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七章

道恒无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万物将自定。

第三十七章1 你抱着怎样的心态,世界就怎样回馈你

道恒无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第三十七章 第1讲)

道”一直是无我利他(即无为)的,领导者如果能按照天之道做事,做到圣人之道,万物会自动跟着你改变,被你感化。

效仿天之道是解开《道德经》秘密的核心。你是什么心态,世界就怎么回馈你,世界会呼应你的心态。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聊《道德经》。

在讲之前先跟大家道歉,因为我自己讲完了我是不怎么听的。有一天我妈跟我说:“你说话怎么那么快,像有人追你似的,像倒豆子一样往外倒。你能不能慢点说话,好好说。”我说:“是吗?有时候我还故意放慢节奏呢。”

我平时在《百家讲坛》讲的时候,是故意放慢节奏的,因为那是录像。我自己跟大家讲课就跟聊天一样,我聊天的时候就有这毛病,有时候说话很慢,快的时候是思路真的上来了,我的思想在飞速地转,我的嘴要就不断地跟上,要不然里边转那么快,外边跟不上,灵感丢失怎么办。所以有的时候会讲的快。如果哪位朋友觉得我讲得太快了,那实在抱歉,我一定尽力地放慢速度,让大家感觉舒适一些。

今天我们来讲第三十七章,这一章是很重要的篇章,是讲天道的篇章。三十七章第一句话写的是“道恒无为”。这四个字有讲究,什么叫“道恒无为”?“恒”是永恒的意思,道一直无为。“无为”到底什么意思?听过我前面讲《道德经》的朋友,“道”字基本上都能回答正确,大家知道“无为”什么意思。可是在过去,其实我觉得“无为”被偏解了很多,大家一讲“无为”,老子说“无为”,《道德经》里说了很多次无为,这无为的意思就是放下什么都不做,无为而治,就是不要管理。无为就是放下自己,什么都放下,放下名利、地位是对的,但是什么都不做,都不打坐,打坐都是有为,所以整天呆坐,坐那儿也是为,尽量飘,什么都不做,这才是无为。这样理解就把老子理解成一个神仙了,你在飘着,真是这意思吗?绝对不是。

我经常开这玩笑,老子说“无为而治”,同学们学了“无为而治”以后回公司,都是当老板的,回公司“无为而治”什么都不管了,每天上班以后茶也不喝了,往那儿一坐,什么都不想,这叫“无为”。谁愿意拿钱,把保险柜密码告诉你自己拿去。两个员工有矛盾打架,你们自己打去吧,打死才好,顺应自然之道,谁愤怒就发火,我是“无为而治”,不管的。谁想把机器抬出去卖,卖去吧,不管了,无为而治,爱怎么样怎么样,我什么都不管了。大家问我这个人用不用?我点头摇头,我无为,我不管。您这么做,您公司就发财了,您公司就蒸蒸日上,就越来越好了?您信不信?学员们一听,这公司绝对会倒闭的,您要听“无为而治”这样的解释,您回去什么都不管了,公司倒闭了,您一定会恨老子的,说老子骗我们,我按照无为而治管理公司,公司居然倒闭了,人都逃光了、钱都拿光了、机器卖光了、产品卖光了。都拿走后卖完钱拿走了,说这叫“无为而治”。错了。

真正的“无为而治”是什么?“无为”的意思是跟天道学习,所以大家看老子说“道恒无为”。天道怎么无为?天道生养这个世界,创造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正常运转,可是天道没有为自己捞取,它没有捞取地位,因为人家隐身于背后,连形象都不出去,所以它不要地位、不要金钱回报,它没有为自己捞取,这叫真正的无为,它没有为自己捞取任何私利,彻底无我,利众生,利万物,创造天地。这种品性就是无为。所以解开《道德经》钥匙的核心在效仿天道,来去完成圣人之道。所以效仿天道,研究天道是解开《道德经》秘密的核心。离开这个,你谈人间无为就容易解偏。你时常看到天道就明白了,原来人家是这样做的,人家没为自己捞取,人家这么大贡献都没为自己捞名誉、地位等等,这叫无为,无我就是无为。

