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组学术论文第一次作业

学术15组应交6份,实交6份。

毕莲德

(1)关于读研问题:想给自己提升一个更高的平台,结识更优秀的人,才能成为更优秀的自己。在大学时期我就明白,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有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扩展自己的知识,才能在以后有更好的发展。所以我大三就直接打算考研,并没有考虑过就业,并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准备考研。并且提升学历也是现在就业的敲门砖,高学历是找到不错工作的第一步,所以我毅然决然选择考研。

将来的我应该不会选择科研工作,我想尝试一下各方面的发展,想去企业体验一下企业的形式或者进事业单位。对于具体岗位我还没有明确的打算。

(2)我认为我距离一名合格的研究人员还差距很大。我看了高老师给的资料中山世光老师对科研的见解中,兴趣是最重要的,首先我感觉我现在还没有摸索到在我研究领域我对哪个方向更感兴趣一点,感觉对每个方向都是很浅层的认知,所以有些迷茫。还有我看了李国良博士的问答,面对科研结果的失败要不能气馁,坦然面对,我觉得我目前还是比较急躁,容易焦虑,再加上动手能力也不太好,就感觉差距还是有些大的。

(3)我更想考事业单位,但不是公务员,也算是就业吧,赶紧读博可能不太适合我,我接下来一年的规划是好好学习专业的基础知识,多向师兄师姐学习。

(4)我希望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能学习到论文写作的相关知识并有所吸收和掌握,能写出自己的优秀论文,扩展其他知识更好~

我是毕莲德;我的爱好是旅游;我最喜欢吃一餐一层的茶树菇包;深度学习好难啊。

房静茹

(1)一是想要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将来想要找个好工作。二是想趁年轻的时候多搏一搏。对于将来的事情还没有打算好,现在希望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去多学点东西,多积攒点人脉。

(2)首先是自己的英语水平有限,特别是口语,这可能是我与科研人员的一大差距;其次自己对于科研没有很深的热爱,看着师兄师姐每天都挑灯夜读,我觉得压力好大!

(3)打算工作,接下来一年希望能发一篇论文,为毕业做准备。然后想要多接触一些项目,多敲代码,为以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做准备!你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加油吧!

(4)首先还是想要学习一下如何进行学术论文写作吧,因为我觉得进行总结什么的对我来说很难的,所以希望能够锻炼一下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还期待能够学到论文写作的一些窍门,比如,一篇文章如何才能很快的抓住审稿人眼球、一篇论文审稿人一般怎么审。

 我叫房静茹,我的爱好是听音乐、看电影、打游戏,我推荐二餐二楼石锅拌饭,重庆小面,敲好吃。

姜宁

(1)a.更高的学历,更好的就业敲门砖。在大四一年,我参加了一些就业经验交流会,接触了许多就业的师兄师姐。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很多企业的招聘门槛就是硕士,本科学历真的不够用。

b.更强的专业能力。本科期间,如果不是自主地去学习,光靠上课,基本不具有专业能力;而通过读研,我有机会接触到实际的工程项目,跟着师兄师姐学习,专业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

c.更高的平台,更多的见识。本科时并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要读研”这个问题,因为我所认识的优秀人士基本都读了研。在本科,我见识到了各路大神,因此我希望在研究生阶段可以继续学习,能跟他们一样。同时,我希望能够多多积累项目经验和专业技能,拓展合作和人脉,为自己的愿景多做一些积淀。

d.多一次选择的机会,更明白自己想干什么。拿到保研之后,我认为读研是发掘自己适不适合科研的一种尝试。通过读研,我对自己的专业行业认识更清楚,我会更明白自己想不想继续在这个圈子呆着,不想的话更容易改变(毕竟还在学校)。

我以后会从事科研相关的工作,正如张兰博士说的,“虽然我资历尚浅,但在经历了几次艰辛曲折的摸索和达到预期结果的喜悦之后,我开始喜欢上探索未知带来的兴奋和不确定结果带来的刺激,并且能慢慢学着去享受其中的乐趣,反倒觉得简单粗暴的事情缺乏美感。我也希望自己能在科研的路上继续前行,享受探索未知路上的美好。”我希望之后成为一名计算机视觉算法工程师,在智能交通、安防、监控、工业检测、OCR等领域做出一定的贡献。

