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query设计思想[转]


jQuery Mobile设计思想是本文要介绍的内容,主要是来了解jQuery Mobile的使用方法技巧的学习,具体内容来看本文详解。

一、选择网页元素

jQuery的基本设计思想和主要用法,就是"选择某个网页元素,然后对其进行某种操作"。这是它区别于其他Javascript库的根本特点。

使用jQuery的第一步,往往就是将一个选择表达式,放进构造函数jQuery()(简写为$),然后得到被选中的元素。

选择表达式可以是CSS选择器:

$(document) //选择整个文档对象  
$('#myId') //选择ID为myId的网页元素  
$('divmyClass') // 选择class为myClass的div元素  
$('input[name=first]') // 选择name属性等于first的input元素 
也可以是jQuery特有的表达式:

$('a:first') //选择网页中第一个a元素  
$('tr:odd') //选择表格的奇数行  
$('#myForm :input') // 选择表单中的input元素  
$('div:visible') //选择可见的div元素  
$('div:gt(2)') // 选择所有的div元素,除了前三个  
$('div:animated') // 选择当前处于动画状态的div元素 
二、改变结果集

jQuery设计思想之二,就是提供各种强大的过滤器,对结果集进行筛选,缩小选择结果。

$('div')has('p'); // 选择包含p元素的div元素  
$('div')not('myClass'); //选择class不等于myClass的div元素  
$('div')filter('myClass'); //选择class等于myClass的div元素  
$('div')first(); //选择第1个div元素  
$('div')eq(5); //选择第6个div元素 
有时候,我们需要从结果集出发,移动到附近的相关元素,jQuery也提供了在DOM树上的移动方法:

$('div')next('p'); //选择div元素后面的第一个p元素  
$('div')parent(); //选择div元素的父元素  
$('div')closest('form'); //选择离div最近的那个form父元素  
$('div')children(); //选择div的所有子元素  
$('div')siblings(); //选择div的同级元素 
三、链式操作

jQuery设计思想之三,就是最终选中网页元素以后,可以对它进行一系列操作,并且所有操作可以连接在一起,以链条的形式写出来,比如:

$('div')find('h3')eq(2)html('Hello'); 
分解开来,就是下面这样:

$('div') //找到div元素  
 find('h3') //选择其中的h3元素  
 eq(2) //选择第3个h3元素  
 html('Hello'); //将它的内容改为Hello 
这是jQuery最令人称道、最方便的特点。它的原理在于每一步的jQuery操作,返回的都是一个jQuery对象,所以不同操作可以连在一起。

jQuery还提供了end()方法,使得结果集可以后退一步:

$('div')   
 find('h3')  
 eq(2)  
 html('Hello')  
 end() //退回到选中所有的h3元素的那一步  
 eq(0) //选中第一个h3元素  
 html('World'); //将它的内容改为World 
四、元素的操作:取值和赋值

操作网页元素,最常见的需求是取得它们的值,或者对它们进行赋值。

jQuery设计思想之四,就是使用同一个函数,来完成取值(getter)和赋值(setter),即"取值器"与"赋值器"合一。到底是取值还是赋值,由函数的参数决定。

$('h1')html(); //html()没有参数,表示取出h1的值  
$('h1')html('Hello'); //html()有参数Hello,表示对h1进行赋值 
常见的取值和赋值函数如下:

html() 取出或设置html内容  
text() 取出或设置text内容  
attr() 取出或设置某个属性的值  
width() 取出或设置某个元素的宽度  
height() 取出或设置某个元素的高度  
val() 取出某个表单元素的值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结果集包含多个元素,那么赋值的时候,将对其中所有的元素赋值;取值的时候,则是只取出第一个元素的值(text()例外,它取出所有元素的text内容)。

猜你喜欢

转载自zheyiw.iteye.com/blog/1878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