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第30次互联网报告: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一、网民规模

(一)总体网民规模

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在普及率达到约四成的同时,中国网民增长速度延续了自2011年以来放缓的趋势,2012年上半年网民增量为2450万,普及率提升1.6个百分点。

第30次互联网报告:网民规模

图 1 中国网民规模与普及率

当前网民增长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互联网在易转化人群和发达地区居民中的普及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下一阶段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将转向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以及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居民,因而需要关注互联网在这些人群中扩散的障碍。比较历年来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其中有两个原因的重要性逐年上升。2012年6月,54.8%的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是因为“不懂电脑和网络”,相比2010年6月,比例上升近十个百分点,IT技能的缺失依然是阻碍互联网深入普及的最大障碍;另一个因素则是自认为年龄太大或者太小而不使用互联网。相比之下,因为个人使用互联网意识不强(“不感兴趣”/“不需要”),或者没有上网设备而不上网的非网民比重在下降。

第30次互联网报告:网民规模

图 2 非网民不使用互联网的原因

2012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研究制定了《关于下一代互联网“十二五”发展建设的意见》,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5%以上。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下一阶段互联网的普及工作更需要政府和业界的介入和刺激,在持续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同时,提高居民的电脑和上网操作技能。目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繁荣发展,移动终端设备价格更低廉、接入互联网更方便等特性,为部分落后地区和难转化人群中的互联网推广工作提供了契机。

(二)手机网民规模

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较2011年底增加了约3270万人,网民中用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2.2%。

手机网民上一波的快速增长周期在2010年上半年结束,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手机网民的增速重新出现回升势头,终端的普及和上网应用的创新是新一轮增长的重要刺激因素。当前,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移动上网应用出现创新热潮,同时手机价格不断走低,“千元智能机”的出现大幅降低了移动智能终端的使用门槛,从而促成了普通手机用户向手机上网用户的转化。

第30次互联网报告:网民规模

图 3 手机上网网民规模

手机上网快速发展的同时,台式电脑这一传统上网终端的使用率一直在下降,2012年上半年使用台式电脑上网的网民比例为70.7%,相比2011年下半年下降了2.7个百分点。

第30次互联网报告:网民规模

图 4  网民上网设备

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目前中国网民实现互联网接入的方式呈现出全新格局,在2012年上半年,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相比之下台式电脑为3.80亿,手机成为了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

第30次互联网报告:网民规模

图 5  2009.12-2012.6使用各类终端上网的网民规模

移动互联网和手机终端的发展对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中国广阔的农村地区,以及庞大的流动人口来说,使用手机接入互联网是更为廉价和简便的方式。在2012年刚开始上网的新网民中,农村网民比例达到51.8%,这一群体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60.4%,使用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比例只有45.7%和8.7%,而新网民中城镇人口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只有47.2%,这一结果显示出,相比于电脑,手机对农村网民的增长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虽然中国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电子设备的普及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通过电脑使用固网的成本依然较高,在这样的限制下,通过手机终端接入移动互联网是在农村地区普及互联网更加现实的方式。

第30次互联网报告:网民规模

图 6  2012年城镇和农村网民上网设备比较

二、接入方式

(一)上网地点

2012年上半年,90.3%的网民在家里使用电脑接入互联网,与去年下半年比保持相对稳定。25.8%的网民在网吧上网,这一比例在2011年大幅下降后,目前降幅有所放缓。

第30次互联网报告:接入方式和网民结构

图 7  网民使用电脑上网场所

(二)上网时长

2012年上半年,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由2011年下半年的18.7小时增至19.9小时。一方面,网民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网,有效利用了碎片时间,提升了网民的上网时长;另一方面,网民对一些传统互联网的应用深度不断提升,明显增加了使用时长,比如网络视频: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数据显示,2012年第二季度网络视频用户的人均单日访问时长比一季度增加近10分钟,其他如资讯门户、网上购物等网站类型的使用时长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第30次互联网报告:接入方式和网民结构

图 8 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

三、网民属性

(一)性别结构

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中男性占比为55.0%,比女性高出10个百分点。近年来中国网民性别比例保持基本稳定。

第30次互联网报告:接入方式和网民结构

图 9  2011.12-2012.6网民性别结构

(二)年龄结构

随着中国网民增长空间逐步向中年和老年人群转移,中国网民中40岁以上人群比重逐渐上升,截至2012年6月底,该群体比重为17.7%,比2011年底上升1.5个百分点。其他年龄段人群占比则相对稳定或略有下降。