(2) 我现在距离成为一个合格的科研人员还有好长的路要走。看了山世光博士的经历,我总结了一下几点。首先,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少,参与过的项目少,实践经验少,“没有3~5年的积累,没有对前人工作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超越前人的‘最好’从何谈起?”;其次,在论文的撰写和技术细节方面,自己处于刚刚入门的阶段,经验不足;另外,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我觉得现在应该先寻找兴趣点,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最后,有了对兴趣的足够积累后,再思考创新,进行科研。一旦选定一个题目,就要坚持下去,不能频繁更换题目和研究方向,更不能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放弃,或者因为别的题目看上去“更热门”或者“更容易出成果”而放弃自己的选题。

(3) 我会继续深造,选择读博。正如夏鑫博士所说,“继续读博士,其乐趣在于能够创造知识;从顺应国家政策导向的角度,可选择到国外读博士。”我的倾向也是希望能够到国外深造,将自己的成长与学校、研究组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毕业后我代表的不仅是自己,还代表团队,代表母校。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会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多参与项目内容,积累经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多读论文,确定自己的研究目标,为之后的论文写作和其他工作打好基础。

(4) 我希望这门课能够帮助我们“在论文的撰写和技术细节方面‘打通任督二脉’”。

正如李泽超博士说的,首先,“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比如如何引入问题,等等。模仿是最好的学习方式。要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首先要模仿阅读时遇到的优美的词汇用法、句型结构等等,并将其逐步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熟练表达。”其次,我还希望这门课能够教我们如何查阅文献,如何选择合适的论文阅读,“授之以渔”;另外,我希望老师能讲一些论文的格式规范、具体要求、注意事项等等,为后面的论文写作做好充分准备。

我的名字是姜宁,性格温柔、阳光、开朗、活泼,善解人意;我的爱好是跳舞、运动、打羽毛球,喜欢追剧、逛街、吃东西,是一个甜食主义者(但是我现在正在控制体重,所以只能很少吃或者不吃,呜呜呜······);说到推荐海大食堂的菜品,实在太多了,每当我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就会去吃面条,我喜欢吃海大北区清真餐厅的香辣肉酱面,还有新出的香辣羊肉炒面(听说海大东区的自选很好吃,也推荐大家去东区溜溜弯);今天(2019.9.24)真的是没睡够,感觉很累,而且现在青岛的天气中午实在太热了,早和晚又很冷,秋天就要有秋天的亚子,该冷就得冷!(气鼓鼓)

卢锡蓉

(1)选择读研的原因比较简单,因为觉得自己在本科期间学到的知识还远远不够,希望能够继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同时接触到自己感兴趣的海洋信息领域。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当然还是很希望能够从事科研工作,在研究所或者是学校从事学习研究都好。

(2)我觉得主要是知识水平上的差距,作为一个合格的科研人员必然要具备较为广博的知识域,而我自己的动手实践技能和知识水平显然还差很多,所以肯定还是要坚持学习啦,多学习多思考,锻炼自己作为码农的能力,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科研人员。

(3)我在当下的这个时刻更倾向于考博,所以我肯定会努力的学习读论文学习读论文学习读论文……好好打好基础比啥都重要,首先要争取看懂论文的每个细节啦。

(4)希望老师能够给我们分享推荐一些国际著名的学报期刊以及上面一些优秀的文章,麻烦老师再帮我们介绍,比如基础入门阶段的我们适合怎么样的文章等等~然后我们就可以在业余时间根据各自的专业、当前能力和感兴趣的方向自己去阅读拓展知识。谢谢老师啦~

我是卢锡蓉;我的爱好是游泳唱歌弹琴听音乐喝奶茶;海大二餐二楼的鸡扒饭,少米饭多黑椒汁非常nice~一餐一楼侧边的鲜肉包,晚餐来一个,成为我晚上读论文的巨大动力(之一);今晚晚会超级开开心心≧。≦

 

