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型宝访谈:什么是人人可用的BI平台?

前言

无智能,不商业。在智能商业时代,BI正逐渐成为企业的标配。
然后,曾几何时,BI还只是数据达人和IT高手的专属工具。传统BI系统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沉重、缓慢、不接地气,并导致很多BI项目最终沦为面子工程,无法为企业创造真正的价值。
那么,在今天这样一个崇尚敏捷和平等的“移动+云”时代,能否让BI在专业和强大的同时,更加轻盈、时尚、易用,让你、我、他,都能随时随地从数据中发现趋势和见解,感受数据的力量,共享顿悟的喜悦?对企业来说,如何让新一代BI系统更快、更好地落地,真正为企业的战略规划和业务创新提供驱动力呢?

带着这些问题,选型宝直播采访了两位资深专家-郭杰、高云龙。今天,我们就将两位专家的精彩见解整理成文字分享给大家。

什么是BI?
今天的新一代商业智能平台有哪些特点?
能为企业带来哪些价值?

高云龙:BI的全称是Business Intelligence,中文叫“商业智能”。BI的概念最早是Gartner在1996年提出的,当时将商业智能定义为一类由数据仓库(或数据集市)、查询报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备份和恢复等部分组成的、以帮助企业决策为目的的技术及应用。
关于BI,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组织和专家都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我个人比较喜欢这样一种定义:BI是把企业中的数据变成信息,把信息变成知识,把知识变成决策,再把决策变成行动的过程和方法。
郭杰:从上世纪60-70年代Business Objects、Cognos等早期BI工具的出现,到Microstrategy、Information Builders、TIBCO等厂商加入竞争,再到SAP、Oracle、IBM等IT巨头通过并购与整合,占据BI领导者地位,商业智能在历史上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以Tableau、Qlik、Power BI为代表的一批现代商业智能工具的出现,BI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一代BI以敏捷型、自助式等特点,重新定义了BI的用户体验,并引领了商业智能的转型和革命。
在敏捷和自助之外,新一代BI的驱动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由过去的IT人员驱动,变成更多由业务人员来发起和驱动。过去需要花几个月甚至一年时间来实施的BI项目,今天可以缩短到以天为计算单位,从而大大缩短了项目周期,同时也降低了成本。
BI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应用场景也非常多,如:客户智能、人力智能、供应链智能等等。对企业和组织来说,BI可以带来很多价值,比如:提升销售业绩、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等等。当然,BI带来的最根本价值,还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应该怎样选择BI / 数据分析系统?
如何让BI在企业快速落地?

高云龙:企业实施BI并不需要很高的门槛,可以说,每个企业都可以实施BI。企业实施BI的先决条件,我认为只有一个,那就是你要认清自己的动机和数据分析的价值。
BI在企业的实施和落地路径,我认为有两种。第一种是自上而下推进。如果企业的领导者能够充分认识到数据分析的重要性,率先垂范,积极带动,那么,实施BI所需要的组织架构、基础设施、流程规范等,都会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
第二种就是自然生长,自下而上地展开。企业可以先从一个小的领域或部门做起,逐渐积累经验、不断产生价值,并供其他部门借鉴参考。在这种方式下,企业的数据分析文化,也会像星火燎原一样,快速普及开来。
在BI系统的选型方面,我认为,今天的IT采购决策者,首先要按照现代商务智能(Modern BI)的标准去选择BI平台。现代BI和传统BI相比,在数据准备、内容创作、分析和展示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区别,如果按照传统BI的标准去选型,就只能选到过时的产品。
现代商务智能平台更强调业务用户的深度参与,所以,在选择BI平台时,一定要考虑到三种角色的需求:1、IT和商务智能专业人士;2、内容的创建者;3、一线的数据使用者。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51cto.com/14440256/242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