第30次互联网报告:接入方式和网民结构

图 10 2011.12-2012.6网民年龄结构

(三)学历结构

网民向低学历人群扩散的趋势在2012年上半年继续保持,小学及以下、初中学历人群占比均有上升,其中初中学历人群升幅较为明显,显示出互联网在该人群中渗透速度较快。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网民占比基本饱和,上升空间有限。

第30次互联网报告:接入方式和网民结构

图 11  2011.12-2012.6网民学历结构

(四)职业结构

网民职业中,学生占比为28.6%,远远高于其他群体。比较历年数据,与网民年龄结构变化相对应,学生群体占比基本呈现出连年下降的趋势。

第30次互联网报告:接入方式和网民结构

图 12 2012.6网民职业结构

(五)收入结构

网民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人群占比提升明显,达26.0%, 比2011年底提高了3.7个百分点。

第30次互联网报告:接入方式和网民结构

图 13 2011.12-2012.6网民个人月收入结构

(六)城乡结构

截至2012年6月底,农村网民规模为1.46亿,比2011年底增加1464万,占整体网民比例为27.1%,相比2011年底略有回升。

第30次互联网报告:接入方式和网民结构

图 14  2011.12-2012.6网民城乡结构

第三章 互联网基础资源

一、基础资源概述

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IPv4地址数量为3.30亿,拥有IPv6地址12499块/32。

截至2012年6月我国域名总数为873万个,其中.CN域名数为398万个,两者均出现明显增长。网站总数达到250万个。

国际出口带宽达到1,548,811Mbps,半年增长率为11.5%。

第30次互联网报告:互联网基础资源

表 1  2011.12-2012.6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对比

二、IP地址

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IPv4地址数量为3.30亿。由于全球IPv4地址数已于2011年2月分配完毕,因而自2011年开始我国IPv4地址数量基本没有变化,当前IP地址的增长已转向IPv6。

第30次互联网报告:互联网基础资源

图 15  中国IPv4地址资源变化情况

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拥有IPv6地址数量为12499块/32,相比上年底增速达到33.0%,目前加快IPv6的应用和部署已经成为政府和业界的共识,中国IPv6地址数量也在近一年内飞速增长,在全球的排名由2011年6月的第15位迅速提升至目前的第3位,仅次于巴西(65728块/32)和美国(18694块/32)。

第30次互联网报告:互联网基础资源

图 16  中国IPv6地址资源变化情况

三、域名

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域名总数为873万个,较2011年底增加98万个,半年增长率为12.7%。

第30次互联网报告:互联网基础资源

表 2  中国分类域名数

截至2012年6月,.CN域名数为398万个,半年增加46万个。

第30次互联网报告:互联网基础资源

表 3  中国分类CN域名数

四、网站

截至2012年6月,中国网站数量为250万,半年增长21万个,增长率为9.1%。

第30次互联网报告:互联网基础资源

图 17  中国网站数量变化情况

注:数据中不包含.EDU.CN下网站

五、网络国际出口带宽

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国际出口带宽为1,548,811Mbps,半年增长率为11.5%。

第30次互联网报告:互联网基础资源

图 18  中国国际出口带宽变化情况

第30次互联网报告:互联网基础资源

表 4  主要骨干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数

        

第四章。我国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一、整体互联网应用状况

2012年上半年,即时通信用户维持较高的增速,继续保持中国网民第一大应用的领先地位。此外,网络视频以及网络购物、网上支付等电子商务类应用的用户规模增幅明显,这几类应用在手机端的发展也较为迅速。2012年上半年中国网民互联网应用发展特点总结如下:

即时通信第一大应用的地位更加稳固

即时通信在中国网民中的使用率在2011年底超过八成,至2012年6月底,这一数字继续提升至82.8%,用户人数达到4.45亿,半年增长率达到7.2%。手机上网的进一步普及,尤其是智能终端的推广,以及手机聊天工具的创新,使得即时通信作为中国网民第一应用的地位更加稳固。

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应用增速加快

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用户规模在2012年上半年的增速分别达到14.8%和12.3%,截至2012年6月底,两者用户规模分别为1.91亿和1.87亿,较2011年底的用户增量均超过2000万人。此外,手机在线支付的发展速度也十分突出,截至2012年6月底,使用手机在线支付的网民规模为4440万人,较2011年底增长约1400万人。

微博进入平稳增长期,手机微博用户增长保持强劲势头

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已经过半,用户数增速低至10%以下,增速的回落意味着微博已走过早期数量扩张的阶段。然而微博在手机端的增长幅度仍然明显,手机微博用户数量由2011年底的1.37亿增至1.70亿,增速达到24.2%。

