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遥感影像上看沙漠发展的矛盾——从郑大河大西兰花事件说起

一、前言

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末,有两则几乎同时发生的新闻刷爆了网络:

一则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另一则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1 全民环保热情高涨——郑大河大西兰花之争

事件起因则是支付宝官方微博发布的一项活动:蚂蚁森林年底感恩回馈,在12月23日当天浇水榜第一的高校,支付宝将送出1吨西兰花。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活动一经推出,引起各个高校的强烈反响,尤其是河大郑大参与的热情高涨,几乎进行了全体师生的动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然后在各位同学校友朋友的大力支持下,竞赛进入白热化阶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最后,河南大学以1200吨、领先81棵樟子松的成绩成为最终赢家。支付宝随后发布微博,追加郑大1吨西蓝花,“让公益之心绽放,让CP之谊长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最后为了这个一吨的西兰花的缺口,河南农大也参与了进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2 华能千亩毁林草事件

近日,一篇《华能陕北光伏项目施工,推平毛乌素沙漠千亩林草地》的新闻报道将央企华能集团推上风口浪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事件一经爆出,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二、毛乌素沙漠治理现状

2.1 毛乌素沙漠简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位于陕西省榆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之间,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其位置位于北纬37°27.5′—39°22.5′,东经107°20′—111°30′。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南部、陕西省榆林市的北部风沙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东北部。

1959年以来,已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拉沙,引洪淤地,开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当代的毛乌素治理,有官民两种力量。民间自发治沙,企业投入治沙的事例比比皆是;政府方面则由宁夏、陕西、内蒙古三省区各自规划,国家林业部三北局审批并作指导。从上世代60年代开始至2013年,半个世纪的治沙努力,在剥除玄虚、损耗之外,实实在在做在地面的成绩依然非常可观。

21世纪初持续不懈的生态治理使毛乌素沙漠600多万亩流沙“止步”生绿。特别是历史上饱受风沙侵害的陕北榆林市,如今已建设成为“塞上绿洲”。静静的榆溪河流过繁华的市区,两岸杨柳葱郁;浩淼的红碱淖碧波荡漾,湖畔鸥鸟飞翔。

榆林市已在沙漠腹地营造起万亩以上成片林165处,建成了总长1500公里的4条大型防护林带,造林保存面积1629万亩,林草覆盖率由0.9%提高到25%。全市境内860万亩流沙有600多万亩得到固定、半固定,实现了地区性的荒漠化逆转。每年沙尘天气已由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20多天,减少到不足10天。

正是通过国家的治理,民众贡献出的力量,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长城一线以北的毛乌素沙漠即将被消灭。

2.2 毛乌素沙漠现状:

当前,毛乌素沙漠的治理格局有以下一些特点:

A:保持种植适量的大型乔木防护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B:广泛种植小型灌木固沙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C:大力发展大型现代喷灌农业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下面我们从卫星影像上看下,近几十年毛乌素沙漠陕西内蒙交界地区的变化:

下图是1986年8月9日的LandsatTM卫星影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下图是2019年8月17日的Sentinel-2卫星影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种现代喷灌农田在沙漠的迅速发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些沙漠喷灌农田主要种植高粱、土豆、玉米等作物: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另外我们上面提到的大型乔木+小型灌木的绿化模式也可以通过卫星影像观察的到:

下图是1986年8月9日的LandsatTM卫星影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下图是2019年8月17日的Sentinel-2卫星影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除了看到农田的扩张发展以外还可以看到一些植物的印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由于Sentinel-2分辨率有限,而沙漠植物分布较为稀疏,因此我们从更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上查看一下:

从2018年6月26日的Rapideye卫星影像上看,这些植物的特征更加清晰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下面我们放大这个位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个位置上,谷歌地球上有2019年6月30日的Pleiades卫星影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一些高大的乔木和一些小灌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下面我们再看一个地方的变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放大中间那块沙地,不管是Rapideye还Pleiades都能看到沙地上分布着很多的呈线装分布的植物: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放大这里后,不仅从Worldview还是Pleiades卫星影像上都能看到防风固沙植物的分布: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所以,在毛乌素沙漠这种大型喷灌农田+防风固沙的模式成为了最为典型的植物分布特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三、伊当湾光伏项目遥感影像监测

首先我们通过一组卫星(Planet)影像来看一下这个项目施工过程:
项目大概2019年10月下旬开始动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至2019年12月21日,工地基本完工,中间的光伏已经铺设了一部分,新闻事件爆出来后,停止施工,从2019年12月29日的图像上可以看到整个施工区域已经覆盖上了绿色的防尘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项目范围内事发之前的高清卫星影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放大后我们发现在伊当湾光伏项目施工之前,该区域确实存在大量的防风固沙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四、沙漠发展的矛盾

从上面我们看到了,一方面为了充分利用沙漠里丰富的太阳能能源,建起了光伏发电站,另一方面为了防止沙漠扩张,我们几代人辛辛苦苦建立起了防风固沙林,近些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又在有条件的沙漠里建起了灌溉试验田。

但是,为了建光伏发电站而去将已经成长起来的防风固沙林铲平,确实会引起公愤,在能源日益紧张的当下,国家在大力推广充分利用各种绿色能源,但是一味的追求能源利益又会回到之前重发展轻生态的老路上来,但愿这个事件会有一个好的解决结果。

最后附上目前沙漠里面典型的人工景观:

A:光伏发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B:风力发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C:喷灌农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D 旅游开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E 兴建工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最后,愿我们的沙漠能被好好利用,好好对待。

博主的两个主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发布了11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10 · 访问量 4262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46071146/article/details/10386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