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模型与数据模型

(1) 实体(Entity)

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事物称为实体。
可以是具体的人、事、物或抽象的概念。

(2) 属性(Attribute)

实体所具有的某一特性称为属性。
一个实体可以由若干个属性来刻画。

(3) 码(Key)

唯一标识实体的属性集称为码。

(4) 域(Domain)

属性的取值范围称为该属性的域。

(5) 实体型(Entity Type)

用实体名及其属性名集合来抽象和刻画
同类实体称为实体型

(6) 实体集(Entity Set)

同型实体的集合称为实体集,如:全体学生

(7) 联系(Relationship)

现实世界中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在信息世界中反映为实体内部的联系和实体之间的联系

(8)实体型间联系类型

一对一联系(1:1); 一对多联系(1:n); 多对多联系(m:n)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概念模型的表示方法

概念模型是对信息世界的建模。

概念模型的表示方法很多,最为著名、最为常用的是P.P.S.Chen于1976年提出的实体-联系方法(Entity-Relationship approach)。

用E-R图来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E-R方法也称为E-R模型。

E-R图提供了表示实体型、属性和联系的方法。

实体型:用矩形表示,矩形框内写明实体名。
属性:用椭圆形表示,并用无向边将其与相应的实体连接起来。
联系:用菱形表示,菱形框内写明联系名,并用无向边分别与有关实体连接起来,同时在无向边旁标上联系的类型(1:1,1:n或m:n)。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E-R模型设计原则

(1)属性应该存在于且只存在于某一个地方(实体或者关联)。该原则确保了数据库中的某个数据只存储于某个数据库表中(避免同一数据存储于多个数据库表),避免了数据冗余。

(2)实体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不能存在于另一个实体中成为其属性。该原则确保了一个数据库表中不能包含另一个数据库表,即不能出现“表中套表”的现象。

(3)同一个实体在同一个E-R图内仅出现一次。例如同一个E-R图,两个实体间存在多种关系时,为了表示实体间的多种关系,尽量不要让同一个实体出现多次。比如客服人员与客户,存在“服务—被服务”、“评价—被评价”的关系。

E-R模型设计步骤

①划分和确定实体。

②划分和确定联系。

③确定属性。作为属性的“事物”与实体之间的联系,必须是一对多的关系,作为属性的“事物”不能再有需要描述的性质或与其他事物具有联系。为了简化E-R模型,能够作为属性的“事物”尽量作为属性处理。

④画出E-R模型。重复过程①~③,以找出所有实体集、关系集、属性和属值集,然后绘制E-R图。设计E-R分图,即用户视图的设计,在此基础上综合各E-R分图,形成E-R总图。

⑤优化E-R模型。利用数据流程图,对E-R总图进行优化,消除数据实体间冗余的联系及属性,形成基本的E-R模型。

数据模型的要素

数据模型通常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完整性约束三部分组成。

(1)数据结构:描述数据库的组成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联系。
描述的内容有两类:
一类是与对象的类型、内容、性质有关的,例如网状模型中的数据项、记录,关系模型中的域、属性、关系等;
一类是与数据之间联系有关的对象,例如网状模型中的系型。

(2) 数据操作:是指对数据库中各种对象(型)的实例(值)允许执行的操作的集合,包括操作及有关的操作规则。
数据库主要有检索和更新(包括插入、删除、修改)两大操作。

(3) 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条件:完整性规则是给定的数据模型中数据及其联系所具有的制约和依存规则,用以限定符合数据模型的数据库状态以及状态的变化,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有效、相容。

基本数据模型

非关系模型

  • 层次模型(Hierarchical Model)
  • 网状模型(Network Model )
    –数据结构:以基本层次联系为基本单位
    –基本层次联系:两个记录以及它们之间的一对多(包括一对一)的联系
  • 关系模型(Relational Model)——主流
    数据结构:表
发布了141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28 · 访问量 1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2554191/article/details/103979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