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三次转型,音乐笔记如何做好“AI+教育”这件事

转自: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83465928795479135&wfr=spider&for=pc

2014年7月,公司成立,历经三次转型,从智能腕带,到AI摄像头,再到“大眼睛”在线课堂,三年的时间,音乐笔记如何把人工智能带进钢琴教育课堂?

跟朱亦枫见面之前,IT耳朵记者先是体验了音乐笔记的“大眼睛”教学模式,这是一种陪练老师在线陪练,与钢琴陪练机器人线下陪练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一台“大眼睛”+iPad,使学生在线上与陪练老师进行一对一的互动。

●前传:三年时间三次转型 ●

朱亦枫是音乐笔记的联合创始人,他回忆起2014年初,那时候的音乐笔记初创团队决定在智能硬件领域布局,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与考察,他们把目光放到了钢琴陪练的市场。

音乐笔记联合创始人 朱亦枫

首先,钢琴学习的课程费用较高,每年需要8000至10000元的培训费,并且,这项需要具备很强专业性的特长训练,是家长无法在日常中进行陪练的,而兴趣辅导班一周只能集中的上少量的几节课。因此,这又催生了一个需求较为旺盛的市场,钢琴陪练。

于是,最开始他们从智能腕带开始做起,学生带着腕带,传感器可以根据他们演奏过程中的动作来记录练习数据,再进行乐句、节奏、指法等维度的分析。“但是这项技术在当时的应用有些超前,因为老师和家长对于学生练琴的最基本要求是保证音准、节奏等方面的准确度,”朱亦枫说道,“于是我们转型做了第二款产品,AI摄像头,通过智能摄像头对孩子练琴时音准、节奏等因素的获取与评估,再由后台老师进行指导”。

第二次转型之后,音乐笔记团队发现,“现在的人工智能,只能告诉你哪里错了,而不能做到如何改正。例如,练琴过程中,机器所能反映出来的只能是音准、节奏或者指法等方面的错误,具体如何改正还需要老师的指导。”朱亦枫说道。

另一方面,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的效率问题,需要做到实时的反馈与指导。于是,在今年年初,这个硬件出身,又主打教育培训的团队开始在在线钢琴教育这个方向布局。

● “AI+真人”切入兴趣教育 ●

兴趣教育的最大痛点是什么?

朱亦枫告诉IT耳朵记者,“我们的用户主要是4至12岁的孩子,兴趣培训班和孩子的日常学习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冲突,除此之外,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有着很强的不稳定性,他们需要时间来磨合兴趣与坚持之间关系”。

“大眼睛”是如何解决这个痛点的?

“大眼睛”在线课堂的核心在于,“人工智能+真人老师直播”相结合的全程陪练模式,全面接管孩子的课后练琴。

对于音乐在线教育而言,能够以视频的形式实现师生之间的实时沟通,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如何提供一个高互动、有趣、可靠的教室工具是首先要解决的难题。

“大眼睛”在线课堂搭载了多路多角度视频同步采集技术,来实现实现了钢琴陪练场景的在线化。通过大眼睛智能硬件来采集学生的手部动作与钢琴键盘图像,再经过同步与压缩优化,在大数据量下低于100ms的端到端延迟,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实时看清楚对方的“脸”,“手”以及全键盘,提供了这样一种沉浸式的陪练场景。

“人工智能+真人老师直播”全程陪练模式

那么,师资团队如何构建?据朱亦枫介绍,目前大眼睛所有陪练老师均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同时,会对老师进行数十项考核,由于针对的是4至12岁的幼龄儿童,陪练老师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还有要具备儿童心理学以及针对少儿的教学技巧等。

● AI与教育融合的本质是什么 ●

自公司成立以来,音乐笔记逐渐积累了200多名陪练教师,近20万的学生用户,朱亦枫告诉IT耳朵:“我们的学生来源主要是培训机构,但我们和培训机构不是竞争关系,反而是互补关系。培训机构是‘大眼睛’ 在线课堂最主要的生源来源‘大眼睛’则为教育机构起到了维护和稳定生源的作用。”

就在上个月,音乐笔记正式发布子品牌大眼睛钢琴陪练及相关服务的同时,也宣布了已完成由云启资本领投的千万元A轮融资的信息,云启资本执行董事陈昱解释了本次投资的寓意:钢琴作为兴趣教育领域中最大的一块,随着教育理念的提升以及对在线教育接受度的不断提高,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孩童通过类似音乐笔记提供的服务来学习钢琴。当谈及未来发展的重点,朱亦枫告诉IT耳朵,“‘大眼睛’在线课堂在不断完善一对一教学的同时,将会开展一对多的模式,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

有人说,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入是很难推进的,因为“不爱学习”或许是大多数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然而,朱亦枫说:“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的本质,只是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来促进教育的发展。而且,教育市场是有适龄儿童决定的,是受社会压力所直接影响的,它的基数本就很大,这一点和人工智能无关”。

以英语教学为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教育资源不断被集中,线上教育逐渐发展起来并实现大规模普及,今天的人工智能也是一样,只是在这个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它能够带来一定的改变与革新,而这项技术可以是任何其他的形式。正如朱亦枫所说:“去年没有人工智能的时候,我们也在做同样的事情”。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haima1998/article/details/89608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