无为下面还有一个层次,就是天道没事不出来干预你的生活,它制定规则,但是有时候也是干预的。比如说这个人作恶多端,最后雷劈了,这也是天道干预的。但是基本上不怎么干预,制定好规则以后让你自己运转。春夏秋冬,春天树木发芽、夏天繁茂、秋天落叶、冬天开始收藏,这种就是规律制定好以后它不干预,这种状态也叫无为。这个基础是前边的无我,因为你如果有自己私利在里面就会不断去干预,我为自己再捞点再捞点,因为你无私所以制定好规则以后,让他自己运转,才能完成这种自我运转,按规律运转。所以这个是无为的含义。

这里面核心是天道无私,这就是无为真正的基础,这是最大的无为。因为他不为自己捞取各种名誉、地位、利益,所以它才能更好的不干预这个世界的运转,才能保证清静,这是真正的无为。我们一定要明白“道恒无为”的含义。

老子接着讲“道恒无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这句话很重要。这句话的意思是领导者,天道人如此无为,你一个侯王、领导者,如果能够按照天道去做事,向往天道来做圣人之道,那么“万物将自化”,这句话很重要了,这句话说的意思就是当领导者按照这种无为的想法做事以后,放下自己的利益,无我利他以后,你会发现你不用过多干预去发号施令,结果万物将自化。万物包括人,包括自然界,包括一切。你把心调正以后,万物会跟着改变,会“化”,为你所化。这句话的意思是来追随你了,来改变了。这句话说的非常重要。

这句话讲出了世界的一个特别大的秘密,所以老外写本叫《秘密》的书。老外写的就是吸引力法则,其实就跟老子讲的“道”非常接近。也就是说你摆出什么样的心态,你发现世界会按照你的心态去呼应。比如说你当无我利他,为大家做事的时候,会发现机缘会不断地成熟,到你眼前来。我前面讲过,梁冬曾说过一句话,他说“好像我为大家做好事,马上心念一动,八方振动,各种资源都向你来投奔。”这句话确实如此,在我的人生中,我到现在为止按照我的人生阅历,我是深信老子讲的“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这句话是这对的,就是你把心摆正,你放下自己的私利为大家做事的时候,你会发现整个天道与你呼应,周围的世界会改变。

你不要着急,别太着急,怎么没改变,放下自己,你想怎么没改变,其实你已经把自己端出来了。放下自己,你会发现慢慢条件越来越成熟,做事越做越顺畅。我经常感到这样的事,就是但凡办一件事,这个事有我的私心在里面,这个事办的最是磕磕绊绊,办得很费劲,里面各种矛盾,总是办不下去。真正发心放下自己,为大家做事以后,发现这事办的就这么痛快。哪个问题要解决,刚想这问题,你看帮你解决的人来了。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们在微信平台上来给大家讲课,一直在用微信平台。我其实以前对微信一点都不了解,微信里面怎么做公众号不懂,每天稍微做一做。但是有一次我到深圳出差,我就想腾讯就在深圳,我怎么能了解腾讯,接近腾讯,我以后是不是到腾讯公司附近租个办公室,慢慢跟他们接触学习学习,他们怎么来创造微信,微信里面可以用什么,跟他们接触接触。我当时在飞机场,我离开深圳的时候,我在机场就想这个事,我真的在想这事,一边进机场一边想,微信传播知识特别有效,我怎么用微信的平台能传播更好,我应该学习微信。

可是我不了解微信怎么办?我就想怎么认识微信的人,然后我就到候机厅等着。因为我常年飞,所以我有各个航空公司的金卡,我就在头等舱金卡贵宾厅那儿坐着,都满了,那天飞机是晚点。结果整个大厅都是人,我没有地方坐,最后找到一桌周围坐的都是女士,只有一个空的座位,整个大厅就那一个空的座位我就坐那儿了。我拿出一本写着小米手机的书,写雷军的书我拿来看,机场刚买的拿出来翻开看。我看着看着旁边一个女士就笑了,说“你还看小米手机雷军的书啊。”我说“是啊”。她说手机整个行销管理没那么好,我就心里想好大的口气啊,我就很好奇问:“您是干嘛的呢?”她说:“我是腾讯的。”结果再一问,这一桌全是腾讯的人,全是腾讯的中层领导,然后我一个个问,一个个认识,这一聊我才发现腾讯的员工真的非常辛苦,他们来回北京、上海出差,真的是非常辛苦,很劳累,而且他们的思路特别快,他们谈论的话题来回转,哪个新的技术该用了,我佩服不已,让我开了眼界。

