友好,可以快速迭代增加新功能的基础。

本文仅是个人学习时的整理收藏,以便回顾所用,内容均来源其它处。
[参考文档]http://docs.kubernetes.org.cn/249.html#i-2.

发布了9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0 · 访问量 909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42987484/article/details/103329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