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会全方位取代人类吗?

达到人类水平的通用人工智能会不会到来?

自从2015年Deep Mind近乎完美的「人工智能」demo Alpha Go出现,似乎人工智能已经可以达到甚至远远超过人类的水平,关于「强人工智能」的讨论也越来越激烈。关于通用人工智能会不会到来这个问题,首先给出个人直觉上的判断:弱人工智能终会到来,但强人工智能不会。

(一) 已经出现的弱人工智能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通用人工智能”。

按照一般人的看法,通用人工智能就是可以做人可以做的任何事情。如果基于这个定义,这样的人工智能基本已经出现了。图像识别,星际游戏,推荐系统,流水生产各个方面,只要经过足够的训练,机器能达到的效果是不弱于人的。这种借鉴人类的智能行为,研制出更好的工具以减轻人类智力劳动,一般称为「弱人工智能」,类似于「高级仿生学」。

现在学界也好,工业界也罢,主要研究和能够应用的都是这类人工智能。他们起到的更多的是辅助作用,将人从大量的计算,复杂的操作中解放出来。弱人工智能继续发展下去,它的计算能力,设计能力是可以超越人类的。而一旦出现这样的机器,那么这台超级智能机器可以自行设计出更好的机器,然后会出现类似多米诺骨牌的连锁效应,人类的智能会被远远甩在后面。

但弱人工智能意义上的通用人工智能仍是「需要人的」。

无论是下围棋,还是玩游戏,能够超越人类表现的AI,它们所处的环境都是完全封闭的。例如一个规定大小的棋盘,一个固定了帧数和操作方式的游戏页面。在这样的环境下,所有的规则都是固化的,所有的信息都是能够确定已知的,最重要是有反馈的。AI能够更好的基于全局去考虑,去优化,自然可以实现远超人类的表现。它们之所以能够实现如此优越的性能,不仅在于所用算法的精妙设计,更在于当前算力的飞速发展。离开二者的任何一个,弱人工智能都将一无是处。而无论是巧妙的算法,还是飞快的算力,都是人来提供的。所以弱人工智能本质上只是人类的工具,是可以为人所控制的。

在这个意义上,通用人工智能已经出现。如果说现在的AI还不够出色,那再给学界10-20年的时间,我相信人工智能足够做到人能做到的所有事情。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曾经的调研[1]显示,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人员对这个问题答案的平均数是2055年,也就是说,可能在你我的有生之年就可能看到。

(二) 令人担忧的强人工智能

但关于人工智能,还存在另一种理念,即希望研制出达到甚至超越人类智慧水平的人造物,具有心智和意识、能根据自己的意图开展行动,一般称为「强人工智能」,也就是「人造智能」。

强人工智能似乎更符合通用二字,其产生的AI本身也是「人」,能够独立思考,生活,进行发明创造,自适应的应对各种不完美不封闭的环境。比如上面提到的下围棋和玩游戏,不用考虑更复杂的情况,只要把围棋棋盘变大,或者将游戏用的手机屏幕尺寸变了,现有的人工智能就要花费几天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去重新学习和训练,才能重新达到人类水平;但一个普通智商的人,只要几分钟,甚至无需刻意准备,就能立刻适应变化的了环境。这就是人和弱人工智能的本质区别。强人工智能想要做的,是让AI里诞生出“心灵”。

人工智能里会诞生出“心灵”吗?

仔细琢磨一下这个问题,就不禁要继续问下去:我们怕的到底是怎么样的人工智能呢? 如果未来的人工智能只是像今天的阿尔法围棋一样,只是还要厉害上几百倍,比如说,100个人类世界冠军叠起来也下不过它——我们会害怕这样的人工智能吗? 好像不会。

我们其实不是怕人工智能“聪明”,而是怕它“长了心眼”。 我们害怕的,其实是人工智能里最终诞生出了“心灵”。会“计算”不要紧,会“算计”就可怕了。我们不是怕人工智能变聪明,而是怕人工智能变成“人”,人有好有坏,而我们不知道人工智能是好是坏。

人工智能技术现在所取得的进展和成功,是缘于「弱人工智能」而不是「强人工智能」的研究。2016 年 CCF大会[2]报告中谈到:强人工智能「几乎没有进展」,甚至「几乎没有严肃的活动」(「little progress, little serious activity」)。事实上,人工智能国际主流学界所持的目标是弱人工智能,也少有人致力于强人工智能。那么,这是不是因为强人工智能「太难」,所以大家「退而求其次」呢?不然。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工智能研究者认为,不能做、不该做!
人工智能会全方位取代人类吗?