虽然后来没求到人家什么事,但是这种相遇真的是让我很惊叹。我发心为大家传播知识,然后用微信我想认识微信的人的时候,我进机场我就想这个事,到机场坐那个桌的座位,前面一桌全都是腾讯的中层领导,然后全是搞微信的,包括微信支付全在里面,我想问什么问题直接问人家了。我说这种安排真是“道”的安排,你真的发心为大家做事,你会发现所有机缘会向你靠拢。这就是我们这个世界有可能很大一部分力量是你看不到的,我对此深信不疑,我这个话绝对不是瞎说的,而且腾讯这些朋友们也在听我这个《道德经》,因为他们也加我朋友圈了。

“万物将自化”还包括人,尤其是领导者,当你放下自己的私利,为大家做事的时候,你会发现大家都会自动跟随你,为什么?这是神秘力量吗?这绝对不是神秘力量,因为人心都是肉长的,人们都会被你感召过来。我举个例子,我当年读中学的时候,中学校长姓冯,当年沈阳市120中学的,校长是冯大同老师。冯校长有一个劲头,当时我们是重点学校,每年高考冲刺的时候非常紧,冯校长他常年住在学校里边,您看这校长为了工作真是拼了。他每天晚上有一件事,这件事我们都印象深刻,我们当时高考复习的时候,冯校长每天晚上,我们做完晚自习的时候,他会拎一桶烧开的水,然后走到每一个教室去,到教室前边把暖瓶打开,把热水倒进去,给同学们倒水,常年坚持,没有一天不倒的,天天高三所有教室倒一遍水,这就是为大家付出。

您瞧,就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为大家倒水,大家知道我们的感受吗?我们看着校长倒水,都说这人真好。结果每一个人心中斗志都被鼓舞起来,所以大家拼命学习。我们学校在那个时候高考成绩特别好,名牌大学的榜单上有很多我们的同学,您瞧瞧这校长有很多事我们不讲了,就这么一件小事,到今天我都记得,想想都感动。每个人人心都是肉长的,当你真的放下自己为大家做事,没有人看不到。大家感受到你的发心以后,都会来支持你的,这是一个心理学的法则,从心理学可以解释。当领导者真的无我利他,把自己放下,为员工做事,用真诚的心去关怀大家的时候,您放心,所有员工都会跟随你的,哪怕是一件小事感动他了,他会记一辈子,他会为公司真的竭尽全力。这就是“道”的法则。

道不远人,“道”其实不远,“道”就在我们的心里,你怎么去做事,“道”就怎么跟你呼应。这就是老子今天讲的“道恒无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这句话非常非常重要。回家自己要反复品味老子说的这句话,我们即使不是领导,人生中如果每件小事都能按“道”去做事,您放心,“道”一定会跟您呼应的,这是老子给我们的最大的礼物。

朋友们,今天我们就聊到这儿,明天这时间我们将接着来讲《道德经》,看看老子老先生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发了。

第三十七章2 你觉得大家都在跟你较劲,而它们不过是折射了你的心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第三十七章 第2讲)

字面解释:万物被感化后欲望又要出来了,我将要用“道”的质朴的状态来镇压它。

万物与你的内心是互相感应的,当你发现周围的事物不淳朴了,实际上就是你的内心不淳朴了,所以说用“道”镇压万物的欲望,其实根本上是要用“道”的原则镇压自己的欲望。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聊《道德经》。我们来看看老子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发。

昨天我们聊了第三十七章的开始,老子说“道恒无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这话我昨天解释了一下,什么是无为?为什么侯王能守这个“道”,万物会跟着改变,会被您化掉,会跟从您。

为什么会这样?老子这里讲了一个道理,我们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这个关系怎么处理呢?老子告诉你,你不要太强调外边什么事,把自己先做好。你自己如果按照“道”的法则去做事,无我利他,发出善念,你周围的环境就会被改变。不要管外边,先把自己的内心调好,调好自己外边的环境就跟着改变了。

我举个例子,这个非常简单比如说您面对一个人,您强行要求对方对您比如说微笑,你跟他说:“必须对我笑,对我微笑,冲我微笑。”您说强行要求您对你好,可能不可能?这事八成是不可能的。凭什么?凭什么人家对你笑?你强迫人家对你发出善念,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跟随我、跟随我,一定要推我做领导”,没有那个可能,凭什么。怎么办?不要先管别人对您笑没有?您先对别人微笑,先发出善念,对人笑一笑,“你好”,这样您会发现,你对他微笑以后,他对你也微笑了。这就是你先不要管外边怎么样,不要强迫外边人怎么对你好,人家一旦没对你好,你就觉得世界对我太苛刻,这世界太黑暗了,没有人对我笑,没有人对我好。别管外边的事,你把自己的心调好了。老子说“侯王若能守之”,按照“道”的原则去做,发出善念,“万物将自化”。您先发出善念,对人微笑,与人为善,然后慢慢的你发现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冲我微笑了,您说为什么?有人逼他们吗?因为人与人之间是这样互动的,老子讲的是人世间的一个法则,所以这样的事太多了。

