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组件体系之Service解析

一、调用方式
    1、启动服务
    只启动一个服务,不进行通信,包括startService、startForegroundService两种调用方式。第二种方式适用于后台应用启动前台服务,在启动后的10s内(具体时间由ActiveServices.SERVICE_START_FOREGROUND_TIMEOUT定义),需要Service调用startForeground启动一个Notification,不然会出现ANR。
    整个启动流程基于ActivityManagerProxy、ActiveServices、AMS以及ActivityThread完成,两种调用方式对应的流程主要是ContextImpl.startServiceCommon方法的requireForeground参数不同。
    停止服务使用stopService方法,服务被停止的时候,系统自动回调onDestory,注意服务只会被停止一次。
    调用startService之后,Service组件的生命周期:onCreate -> onStartCommand-> onDestory。    如果服务已经启动,startService方法不会重复执行 onCreate,而是执行onStartCommand(该函数会调用onStart,保持兼容)。


    2、绑定服务
    具体通过bindService调用完成,其特点是可以与服务端通信,调用服务里面的方法(本地或远程)。绑定服务的过程,通过ContextImpl、LoadedApk、ActivityThread、AMS以及ActiveServices完成。
    绑定过程中,系统会通过ActivityThread.handleBindService方法回调Service组件的onBind方法,而Service组件在这里需要返回一个IBinder实例对象给客户端调用。如果是对跨进程服务的绑定,客户端在onServiceConnected回调获得的IBinder类型的service入参是BinderProxy实例,如果是同一进程,则service是个Binder实例。
    不再需要服务时,调用者必须通过unbindService方法解除绑定,避免ServiceConnection对象导致的内存泄漏。调用者被销毁时,Service也会退出。如果是多个Activity绑定一个Service,则在最后绑定的Activity销毁之后,onUnbind才会被调用。
    生命周期:onCreate -> onBind-> onUnbind->onDestory。    绑定服务不会调用onStartCommand方法,如果服务已经绑定,bindService方法不会重复执行onBind。


    3、启动+绑定
   这种特点是,可以保证服务长期后台运行,又可以调用服务里面的方法,也能和服务之间传递数据。
具体可以先startService也可以先bindService,生命周期顺序有差异。在停止服务时,需要同时调用stopService与unbindService方法。
    如果先执行stopService,则unbindService方法会使得系统依次回调onUnbind和onDestroy方法;反之,如果先执行unbindService,则unbindService方法只会调用onUnbind,然后在stopService时,回调onDestroy方法。
    这种方式启动的服务生命周期分为两种:
    先start后bind:onCreate -> onStartCommand -> onBind。
    先bind后start:onCreate -> onBind -> onStartCommand。


二、 常见服务分类
    1、本地服务
    依附在主进程上而不是独立的进程,不需要IPC,也不需要AIDL。如果是支持绑定的本地服务,只需实现onBind并返回一个实现 IBinder 接口的对象(通常是Binder派生类)。


    2、远程服务
    使用独立的进程,对应进程名格式为所在包名加上指定的android:process字符串。调用者所在进程被杀,该服务依然在运行。

一般需要使用AIDL进行IPC,主要步骤包括:
1)客户端(调用端)定义远程服务对应的aidl文件。
2)在服务端的Service中定义一个IxxService.Stub实例对象,扩展实现具体业务逻辑的方法(类名IxxService及其接口必须和aidl文件中的定义一致)。
3)服务端的Service中的onBind方法,返回上述Stub实例对象。
4)客户端创建一个ServiceConnection对象,并重写onServiceConnected和onServiceDisconnected方法。在onServiceConnected方法中通过IxxService.Stub.asInterface获取Proxy代理对象(IxxService类型)。
5)客户端通过bindService启动并绑定远程服务,具体需要传入ServiceConnection对象,通过该实例完成绑定,触发回调。
6)客户端可以通过代理对象调用远程服务的各项功能;在销毁时调用unbindService解除绑定。
注意,如果aidl文件中需要访问自定义类型例如MyData(必须实现了parcelable 接口),可以新增一个aidl文件,声明自定义类,parcelable MyData; 并在调用该类的aidl文件中,导入这个类。

    思考:如何实现客户端和服务端AIDL双向通信?
    首先,定义两个aidl文件,例如IMyInterface、IMyListener,分别用于提供客户端调用、给服务端回调(这两个aidl文件会同步应用到客户端和服务端)。
    其次,在IMyListener.aidl中,定义一个回调接口IMyListener,及回调方法onCallBack(); 在IMyInterface.aidl中定义接口IMyInterface以及registerCallback(IMyListener iListener)方法。
    最后,在客户端,创建一个实现IMyListener接口的对象IMyListener.Stub,再通过aidl调用服务端的registerCallback方法、传入IMyListener对象;这样在服务端就可以通过其代理(实现了IMyListener接口的对象,实际上是IMyListener.Stub.Proxy),执行回调。    这里关键是通过一个Listener对象,对应扩展aidl与注册方法,由客户端注册并传入该对象。在服务端通过这个Listener的代理执行回调接口、实现反向通信。对于这类的Listener,有时候需要使用RemoteCallbackList来辅助管理。


    3、系统服务
    一种特殊的系统级的服务,例如AMS、WMS等,这些服务不属于Service组件的范畴,而是由ServiceManager统一管理、启动。这些系统服务也实现了AIDL通信机制,例如AMS,直接派生于IActivityManager.Stub。
    用户访问这些服务时,同样需要aidl文件,需要先通过ServiceManager.getService方法,获取到对应的IBinder实例,再利用Stub的asInterface方法获取Proxy对象,进而调用具体的功能实现。
    每个系统服务有个不同的name,通过ServiceManager的getService获取IBinder对象时用到。
    在系统服务内部,往往会有个内部类Lifecycle(派生于SystemService),提供给调用者(SystemServer)启动服务。实际上只是调用了Lifecycle.onStart方法,之后的具体实现流程各有不同。


(相关完整且成体系的文章可参见本人原创的开源电子书《Android系统与性能优化》,地址:https://github.com/carylake/androidnotes)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carylake/p/12006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