孔令辉

(1)决定读研究生是发觉自己在大学期间,积累的知识不够,希望通过研究生期间,增加知识储备。如果有机会有能力会从事科研相关工作。

(2)在自主学习方面还有所差距,我以为一名合格的科研人员能够不断发现自身不足,通过主动学习提升自己。

(3)未来可能会选择考博,在接下来的一年内首要的便是认真学习,在完成各项课程的基础上箱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其次合理规划时间,坚持自己的爱好。

(4)期待能够对论文写作有更充分了解,格式、内容、方向等方面,为自己的论文写作打下好的基础。

我是孔令辉;我的爱好是篮球;海大的饭菜我都很喜欢(除了西兰花);相信过程。

陈倩民

(1)在不断学习与实践中,我越发体会到学无止境,本科期间所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希望自己能够拓宽学术视野,继续深造潜心研究,在专业领域有一技之长。我希望能够从事科研相关的工作,在研二研三期间利用所学知识,积极协助导师完成科研项目,着重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达到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研究项目的水平,争取多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申请专利,为未来的工作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做一名高素质创新型科研工作者。

(2)读过了五篇采访稿,我对一名合格的科研人员有了更多的认识。夏鑫老师所讲的科研人员做研究所需的六项素质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努力工作、抗压、不急不躁、欲速则不达、自我激励和坚强勇敢的心”,这六项难的是时时保持。就像山世光老师讲的科研中挫折是必定会遇到的,有的短期就能克服,也有的需要长期斗争,面对那些比选定题目看上去“更热门”或者“更容易出成果”的题目,能否不放弃、坚持下去、固守本心是很重要的,频繁更换题目和研究方向是科研大忌。我现在研一,科研生活刚刚起步,是学习技能的基础阶段,理论是学习的主要部分,充满了冗长复杂的公式,没有实际应用那么“有趣”,但这些理论就像是盖大楼的地基,必须保证质量,“欲速则不达”,比起追求高效,我应当放平心态,多花点时间思考理解,调整自己,将“六项素质”内化于心。

另外,我也十分认同李泽超老师和唐杰老师所提出的关于交流的观点,李老师强调要勇于和同行沟通交流。只有碰撞才能产生火花。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惑与疑难,都要积极地向导师、学术同行请教,进行充分的交流与讨论,与相关领域的研究学者进行探讨。唐老师也建议区分交流对象,提高沟通效率。他指出来与研究领域的大牛、同事、后辈交流,展示自己观点的必要性,也详细地说明了如何时刻做好展示(演讲)的准备策略。入学以来,参加的讲座会议也有一些,我发现越是大牛,越能将复杂概念表达得清晰明了、通俗易懂,相比自己,常常词不达意,表达技能是我要着重练习和加强的。

(3)关于未来的规划,我的第一选择是考博,但是就像采访中张超老师说的,应结合自身的条件进行客观选择,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读博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有幸找到了一个感兴趣的课题方向,能为此研究,当然是再幸福不过的事。但若是条件不允许,那么我会找一份与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相关的工作,投入其中。目前我入门不深,还在寻找方向阶段。我计划研一期间打好基础,在完成学习科研任务的同时,坚持阅读大量中英文著作和论文,丰富更多专业前沿和交叉学科知识,做好学习记录,提高英语水平,达到能够自如阅读、翻译专业相关英文学术论著的程度。此外,这期间也应当像张兰老师说的,多多了解各类科技资讯,帮助自己了解产业界的动态和需求,同时也能有效地扩宽在科研上的思路。她推荐的报刊都值得一看:《科学日报》(Science Daily)《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等。

(4)学术论文是科研水平的体现,就像李国良老师说的,我们要“舍低就高”,舍弃低质量的研究成果,追求高远目标,向国际最高水平看齐并不断超越它。从注重论文数量转变到看重论文质量,我希望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能够提升论文写作水平以及论文表达水平。具体地,我希望学到:怎样选取研究对象、从哪些方面提出研究问题、一般有什么研究方法;论文有什么常见的框架结构、写作过程中怎样引用文献体现本文的创新性;论文降重能否摆脱“文字游戏”、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展示应当把哪一部分论文作为核心。

我是陈倩民;我的爱好是桌游;推荐我最喜欢红油金针菇(二餐二层);雨课堂真香。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oucgroup/p/11605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