我给大家再举例子,现在社会上很多人性子急,就是资源有限,凡事都抢。所以我开车的时候我有时都害怕,每一个人都像过街的老鼠一样,开着车往你前面穿,按说我应该跟前面的车保持一定的车距,你保持一定车距马上就有车挤进来,您又要拉开车距,然后马上又有车挤进来了,所以你永远在缓慢地开车,一辆辆在穿进去,就加在您前面。这就是急,生怕我晚了,生怕这绿灯我过不去,所以都往前冲。一到黄灯一踩油门就冲过去了,这是我们的性格特点。这样的事我们会互相挤,看见你你要抢我,我会目露凶光,你敢抢,你敢往前抢,你抢我我就抢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是恶的,不是善意的。

我给大家举一个我生活中记忆深处的一件小事,有一次很多很多年前,那时我大学刚毕业,那时候坐火车,没有现在的动车,全是车箱。因为普通车箱里面全是人,想上卫生间满了,尿急怎么办?我就往卧铺车箱那边走,那边卫生间的灯是绿的,就说明卫生间有空,我就赶快往前抢。我心里的感觉是生怕别人抢去怎么办?就往前抢。当时正好从软卧车箱里边走出一位男士,当时是九几年的事,那时候我们穿的都很土,但是那位男士穿的很优雅,一看应该是从海外回来的华人。当时他出来走到这个卫生间门口了,他一看我很急,因为他站在那儿了,马上冲我微笑,做了很优雅的手势,让我先进,这个人年岁比我大很多,我当年是一个毛头小伙,大学刚毕业。我估计他是知识分子,一个海外回来的人,他非常文雅地冲我微笑,然后做个手势,您先请。我当时就着急赶快进去了,出来之后就道谢,我觉得特别温暖。

这样一件小事我一直到今天都记得,虽然过去几十年了,但是当时的情形我都记得,这都快三十年了。为什么?他发出的善念在我心里产生了温暖,我就回报给他,虽然我确实是尿急,我先进去了。但是出来以后跟他非常客气,跟他道谢,不像别人跟我抢了,我出来用那种眼光看着他,我并没有,我用善意的目光谢谢您,然后我走了。您看这么一件小事,都能在我内心里温暖这么多年,甚至我有些时候碰到类似情景我会想起这个人。

这样的情形其实在海外我们经常会碰到。比如说我到新加坡讲课,我记得有一次我讲完课在街上散步,晚上下班时间,新加坡有一个艺术学院,艺术学院是大阶梯,上楼梯,沿着街边往上上的楼梯,上边就有学生在那儿给路人表演,敲架子鼓,边上有他们的学生在那儿拍照片,敲得非常精彩,小伙子很尽兴,我看应该是印度籍的小伙子。阶梯下边很多人从地铁出来,上下班人来回走,人潮涌动。这小伙子敲,有的人感兴趣在那儿站着听一听。然后小伙子敲完的时候,我观察到一个细节,很多走过的路人看到正好结束了,纷纷鼓掌,有的人吹口哨、鼓掌,然后接着走路。我当时看到觉得非常温暖,这就是你发出善念,别人也会回馈你善念,所以大家彼此之间气氛是非常和谐的。这是一个人世间的法则,你发出善念,别人才能回馈你善念。

所以作为一个领导者,您记得一定不要强迫大家追随我,强迫大家来拥护我,尊敬我,没有必要。你把自己做好,按“道”的原则做事,无我利他,放下自己私利,为员工去考虑,大家自然会追随你;每一个老百姓也不要管外面怎么样,外边事究竟如何是由您的内心决定的,这句话非常重要,外边的世界究竟如何,是由您内心决定的,如果您放下自己,就发出善念,你会发现大家回馈给您的都是温暖。如果您跟大家天天较劲,为什么不冲我微笑?为什么不夸我?放心吧,大家没有任何必要来追捧你,所以这是“道”的法则,您发出善念,大家会回应您。