手机网络视频用户增幅明显

网络视频用户规模继续稳步增长,2012年上半年通过互联网收看视频的用户增加了约2500万人。而手机端视频用户的增长更为强劲,使用手机收看视频的用户超过一亿人,在手机网民中的占比由2011年底的22.5%提升至27.7%。

第30次互联网报告: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表 5  2011.12—2012.6中国网民对各类网络应用使用率

(一)信息获取

1.搜索引擎

截至2012年6月底,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到4.29亿,较2011年底增长2121万人,半年增长率为5.2%;在网民中的渗透率为79.7%,使用比例与2011年6月、12月基本持平,依旧是仅次于即时通信的第二大网络应用。搜索引擎的网民使用率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短期内大幅增长的可能性不大,但搜索引擎作为互联网的基础应用,是网民在互联网中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工具,其用户规模仍会随着网民总体规模的增长而进一步提升。

第30次互联网报告: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图 19  2011.12-2012.6搜索引擎用户数及网民使用率

2.网络新闻

截至2012年6月底,网络新闻的用户规模达到3.92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2545万人,半年增长率为6.9%;网民对网络新闻的使用率为73.0%。

网络新闻是网民的基础应用之一,随着微博、社交网站等社交媒体的盛行,网民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接触到新闻资讯,并在对新闻的分享和转发过程中提升新闻的覆盖量。其次,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更多网民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且不受场地限制阅读新闻,极大促进了网民对网络新闻的阅读。

第30次互联网报告: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图 20  2011.12-2012.6年网络新闻用户数及网民使用率

(二)商务交易

1.网络购物

截至2012年6月底,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10亿,使用率提升至39.0%,较2011年底用户增长8.2%。

网络零售市场呈现竞合并举的态势。2012年上半年,电商企业一方面继续价格战,通过低价策略维系用户黏性;另一方面展开了更多的合作,如平台商更加开放化,吸引更多电商和品牌商入驻,企业通过物流合作和资源共享共同应对物流瓶颈和高额成本。

随着整体网民增长乏力显现,从2011年开始,网络购物的用户增长也明显放缓,未来市场增长的动力急需从主要依靠用户规模增长单一推动向用户数量与消费深度双增长驱动转变,而移动化和社交化就成为带动网络零售市场向纵深发展的两列“快车”。2012年上半年,移动电子商务市场呈现高速发展,手机网购用户半年增长59.7%,成为增长最快的手机应用;购物分享类网站快速渗透,对电商网站的流量带动也更加明显。

第30次互联网报告: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图 21  2011.12-2012.6年网络购物用户数及网民使用率

2.团购

截至2012年6月底,团购用户规模为6181万,使用率为11.5%,与2011年底相比用户规模减少284万,使用率下降1.1个百分点。

行业发展环境的变化,使得团购网站整体发展从激进扩张过渡到保守过冬,一方面,市场营销投入力量大不如前,导致新增用户规模大幅度收缩;另一方面,随着团购商户资源达到饱和开发的状态,新商户加入团购乏力,从而导致对老用户的吸引力在逐步减弱。新用户的增加逊于老用户的流失,使得团购用户从高速增长转向了规模回落。

2012年上半年,团购市场整合进一步加深,部分独立团购网站采取抱团取暖的方式度过困难期。由于团购本地化商务的特性与移动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团购在手机端渗透较快,半年用户增长47.9%。

第30次互联网报告: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图 22  2011.12-2012.6年团购用户数及网民使用率

3.网上支付

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1.87亿,网民使用率提升至34.8%,与2011年底相比,用户数增长超过2000万,增长率为12.3%,网民使用率提高2.3个百分点。

近年来,我国网上支付用户规模持续稳步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方面:

一、网上支付服务提供商的不断创新和拓展。网上支付巨大的市场空间,以及在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吸引着网上支付服务提供商不断进行创新和拓展。一方面,更加便捷、更加安全的新支付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推动更多用户、更加频繁地使用网上支付。另一方面,服务商不断扩展应用领域,在传统的网络购物、航空等领域之外,加大公用事业、教育、旅游、基金等行业的拓展力度。

二、手机在线支付的快速发展。随着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应用,手机在线支付近年来日益得到重视,各主流网上支付服务提供商、银行及运营商都在加大对手机在线支付的投入。虽然目前,手机在线支付尚处于初期,但已经显示出了快速的发展势头,2012年上半年手机在线支付用户数增加了1382万,增长率为45.2%,增速远远超过整体网上支付。

