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O或是审查机制?互联网文字不是代码!

“外地人”这样的称谓在某些城市会被戴上了“排外”的标签,正是这样的原因某家身处华东地区的科技门户论坛,将“外地人”这个词设为敏感词汇。于是乎,所有网友发送的帖子,但凡是有“外地人”这三个字,就会被论坛自动屏蔽。   面对这样的审查机制,网友们并没有因此而退却,他们发明了“WDR”这样的简称。一场论坛审查和网友智商、情商的博弈就此展开。论坛管理者自然而然的将“WDR”同样进行了屏蔽,但没过多久“VVDR”这个词汇又被创造出来。随之而来的是“VVDR”再一次被屏蔽。   这场话围绕“外地人”语权的争夺并没有就此结束。在计算机硬盘领域,有一家名为“Western Digital/西部数据”的公司,其缩写为WD,恰好与外地人的汉语拼音缩写近似。于是乎,在这个论坛上探讨外地人的话题,全部用“硬盘”二字来替代“外地人”这个敏感词汇。   作为“科技生活”定位的门户网站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够将“硬盘”这个词汇定义为敏感词汇,可想而知这场博弈最终以网友的胜利而告终。但谁都晓得关于“敏感词汇”的争论并非会就此而结束。   敏感词汇的争论是游戏规则制定者与参与者之间的较量。制定者用近乎是程序员的视角去审查每一篇文章。无论是出于政治、民族、文化等各种原因,制定者生怕由于网民“肆无忌惮”的言论而触及了某些禁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网友已经开始担心未来的互联网上会越来越难看到“军民水乳《河蟹》交融”、“口传心授的健美操《河蟹》女教练”等质朴的语言。   何种词汇会被定义为“敏感”,至今并没有统一的说法。“被定义”与“反定义”的过招,成了网民与制定者之间体现彼此智慧的较量。对一些网民来说这个过程是一场PK,是一种享受。   将文字视为代码,并非是一件很新鲜的事情。自从搜索引擎、网络爬虫盛行的时候,网络媒体在发布文章时,就已经开始针对每一篇文章进行优化。网媒自此开始定义各种“敏感”词汇,只不过那时的“敏感”是一个褒义词,网编们是根据搜索引擎的喜好,而故意加大那些“敏感”词汇出现的频率。虽然这种改动对文章的阅读不会带来任何便利,但至少可以方便搜索引擎的获取。   正是那家华东地区的科技网站,他们为了能够将自己的文章更容易的被搜索引擎抓取,在文章撰写过程中,往往不厌其烦的反复出现某些技术产品的全称。当时听到这则消息后,同行们还嘲笑他们发布的文章到底是给网友看的还是给搜索引擎看的。   这种按照引擎喜好来篡改文章的做法,即便到今天仍然会出现在一些商业门户网站之中。令这些网站庆幸的是,这种改变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并没有激起网民的强烈反感。无论是SEO还是审查机制,都在用一种代码的角度去审视互联网上的言论,网民们同样会用对待代码的心态去把“SEO或是审查机制”娱乐一番

猜你喜欢

转载自seosem.iteye.com/blog/59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