今天我们接着讲“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昨天讲的“侯王若能守之”,按照“道”的法则去做事,“万物将自化”,自有人跟随你。然后“化而欲作”,它又要发作,又要运动起来,又要做起来,这个欲望要出来了,这个时候怎么办?我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中的“朴”就是没有经过雕刻的原始的木头,是一种混沌的状态,老子是用“朴”来代表“道”。我将以“道”来镇它,就像大地的尘埃一样,我心安静下来,然后“万物将自化”,万物也静下来,尘埃静了。可是化了以后,尘埃又会起来,“欲作”又开始运作起来了,这时候我将镇之无名之朴,将用“道”来镇它。这句话的字面解释是这样的。

但是,这话里有一个问题。我问大家个问题,老子说“化而欲作”,是谁“化而欲作”?是万物吗?我们按照字面讲应该是“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万物将跟着你便化了,化了以后有的时候欲念又开始出来了,又开始有作为了,这讲的应该是万物。所以大家的注解一般都讲万物又开始作了,欲念又生出来了,这世界又生出欲念来了,都这么讲。可是这其实我认为,如果说作的是万物,那这只是字面意思。万物为什么又会作?万物跟着谁走?跟着您的心走的。所以,万物跟谁对应?跟您的心是对应的。我们可以把万物看作是您心的一个镜子,一个映象,万物如何是您的内心决定的,你的心静了,我按照“道”做事,我无我利他,您看周围的事都会跟着改变,变的纯朴起来。可是当周围变的不纯朴的时候,实际是哪不纯朴了?这个问题大家回答。实际是您的内心开始不纯朴了,您的内心开始生出欲望来了,实际真正作的是您的内心。这地方如果你单解成万物又开始作了,欲望又出来了,这只是字面意思。真正您要明白,实际是您的内心欲望出来了,内心又开始作了。我都可以讲到“作(zuo)”了。

为什么这样?你的心已经安静了,侯王按照“道”去做事了,已经“守之”了,万物跟你着你化了。可是跟着你化了以后,变的纯朴,变的善良,可是为什么他又开始作了,因为你的心作,你的心为什么又开始作了呢?是这样的,老子这儿讲的又是人们的弱点,人性的弱点,就是当你成为领导以后,你对大家好,可是大家来追捧你、追随你,来支持你以后,我们人容易狂妄,容易觉得就是因为我了不起。

所以您看古代封建王朝,一开始皇帝都很好。你看汉代初年,对老百姓都特别好,休养生息,可是当社会安定以后,大家都来支持领导的时候,一代代领导开始骄傲起来,觉得了不起了。比如说到汉武帝的时候,就觉得我是汉武大帝,我了不起,所以开始连年征战,把国家的财富消耗殆尽。所以在汉武帝末年的时候,他自己写了《罪己诏》,因为看到社会上财富被消耗尽了,积累了那么多年,几代皇帝的钱被他花差不多了,所以汉武帝写了《罪己诏》,之所以是这样就是因为人性的弱点。

所以每一个封建王朝都有这么一个规律,一开始特别勤俭,然后慢慢开始骄奢淫逸,自己开始抬高自己了,觉得了不得,天下就是我的,我是老天爷给捧出来的等等,这是人性的弱点。老子就直指你的弱点,你化了以后,万物跟你化了,你觉得很了不起,结果你内心欲望又生出来了,你欲望一生出来万物就跟着开始乱了,就会显现出作的状态。所以,真正作的是您的内心。怎么办?老子讲“吾将镇之无名之朴”。我用“道”的朴实、质朴状态,来去镇它,来把它给控制住。一般解释都解释拿“道”去镇万物,一般会解释成说万物的欲念都开始出来了,所以我用“道”这种质朴的状态去镇万物的欲念,这又是字面的解释。

没法您用“道”去镇万物去,怎么办呢?您用“道”镇自己的内心,这是根本。这时候如果讲不好,讲到领导者怎么样?我看我的公司的员工怎么样?欲望滋生,这么乱,没有共同的信仰,没有共同追求,没有公司文化、没有精神共同体怎么办?我要让大家天天去学,给你们用“道”给你们天天讲,不一定这样的。您先给自己讲,所谓上行下效,您把自己的内心调好了,您放心,公司的员工的状态就会跟着改变,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我说的一点都不悬,大家说这太悬了,一点不悬,这就是道理。

