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1、标题:论高校实验室开放、改革与管理

2、国内外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的现状
   目前在国外发达的欧美国家,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已得到普遍采用,以电子地图为框架实现对实验场地、实验人员、实验仪器设备等可视化的管理,提高了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与国外相比,国内高职院校不断地扩招与扩建,在追求办学规模的同时忽略了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高职院校实验室普遍采用以下管理模式:校一级管理模式;校――院(系)二级管理模式;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模式。这三种管理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点,但也有弊端:集中管理,职能部门力不从心,监督不利,不能充分调动二级学院的积极性;分散管理,实验室建设重复投资,仪器设备利用率低;实验人员管理分散,工作效率低;实验室功能单一,不利于开展综合性和自主设计性实验。
3、实验室管理模式改革探索
   针对高校传统实验室管理方法的弊端, 本文提出一种以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工具,集中分散式实验室管理模式。即针对全校公共类课程、跨院( 系) 公共类课程,采用学院集中管理,成立校级公共实验中心; 院( 系) 公共类课程采用院( 系) 集中管理,成立院( 系) 级公共实验中心; 其余实验室按照专业群整合为专业综合实验中心。
   以上两种中心作为独立的教学单位,分别由校、院( 系) 负责管理。这种做法可以从经费的使用、内容的优化、设备的整合、实验人员的管理等方面有效提高实验室的教学效益、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实验中心有6 个主要职能: 负责本校、学院( 系) 公共实验中心的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并组织实施; 负责实验中心有关经费的分配与使用; 负责实验室用房的规划、分配、调整与管理等工作; 负责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领导实验技术人员积极承担科研任务; 负责实验人员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负责实验室耗材及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特别是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
4、实验室管理模式改革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适应新形势下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应该着眼于对实验技术人员、实验场地、实验仪器设备、实验项目等统一管理,实现资源最大共享,提高实验室利用率,节约实验经费。对实验室进行信息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坚持高起点规划,与时俱进地完善实验室建设,不断调整教学思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通过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带动教学创新,为国家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主要需要解决以下关键问题:整合全校实验室,实现资源统一调配,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加强实践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验教学水平。采用灵活的用人方式,稳定实践教师队伍,设立专项经费,拓宽实验技术人员培养渠道,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实验技术队伍的潜能。加大实验室投资力度,合理使用实验经费。深化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验实训基地。
5、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
   (一)公共实验室资源共享,专业实验室产学研一体化
 公共实验室如机房、语音室、物理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金工实训等实验室,由学校统一规划和管理,避免造成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
 实践教学、科研工作和企业行业紧密合作,使专业实验室不仅具有教学和科研的功能,还具有对外开放、对外服务的能力,并可积极推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二)优化了实践教学内容
 加大开发建设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力度,形成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实验室信息化、规范化管理建设
研究开发适合高等院校实际情况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使实验教学、实验师资队伍、实验仪器设备、实验物资供应等管理工作科学化、信息化、高效化。
通过实验室模式改革,将使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相融合,打破院系与实验室职能管理部门的隔阂、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分离的弊端,为真正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提供保障。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6、结束语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力度的逐步加大,实验室的结构和管理不断地向多元化发展。一方面促进了教学、科研水平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实验室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摸索和实践与高等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才能使高等教育得到跨越式发展。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zengyyyyy/p/11831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