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新人入职困局

很多刚入职的新人,都喜欢问一个类似的问题:“如何学习……?”。碰到此类问题,一些同事会给新人推荐一大堆书籍资料,热心的还会指导先看哪本在看哪本。不幸的是,新人买来一大堆书,然后大多仅仅翻看上前几章,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负责的工控产品嵌入式编程主要使用C和C++编程语言,很多新人喜欢请教我如何学习C和C++语言。年少轻狂时,我特喜欢推荐两本厚厚的大部头,《C Primer Plus》和《C++ Primer Plus》。这两本书当然是经典了,不仅体现在内容上,也体现在厚度上,大家体会一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都是七八百页的大部头,大家可暗自思量,自己看完这两本书需要多长时间。假设你自己处于刚入职的状态,面对一大堆陌生的领域,你有时间和毅力去从头到尾看这两本书吗?

无数年后,这两本书已成为我书架上的常用参考书,其大多数内容也早已烙在脑袋里成为工作习惯了,但扪心自问,即使如此,我的整个职场生涯中,也没能从头到尾的读完这两本书。

◇◇◇

我走过一些企业,大多数都是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模式,经常是这样的:

  1. 新人入职后,师傅会给一堆资料,新人只好硬着头皮啃,经常看的头晕脑胀。
  2. 哪天师傅不忙了,惦记起这个新人,然后交给其一个产品,让其折腾。
  3. 具体产品一般都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大学单一专业的教育背景,会让很多新人面对一大堆疑问无从下手,腾云驾雾般难以前行。
  4. 最后部分人会迈过了入职时的绝望悬崖,而大部分人止步了,或离职、或换岗、或混日子。

针对这种情况,一些老人内心也非常想帮助新人,也希望新人能尽快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但也总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难道逐行给解释代码吗,但看到铺天盖地的代码量,还有自己繁重的工作任务安排,最后大多都会不了了之。

现实世界中真实的产品越来越复杂,代码规模越来越大,涉及的专业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大学本科教育更侧重通识教育,大多知识学习的都很浅,还经常是一边学一边忘。我在招聘时,经常发现很多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都缺乏足够多的C语言训练,甚至连一个基本的单循环代码都难以熟练的写出来。这个现象也导致了新人在入职时会面临更加陡峭的学习曲线。

能意识到需要去努力帮新人一把已经算是很好的了,我们大多数人的成长大都是是浑浑噩噩的,写出来的程序也经常混乱杂序的。这样的代码,读一遍甚至比自己重写一遍都困难,这会进一步恶化新人入职的难度。

平时咨询交流时,经常听到很多项目负责人埋怨现在新人的能力差,工作学习不主动,实际上哪是能力差不主动啊,大多是被那一条陡峭的学习曲线拦住了,被撞的头破血流,不逃避就已经很好了,谁还能做到主动。

最终的结局就是:新人入不了岗,老人脱不了身

◇◇◇

新人入不了岗,老人脱不了身,大家都挺不爽的,都感觉碰到了职场的玻璃顶,缺乏了成长的空间。这会进一步带来一个更不好的现象,人员流动率增加。

在工控领域,一名新人成长为可担事的工程师,一般需要两到三年,在这之前,企业大多是亏损的。因此,新人离职,虽然对公司产品的影响可能不大,但会导致公司每年浪费大量的资源。

与新人相比,影响比较大的是老人离职。他们留下一堆杂乱的代码,后人很难在短时间接手。在工控领域,因关键人员离职,导致产品研发中断的事件,屡见不鲜。

有出就有进,除了持续招募新人外,目前很多企业乐于高价引进牛人。这样虽然付出代价比较大,但可以快速做出成熟的产品,大幅度节约了时间和试错成本。有利必有弊,我们经常会忽略了这样的做法对公司的冲击。牛人进来后一般需要快速出产品,因此,引入牛人,也经常意味着引入了新的芯片,新的软件平台,甚至研发研发理念,而这些经常导致公司管理的混乱。

在我曾经工作过的跨国日企,重要的牛人几乎都是从内部成长起来的。以他们的话说,从外部请的“成功过”的人士,会导致公司的产品出现分裂,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整个公司永远无法成长——公司失去了以“过去成就、错误、或持久原则”为基础的学习能力。

◇◇◇

新人入职难,底层原因是什么呢,有没有好的应对策略呢?这是我工作中经常会思考的一个问题。

书店中有一类书籍一直卖的比较好,这类书都有着类似的名头,如21天xxx入门到精通、一个月xxx速成等等。我曾经对这类书蛮感兴趣的,如果能推荐给新人,帮助其快速掌握相关知识,他们就可以快速入职了。后来我才理解到,渴望速成压根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所有的成绩,都需要一点一滴时间的积累,而时间是不可能因为某个人的意志而迅速改变。

此路不通,有没有更好的策略呢?

——————————————

我是小马儿,一个渴望良知与灵魂的嵌入式软件工程师,欢迎您的陪伴与同行,如感兴趣可加个人微信号nzn_xiaomaer交流,需标注“异维”二字。

发布了12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16 · 访问量 1476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zhangmalong/article/details/103729568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