您把自己内心镇好以后,您看周围的环境才开始跟着改变,这时候您让大家再学习,才能真正学习好。如果大家天天学习《弟子规》,您天天去玩高尔夫去,天天爬山,每天晚上夜总会,灯红酒绿,让员工学《弟子规》,员工听不听?员工绝对认为你在骗大家呢,这种腐朽的东西,封建余毒来毒害我们,自己呢?这就是矛盾。您自己真的做好了,像稻盛和夫那样无我利他,员工真的跟他学。上日本京瓷去,我们中国企业家不相信,你们真的每天都跟稻盛和夫学吗?日本人说“你们不相信吗?”打开抽屉拿出本子,说:“这是三十年前稻盛先生给我们的讲话,我们今天还在学,还在看。”他们真是学,为什么?因为稻盛先生他就那么认真,所以员工也都变得都是认真的人。

我把这句话真实的内涵给大家点出来,一般说“化而欲作”,都是指万物跟着化了以后,然后它欲望又要滋生,万物化了以后又开始作了。其实不是万物作,是您内心要作了。“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大家都说以“道”去镇万物去,错了。您镇自己的内心,因为万物只是您内心的折射,就这么一个道理。

大家看,老子这儿讲的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人生的哲理。所以如果我们只看字面,您就理解不到这一层。如果从整个《道德经》的思想来看,您就知道老子这儿讲的其实含义非常非常之深。

好的朋友们,我们今天就聊到这儿,明天这个时间我们将接着来聊《道德经》。希望大家听了如果感觉好,大家再转发一下,希望更多的人来了解《道德经》,接近《道德经》。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宝贝,一定要自己学习、自己了解。我们明天再见,谢谢大家。

第三十七章3 你心里的“圣人”战胜你心里的“小人”了吗?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万物将自定。

(第三十七章 第3讲)

用“道”镇压将兴起的欲望,这欲望就会消失。欲望被清除掉内心就清净了,内心清净以后世界就会安定。

凡事要尽力而随缘地去做,但不要拼命地去做。学习之后要去修炼,将学到的“道”变为习惯,去践行,做到知行合一。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聊《道德经》,来看看老子老先生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发了。

前面我们讲第三十七讲,讲过“道恒无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这是前面我们讲过的。今天学这样的字句,老子把前面的话又重复了一遍,老子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万物将自定。”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的,我们前面讲了说如果领导者能够按照天道做事的话,周围的万物会跟着你化掉,跟着你改变,来支持和成就你。但是大家来支持你的时候,很容易出现欲望又开始作起来,又开始泛滥,又开始滋生了。这时候我将拿“道”去镇它,所以“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然后老子今天重复说“镇之以无名之朴”就是拿“道”去镇欲作的欲望,将要滋生,将要兴起的欲望。“夫亦将不欲”,就是说当我拿道去镇它的时候,这个要作起的这些欲望,要运作起来、要兴旺起来的欲望,要兴起的欲望就会消失的。

“不欲以静”,当你这个欲望被镇下去以后,被清除掉以后,内心就会变的清静。然后当内心变的清静、安定以后,“万物将自定”,整个世界都会慢慢跟着改变,又会重新安定状态。“万物将自定”这句话的版本是完全不同的,帛书甲乙本说的是“天地将自正”,王弼和河上公本都说“天下将自定”。郭店楚简写的是“万物将自定”,因为郭店楚简它出现的时代最早,所以我们以郭店楚简为准,就不以帛书甲乙本为准了,但这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

我们回过头来讲这句话什么意思?老子说“镇之以无名之朴”,这个欲望就慢慢消除了,“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万物将自定”。这段话在说我们当按照“道”的原则做事以后,事情会顺利,会建立起来功业,大家会来支持你。但是这时候私心很容易滋生,所以我们要用“道”去镇它,来清除这些欲望。这些欲望清除掉以后,你的内心安定了以后,安静了、清静了以后,万物又将回到那种安定的状态,回到那种来化的状态。所以老子讲了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核心是我们自己,不是万物将怎么样,而是我们自己。

