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色参与的交易网络是怎样涌现价值的?  

    最近张老师将我写的关于关系计划的文字进行了整理和编辑(他的博客地址是http://blog.vsharing.com/xizhen,里面还在持续更新这个方面的文字),做出了五篇文字,引起了许多朋友的关注,大家的讨论也刺激了我的进一步思考。
     目前是南非世界杯正酣的时候,我找到自己在2002年世界杯期间写的《你有超媒体吗?--初识全息营销》(http://cio.ufida.com.cn/space.php?uid=453&do=blog&id=3081)。这个案例说的就是一个媒体如何聚合多种角色在同一主题之下进行深度经营的例子,虽然它是平面的但是对于我们产业领域的立体供需网络一样具有启发特性。
 
     时光穿梭于三届世界杯期间,我发现,关系计划的可以应用的业务场景是很丰富的,包含产品化的工业加工与生产领域,包含项目式的综合领域,包含即时能力提供的服务领域,也包含众多的社会关系网络的构建。等等。6月17日-6月20日期间温州CIO与厦门CIO进行了交流,在分析总结活动得失的时候,我进一步假设如果这事情重新做一次,应该怎么样?比如引入台湾的CIO组织,比如在运营商、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公司、行业用户等等聚合过来会怎么样?聚焦于信息化热点交流及CIO制度建设的研讨。
 
     其实异地交流的最大好处就是在主题相对集中的情况下,可以互相借鉴到有价值的理念、方法与工具,尤其是对口部门之间的交流。当然这是基础。若干次随机事件的过程与结果,显示出一个规律,就是大约5-8个角色参与到一个具体活动中,如果组织得当,将形成一个交叉营销的市场小环境,这个环境中进行货币化及非货币计量的关联交易。更有价值的是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售后服务”,也就是将活动之后的多边沟通作为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则这个小市场环境的多边交易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延续,交易信号会得到进一步的放大。
    我以为营销在本质上就是就是基于心理认同的价值传递。所以在多角色参与的主题活动中,多方的需求与多方的供给会形成一定的匹配关系,稍做设计,则可能形成一个价值生态关系。不仅仅会直接捕获到交易信息,还可以通过心理认同来发现更多的供需可能,极大地降低营销费用与沟通成本,这也是一些展会能够久盛不衰的原因。
    张老师关于关系涌现的一张四3/4圆所组成的图形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们涌现出一个正方形的图形。借助这个道理,主题活动本身就会涌现出超值的东西与参与者分享。这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二度收益,恰如前面说的,如果通过“售后服务”,则会增加这个二度收益。之所以能够产生出二度收益,根本就是多角色价值交流的生态影响力,力场结构的变化超过了基本的线性规律,而涌现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