第一,从技术上来说,主流人工智能学界的努力从来就不是朝向强人工智能,现有技术的发展也不会自动地使强人工智能成为可能。

现在人工智能技术所取得的成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在考虑某种特定类型的智能行为,而不是「完全智能」行为。一方面,聚焦在特定类型的智能行为上,才使得任务成为可能而非空谈;另一方面,如果目标是制造「工具」,那么考虑特定类型的智能行为就已足够,自主心智、独立意识、甚至情感之类的东西,根本无须考虑。打个未必恰当的比方,如果人们的目标是造个工具砸东西,那么造出锤子来就好了,无须考虑让锤子有心智、意识,也不必考虑是否要让锤子自己感觉到「疼」。事实上,人工智能研究活跃的子领域,都是与制造智能「工具」直接相关的;而对「强人工智能」必不可少、却与「工具」不太相关的内容,如自主心智、独立意识、机器情感之类,罕有严肃的研究。所以,现有技术即便发展再快、发展再好,也不会直接使得强人工智能成为可能。

第二,即便想研究强人工智能,也不知道路在何方。

有一种说法,认为如果能够模拟出「人脑」,把其中的神经元、神经突触等全部同规模地仿制出来,那么强人工智能就会自然产生。然而,这种说法从来没有得到过任何证明,严格说来甚至不能称其为「猜想」。

那么随着AI的发展和对人类工作的取代,失业是必然的吗?智能行为。即便在最理想的情况下,神经科学家也仅是能获得「目标代码」而已,没有理由认为获得了目标代码就能还原出源代码,因为这样的「反向工程」即便对软件程序来说也几乎是不可能的[3]。
而且我们知道,电子产业界大名鼎鼎的摩尔定律已经被诸多业界大牛在公开场合唱衰。摩尔定律[4]过去是每 5 年增长 10 倍,每 10 年增长 100 倍。而如今,摩尔定律每年只能增长几个百分点,每 10 年可能只有 2 倍。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摩尔定律结束了,这将对算力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制约。不要忘记,人工智能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与极快的运算速度分不开,一旦算力发展陷入瓶颈,弱人工智能都难以为继,何况要求更高的强人工智能?

(三) 关于失业

AI说到底其实只是现在科技革命大环境下的一部分,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当前的科技革命我们可以认为是第三次科技革命。观察一下啊前两次科技革命,或者说工业革命发生了什么,就可以理解AI为什么能够有这样的作用。

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将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当机器接管了繁重的体力活,职场人进入了新的高地——办公室。这里的工作不再危险而繁重,这种工作的关键词是「枯燥、乏味」。

第二次革命,这些从事事务性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开始受到冲击,比如秘书,打字员,以及电话客服。

如今第三次革命,我们身边的机器日益智能化,在前两次变革的基础上,驾驭了辛苦、危险以及枯燥的工作之后,开始逐渐渗入决策工作。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很不幸,但我们遇上了这个时代。

在未来50年内,如果说要找出一个能够主力被AI替代的工作,我能想到较有可能的一个职业是:医生。

当然,按照我上面的分析,大量工作都会被取代,我只是拿现在讨论的比较火的医学为例,毕竟当年报志愿时,是考虑过学医的…

医生会被AI替代的核心原因——医生从业的壁垒被打破。

不需要名校,不需要念很久的书,AI可以快速的成为高明的医生。

虽然现在看起来还不行,但我相信未来五十年内一定可以。

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对于不具备深度医学知识的人来说,想转型医生难度很大,医生需要从业资格证,而想要科班出身,医学院往往要读至少七年,仅能硕士毕业,硕博连读再加四年,而读医有多苦,相信所有人都有所耳闻。这只是学医的从业成本,而经验和积累也是学医的壁垒,为什么说北上广的大医院医生厉害,其实不一定他们比其他地方的医生学的东西多多少,天赋高多少,实在是他们见过的病例太多了。

但AI出现之后,这一切都被改变了。

直接举个例子,开发出AlphaGo的团队DeepMind,在打败围棋世界第一人柯洁之后,整个团队发布声明要转向医疗领域。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为什么在考虑到学术落地的时候,这种大牛团队选择转向医学?