老子在这儿描述了一个过程,老子没有绝对地说谁天生就是圣人,就按照天道做事,一直能坚持下去,没有这样说。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人,是人就有自己私心的一部分,因为我们前面讲过,人有动物性,人是进化来的动物。人和大猩猩什么区别?人和大猩猩特别接近,非常非常接近。大猩猩的特点是它几乎所有的行为都是为自己的,除了一部分有血缘关系的它会关照你之外,一般外边绝对不会关照,它基本上为自己抢。大猩猩动物性特别强,为自己发展到极致了。这种动物性在我们人身上也有残留,就是我们大脑有强大的边缘系统,为自己去获取、去努力,我去抢食物,我去抢吃的等等,各种这样的事。我们人如果全像大猩猩那就糟糕了,我们就还都是猩猩,我们人有强大的大脑皮层,大脑皮层负责协调。我刚看到人家手里有面包,我饿了我就想去抢,突然我大脑皮层里面兴奋了,抑制它,“不行,我们是人,我们体面。这是我同学,我怎么能抢,跟他说分我一块,可以跟人家请求,但是不能抢。”这就是负责协调的大脑皮层,抑制了动物性的冲动。

人从生理基础上来看,每一个人在大脑里面都有圣人和小人,这个是共存的,每一个人生来的本性,没有天生的圣人。您说我生下来就悟道了,我做事全都是按照天道去做,我绝对没有任何想法,就按照天道做了,每个事一出手就是天道,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这样天生的圣人,从大脑的解剖结构来看,里面还有一部分动物性。所谓圣人就是通过修炼,把自己动物性控制的特别好,他一冲动马上抑制住,这就是圣人。

因为有这两个基础,所以在遇到每一件事的时候,我们都要有一次天人交战,只不过训练好的人他这个理性部分更容易战胜而已。所以老子讲这样一个过程,您学习天道以后,“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万物将跟着您改变。然后“化而欲作”这时候内心开始出现了,欲望马上要出来了,动物性要爆发出来了。老子说“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拿“道”去镇它,“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他的欲望就消失了。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怎么拿这个“道”去镇它?怎么去“镇之以无名之朴”,“道”又不是物质性的、物理性的。比如说我们家里特别热,我把空调一打开就凉爽了,这是“镇之无名之朴”,这很容易,一按开关就行了。

可是这“道”是什么东西?我们怎么能够去“镇之以无名之朴”,因为我们的欲望随时在滋生,这时候怎么做?其实“镇之以无名之朴”的方法非常多,就是用“道”去控制欲望的方法非常多,其中最主要就是学习。比如说我们天天读《道德经》,这就是接近“道”。把“道”往我们的脑袋里面去植入,您遇到事以后,您天天听,您遇到事以后本能就容易想应该这样做。比如说生活中充满了比较,《道德经》讲过,比较会让我们痛苦,让我们陷入迷局,或者陷入纠结,《道德经》里面基本是反对比较的,没有什么必要的。

比如说有一个朋友跟您炫耀。你开这个车十多万,我最近刚买车,我这个车五十多万,买了宝马五系,凑合开吧。这个车差点,但是凑合开吧。你说气不气人,他买一宝马,还说凑合着开。看你这十万多块钱车,凑合开吧,我这宝马也凑合着开,你说气不气人?有的人就觉得生气,别人买了大别墅、大房子等等,都会生气,去比较,我怎么没买那个,就会着急。学了《道德经》以后,你会发现这种比较都是没有太大的意义的,您说五十万贵吗?转眼人就开一百万的车,您说您跟人家比差了那么多钱。还有一个人开了二百多万的车,那更好。所以,跟二百万车比起来,这五十万基本上就是低端的车了。您说我开十万的车就那么差吗?还真未必,还有那么多人骑自行车呢,还有走路的呢,您说就真的不好吗?人家还锻炼身体呢!所以,比较只是一个坐标,按照价钱,其它还有省油,您十万块钱的车省油吧。

我开车特别有体会,我之前是开SUV的,当时买这车的时候虽然贵,但是因为它后备箱比较大,可以装下我父亲的轮椅,我就觉得这是值得,就这么开。但是开起来我觉得虽然很有劲,但是很费油。后来我又买了本田,一个十来万的车,结果我一开上发现这车虽然小,但是这车省油、轻巧,到哪儿停车好停,拐弯也好拐等等,我觉得有非常多的便利。您真觉得那贵的车好吗?学了《道德经》以后一看,生活中类似这种小的比较,给您带来烦恼的比较你就能化解了。所以,这种学习就是一种“镇之以无名之朴”。