三、规范和支持并举的政策保障。一方面,2012年初央行发布了《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账户开立、信用卡充值等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另一方面,2012年6月28日央行发布了第四批第三方支付牌照,95家企业获得牌照,接近前三批企业数总和,清晰地表明了政策上对于发展第三方支付行业的支持。规范和支持并举的政策保障了第三方支付市场的有序和持续发展。

第30次互联网报告: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图 23   2011.12-2012.6年网上支付用户数及网民使用率

4.旅行预订

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在线预订机票、酒店和旅行行程的用户规模为4258万人,网民使用率为7.9%,半年用户增长1.2%。

近年来,旅行预订市场持续发展,但是用户依然较为高端,在线预订机票、酒店和旅行的用户增长相对迟缓。从2011年开始,主要的互联网大企业和电商企业纷纷进入旅行预订市场,使得旅行预订成为互联网公司交错竞争的领域,行业竞争变数加大。市场竞争加剧,使得2012年上半年旅行预订市场也呈现出低价竞争的势头,服务企业密集推出优惠消费等措施,以促进预订量的增长。

第30次互联网报告: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图 24  2011.12-2012.6年旅行预订用户数及网民使用率

(三)交流沟通

1. 即时通信

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4.45亿,比2011年底增长3005万,增长率为7.2%。即时通信使用率为82.8%,较上年底上涨了近两个百分点。

从整体来看,即时通信行业发展至今已历经多年,运营商凭借在市场中长期积累的经验,越来越了解用户的需求,运营商通过不断对产品功能进行更新,开创特色应用,增强了在网民中的渗透,并提高了用户黏性。而当用户对产品形成固定的使用习惯后,用户不易流失。

从手机端来看,手机即时通信的移动化、碎片化和随时在线的特点,更好的迎合了用户的需求,使手机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增长。在手机即时通信工具中,专为智能机设计的新型手机即时通信工具中视频和语音通话的引入必将为产品带来更大的竞争优势,并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

此外,新型手机即时通信逐渐从单纯的聊天工具发展成为一个开放平台,第三方开发者将应用接入平台中,在这个平台上,利用用户的社交关系,第三方应用可以得到快速传播。未来随着开放力度的加大,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第三方应用整合至其中。

第30次互联网报告: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图 25  2011.12-2012.6即时通信用户数及网民使用率

2. 博客/个人空间

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博客和个人空间用户数量为3.53亿,较2011年底增长3467万,增长率为10.9%。在网民使用率方面,博客和个人空间用户占网民比例为65.7%,比上年底提升了3.6个百分点。

QQ空间等产品不断强化社交功能,目前其形态更类似于SNS,用户量维持上升态势,这一因素成为推动此类产品用户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相比之下传统的博客网站用户则逐渐萎缩,博客是一种Web2.0初期应用形式,内容上,博客文章专业性较强,对作者的知识水平、书面表达能力,以及写作时间等资源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在形式上,博客更多是作者的自我表达,与读者的交互性较少。创作的高门槛和相对较弱的用户体验限制了博客的快速发展,当创作门槛较低、交互性更强的网络应用出现之后,博客也就失去了发展空间。

第30次互联网报告: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图 26   2011.12-2012.6博客/个人空间用户数及网民使用率

3.微博

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74亿,较2011年底增长9.5%,网民使用率为50.9%,比2011年底增加2.2个百分点。

微博用户规模已进入平稳增长期。自2011年上半年爆发式增长以来,微博用户增长已逐渐回落。2011年6月底用户数增速为208.9%,网民使用率增加26.4个百分点;今年6月底用户数增速已低至10%以下(9.5%),网民使用率仅增加2.2个百分点。在网民使用率超过一半的前提下,用户增长的回落,意味着微博已走过早期数量扩张阶段。

目前,盈利压力较大的微博运营商已全面启动商业化进程,其他运营商也逐渐为微博盈利创造条件。已推出的商业化手段包括广告、会员收费、游戏分成等,这些盈利方式的有效性将在市场中得到检验,新的盈利方式也将继续产生。

第30次互联网报告: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图 27   2011.12-2012.6微博用户数及网民使用率

4.社交网站

2012年上半年,中国社交网站用户数增长至2.51亿,网民使用率为46.6%。相比2011年底,社交网站人数增长率为2.6%,网民使用率略有下降。

传统的实名制社交网站已经走过了高速成长期,即时通信产品功能进一步丰富,以及微博高速发展,都挤压了此类网站的发展空间,社交网站不再是中国网民线下社交关系在线上延伸不可或缺的渠道,因此很难出现新一轮的用户快速增长,未来社交网站需要从两个方向来寻求增长空间。首先是对现有产品的持续创新,以维持用户的使用黏性,近期网络社区类产品形态不断更新,其中一些产品在短时间内取得良好的成绩,比如图片分享类社交应用、基于兴趣的内容分享应用等,这些产品也很快被社交网站整合到自身平台中,然而这种在现有网站上不断叠加功能的做法能够发挥的作用依然有限。另一个方向则是进入移动互联网的蓝海,发布移动社交应用抢占用户,当前主要社交网站厂商都已重点转向该领域,移动类社交产品不断涌现,未来社交网站用户的增长将主要来源于移动用户。