按照我目前对AI粗浅的理解,首先AI相关技术很适用于医学这种行业。设想一下如果AlphaGo能够充分收集医疗领域的大数据,学会医生提问和诊断的逻辑,未来它的判断力绝对会在人类最顶尖的医生之上,毕竟AI能够存储和处理人类个体无法记忆的海量医疗案例。

会使得医疗行业被AI彻底取代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现在还无法想象一旦AI被成熟的运用于医疗领域,会对现有医疗体系产生怎样颠覆性的变革。我们现有的医疗技术手段真的是正确的吗?或者说,真的是最佳的吗?人类由于自身样本数的局限,往往陷于局部最优而不自知。因此,等到AI真正发展起来的那一天,让那时的医疗AI去自行探索,产生远大于人类历史以来全部医疗记载的样本,也许很多在我们看来无药可医的顽疾,都有希望被攻克。

那么,随着AI的发展和对人类工作的取代,失业是必然的吗?

在纠结这个问题之前,请先思考一下,在通用人工智能还未诞生之时,人们不需要担心自己的工作机会吗?

当然要担心,我们要时刻关注着技术对我们的工作会带来哪些影响。所以AI对人的取代带来不不应该只有恐慌。要与AI一起工作,而不是反对它。到最后真正会失业的、被淘汰的可能就会是那些抵触AI的人。

还是以医学为例,就算医生全都是AI,医疗行业就再也不需要人了吗?不会的。比如现在大热的区块链技术,当区块链被用于医疗,形成公共的,去中心化的医疗记录账簿,医学领域一定会更加便捷和发达。这对于学医的人来说不是机遇吗?另外还有心理医生,这种需要情感投入的医生队伍,恰是人工智能的弱势所在。只要用心去钻研,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事情。

虽然人相比于AI在大部分工作上并不占优势,但也有很多工作并不仅仅需要计算能力、逻辑能力或者体力,同时也需要感情的注入或者创造性的工作。首先是需要人性化、理性分析的工作等,例如律师、警察等。其次是需要艺术感情注入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等,例如作曲家、作家、画家等。最后是需要决断性和领导力的工作,例如各个行业管理人员、机构领导、项目负责人等。我在看来,这些当年,起码在AI真正被赋予"人性"之前不会被取代。

其实,AI不是在取代任何行业,而在改变所有行业。想要避免失业就不要让自己成为依赖单一工具的人。由于过去的环境变化速度较慢,人们学习一项知识,即可工作终身。但在高速发展的今天,需求和工具都在不停的变换和更新,想要保持自己价值,只有适应当代的工作模式,不断地更新充实自己。要明白,人相对于机器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人可以从事新的、更加复杂的任务。

最后想说的是,如果在未来的某一天,机器可以用最低的成本提供产品和服务,产生足够的财富,让所有人更好的生活,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 小结

所以,若通用人工智能指的是弱人工智能,那么到本世纪中叶,相信足以代替人类做任何事的人工智能能够出现。

但能独立思考的所谓的强人工智能,希望我们不要去轻易尝试。即便强人工智能是可能的,也不应该去研究它。任何一个科学研究领域或许都存在一些不该去触碰的东西。例如克隆人是被主流生命科学界所禁止的。对严肃的人工智能研究者来说,如果真的相信自己的努力会产生结果,那就不该去触碰强人工智能。

当然,我也相信通用人工智能的利大于弊,当通用人工智能出现后,它将转变我们对生命的认知,到那时,人类或许将不再是最有智慧的物种。这就像一场关于智慧的赛跑,这场赛跑有两个竞争者,一个是不断成长的科技力量,另外一个是我们用来管理科技的智慧。要让科技赋予我们力量, 而非反过来受控于它。

最后,希望人类能打造在各个方面都比我们聪明的人工智能,有了友善的‘超级智能机器’,人类的发展不会再受到自身智慧的限制。到那时,唯一的限制只有物理的定律,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更多咨询,欢迎访问Get智能写作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51cto.com/14321245/2401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