再比如说学佛经。佛经教我们跳出来看世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要在意这些,你只要知道因果就可以了,去行善,为大家做事。如果我们不懂这些道理,我们就容易只顾眼前,就像一个蚂蚁在追逐一个小虫子,它只看到眼前的小虫子,可是不知道在前面有一个大食蚁兽在等着它,因为它的眼光只能看到眼前这个虫子。我们多少人眼光只看到了眼前的这点利益,看不到未来等待我们的是什么。所以,为了上位,为了利益,为了获得金钱,玩命的工作,玩命的去做,消耗自己的身体。我们没说工作不好,工作是必须的,但是千万不要玩命去工作,不要消耗健康去获得什么业绩等等,很多人这样会出问题的。

前几天上海有一个医院的院长,是我们的北中医的校长,才49岁,是推拿博士生导师。因为太劳累了,到处讲课。现在出了点名的医生都很忙,各地请去讲课。然后讲课回来又出诊,第二天马上出诊,大家说“你太累了,是不是休息休息,上外地出差了,这么累。”他说:“没事,没事,患者来了,我马上去。”结果上去按的时候,给患者按着按着,突然自己倒到地上了,然后抢救无效去世了,就是因为给自己加码加的太多了。

这样的事不是孤例,无论中医、西医都有这样的人,医生特别忙,最后把自己累的身体出问题,走了。这说明把自己的加的工作量严重的超出了自己健康所能承受的范围,这么年轻就走了,英年早逝,是非常非常可惜的,因为还有那么多事要做呢,所以我们叹息之余,惋惜之余,我们要学会放下,您随缘去做,尽力去做,但是不要拼命去做,这个尽力和拼命是不一样的。尽力,碰到真正危害健康警戒线的时候,您就停止,这是尽了力。拼命,那是不要命了去做,这是完全不同的。

佛经给我们的智慧是放下,跳到高处看世界的眼界和格局,你跳出来看,人生这么短,随缘去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只要随缘发出善念,服务大家就行了,我们不要太在意结果了,因为您所要获得那些更高的名誉、博导,然后更高的院长,更高的位置等等,那都是转眼即逝的,“凡所相,皆是虚妄。”这些东西你做到了大家给您,但是不要为了这个结果去拼命做事,这是一种智慧。所以,这种学习,您不断的学习就是不断的提升,这种提升就会让你的欲望被控制到可以控制的范围里边,你就能跟天道接近。

可是如果说谁不学,他天生就懂得这道理,我不学,一点都不学,什么经典一点不看。我天生就能一直做事,按照道的原则做事。朋友,那您太厉害了,我觉得这样的人太好了,你善根太厚了,我不大相信我们每一个凡人能做到这种地步的。所以,朋友们学习是最重要的。除了学习之外还有修炼,学习只是我们知道,知这个道了,了解这个道了,但是你要真去做,你还要去修炼,有时候你还会生退心,有的时候还会忘记它,所以要修炼,要不断地把它变成习惯。修炼比如说各个宗教,比如说我们诵读经典,然后知行合一,等等。每天去做,这个也很重要,慢慢把它变成习惯。习惯了以后再碰到这件事,你本能的按照习惯就容易按照“道”的方式去做了。

比如说您听某同事说您坏话了,骂您一句,本能人会怎么样?一股无名之火上来,“这王八蛋,背后骂我。”这一般本能反应。我们通过学习以后,我们能够控制情绪,我们往往会进入这个状态。听说他骂我了,心中怒火生起来。“这王八蛋,不对,我刚学完《道德经》,《道德经》告诉我们‘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我要改变。不在意,不在意。”这就是心里有个纠结。您变成习惯以后,一听别人骂我,因为你天天这样训练自己,一听骂我,火还没有生起来,“无所谓、无所谓,没事没事,可能他角度看问题不一样,换个角度好了,没关系没关系,‘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我心里安静,你自然会跟着化的。”这人就没生气,因为是习惯了,他已经形成惯性思维了。

所以我们要从纠结伴生的状态,进入豁然贯通,那种圆融的状态,进入那种压根就没有纠结的状态,这是真正学习,达到一个高的境界。朋友们这种境界,其实我们都在学。你说别人骂我,我也先生气,然后再想,“吾将镇之无名之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还是在纠结,所以我们一起向那个境界去进发,一起努力。真的达到那境界,习惯那境界了,那你这人其实才真正幸福了。

朋友们,今天我们就聊到这儿,明天的这个时间我们接着来跟大家聊《道德经》。看看老子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发了。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tesla-turing/p/11487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