第30次互联网报告: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图 28  2011.12-2012.6社交网站用户数及网民使用率

(四)网络娱乐

1. 网络游戏

中国网络游戏用户增长创新低,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络游戏用户3.31亿人,较2011年12月增长率创近几年新低,仅为2.1%。

当前中国网络游戏用户难以出现明显增长,首先,网络游戏创新难度加大导致新用户开发困难,游戏类型间竞争加剧。网络游戏虽然发展超过10年的时间,但内容依然以棋牌类休闲游戏、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MMORPG)和大型休闲游戏(ACG)为主,用户使用兴趣降低,老用户在不同游戏类别间转换频率增加,但很难有效吸引新的用户。第二,虽然网页游戏的出现丰富了游戏承载形式,但也没有成为推动新用户增长的因素,其原因在于网页游戏的内容、玩法与传统客户端游戏基本相同,这导致网页游戏用户更多的来自客户端游戏用户,而非新增游戏用户。第三,手机网游仍处于补充地位,还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

传统游戏形式正失去对新游戏用户的吸引力,同时网页游戏和手机游戏的出现并未成为有利的刺激因素。显然,网络游戏需要更为有效的创新来刺激用户增长,特别是由游戏设备与终端带来的游戏形式创新,比如电视成为上网和游戏终端、社交性能的强化等。

第30次互联网报告: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图 29  2011.12-2012.6网络游戏用户数及网民使用率

2.网络文学

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网络文学用户数为1.9亿,较2011年底减少4.0%,网民使用率为36.2%,比2011年底减少3.3个百分点。

近年来,网络文学发展持续慢于整体互联网发展。自2010年下半年起,网民对网络文学的使用率不断下降,与2010年6月底(44.8%)相比,目前使用率已减少了8.6个百分点,在2012年上半年,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出现下降。导致这一现象的最根本、最长期的因素是网络文学作品质量整体较低。虽然网络文学以其类型多样、开放包容、自由多元等特点满足了不同阅读口味和爱好的需求,个别作品还被改编成网络游戏、影视剧等,但整体上,网络文学作品质量是较低的。创作者的低门槛,创作速度的快节奏,使得网络文学作品质量难以保证,题材雷同、情节拖沓、文字累赘、个别作品品味较低等问题较为突出,难以长期满足用户的阅读需要。

第30次互联网报告: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图 30  2011.12-2012.6网络文学用户数及网民使用率

3. 网络视频

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增至3.50亿,半年内用户增量接近2500万人,在网民中的使用率由上年底的63.4%提升至65.1%。

视频网站内容的丰富、网络环境的优化,推动用户快速增长。尤其在内容建设上:一方面视频网站强化台网联动,与电视台同步推广、播出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尝试在策划和制作过程中就开始与电视台联合,互换资源,扩展影响力;另一方面,由于内容管理相对宽松,网络上播放的海外影视、综艺内容,以及自制节目的取材能够突破电视媒体的诸多限制,从而让自身获得相对于电视的独特优势。

通过这些举措,电影、电视剧等长视频内容推动视频网站用户规模和收看时长同时上涨。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的相关数据显示,网络视频是用户人均单日访问时间最长的应用,在2012年第二季度达35分28秒,比第一季度上升了近10分钟,这也是中国网民互联网使用时长增加的原因之一。

内容是视频网站的核心竞争力,前几年网站不惜成本抢占用户,造成版权价格飞涨,让行业无法承受。2012年这一情况出现转机,几家大的视频网站或合并、或联合采购版权,有效压低了价格,影视剧网络版权在2012上半年大幅缩水。这显示出行业进入到相对理性的竞争阶段,利于其长远发展。然而,风险因素同时存在,主管部门要求视频网站加强对网络剧和微电影的审片力度,显示出政府部门正在强化对视频网站内容的管理,政策的收紧将弱化视频网站的优势,为行业发展带来变数。

第30次互联网报告: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图 31  2011.12-2012.6网络视频用户数及网民使用率

猜你喜欢

转载自clebers.iteye.com/blog/1850003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