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阅读法 - 我的高效学习“秘技”

阿里云幸运券

作者 | Sunny

杏仁后端工程师,专注高并发和分布式编程,Golang爱好者。

引言

我常常不自觉地把学习、工作中遇到的一个技术点钻成了无底洞,通过互联网一下子能获取无穷的信息和书籍,查询一个关键词的时候会遇到更多相关的关键词、畅游知识的海洋无比满足,同时也如深处泥淖一般无法自拔、常常迷失了目标而走了不必要的弯路;于是在最近的学习过程中整理出这套实践方法,作为阅读的指导以防迷路走失。

日常阅读时常常在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和工具来帮助自己更有效、更高效、更系统地去阅读和做笔记?也一直在搜寻各种效率工具和APP,但始终没有找到某个能满足我所有需求的工具:思维导图不方便深入讨论细节、Markdown不方便构建层次结构、UML图不方便书写文档、Code能容纳的信息就更少。最后得出结论:单单从某个维度去穿透阅读无法达到系统学习的目的,必须综合运用多个维度的方法和工具。于是就有了:四维阅读法。

四维阅读法包含四个维度,分别是:

广度 Breadth,使用思维导图工具输出成果,如 MindeNode。

深度 Depth,使用文档工具输出成果,如 Markdown。

形象 Imagine,使用图表工具输出成果,如 UML。

实践 Practice,使用项目和代码来输出成果、并分享自己学到的知识。

四个维度的方法和使用务必坚持分治思想和职责单一的原则,每个维度只做自己领域内擅长的事情,最终组织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下面将从四个投射问题引出四个维度的解决方案。

第一维度:广度穿透

拖延症与行动力的问题

不只是阅读,现在生活遇到的难题是常常拖延,以至于到最后的dead-line时刻才匆匆忙忙去完成一件事情,不仅精神压力大事情完成得也不够理想,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读吴伯凡《拖延症,为什么成了经久不衰的话题?》后受到启发:拖延症是一个伪命题和借口——拖延症是你不想做某一件事情的借口,如果你真的想做某件事你根本就不会拖延而是想尽办法去达成目标,所以需要治疗的不是拖延症,而是去直面你需要去解决和完成的问题和事情。从医学角度来解释一下“拖延症”为什么如此难以战胜:不想做的事情会触发大脑神经的痛感中心,让你感觉痛苦、难熬,而我们去找寻所谓解决“拖延症”的解决方案、想一劳永逸地解决“拖延症”的问题,去读各种分析“拖延症”的文章和鸡汤,心灵得到了慰藉,痛感消失,最后便对“拖延症”不了了之,之后当你遇到另一件不想做的事情的时候,“拖延症”又复发了,于是又去寻找解药走上了老路,如此循环无解。所以明白了吗?“拖延症”的解药是一种“安全无效药”,本质上不过是一种止痛药罢了。人生中会遇到无数你不喜欢不想做但是需要你去做的事,这个时候会本能的逃避和拖延,但要做事就必须面对、要做事就必须有勇气和决心。别无它法。

广度穿透

广度穿透的目标是:构建知识的层次结构、思路,输出思维地图、任务清单,并帮助解决拖延症和行动力的问题。所以这个侧重点和主要职责是–分类,而不涉及具体、细节问题的描述或者讨论。把这份地图当成必达使命去执行和完成,最终完成系统阅读和学习。

思维地图是解决方案、也是算法,它让自己能够随时意识到自己所在的位置和上下文,它是一张准确精细的地图,给自己的行动提供方向;它是撒出去的网,给自己的决策提供收放依据。

工具

思维导图工具 MindNode。

示例–读《Java并发编程实战》

第二维度:深度穿透

虚无的知识网

通过第一步广度优先地梳理,已建立完整的知识网,第二步需要深入细节的描述和讨论来详实和支撑知识网。

深度穿透

深度穿透,是通过逻辑力和表达力来穿透概念和知识点。描述清楚是基本要求,逻辑严谨是深度要求。

工具

Markdown书写工具。

示例–读“Akka官方文档”笔记

第三维度,形象穿透

混沌的知识网

一个需要用千言万语才能描述和解释清楚的问题,往往用一张图表就能完美清楚地说明。语言使用的是逻辑力量,而图标使用的是想象力:将逻辑形象化。

一个复杂的问题即使能够用语言描述清楚,在阅读者的大脑中仍旧是一些馄饨、抽象的概念。阅读者的想象力与书写者的表达力是正相关的,表达力不足,想象力和理解力也将受限。所以,需要同时调动表达力和想象力来相互助益。

形象穿透

形象穿透,是将复杂、抽象概念形象化、具体化的过程,帮助理解和记忆概念和知识。简单具体是形象穿透的第一原则。在形象化过程中可以使用类比,比如并发问题可以类比成“一团杂乱的线团”,它和并发问题一样让人心烦意乱而且无从下手,所以在描述清楚并发问题后配上这样一张图片对阅读者会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这一维度的灵感起源于:Google 图片搜索学习法。遇到一下子无法理解的概念,Google 搜索关键字也无法找到满意的解答,这时切换到 Google 图片搜索,往往能得到一目了然的图解,顺着图片查看出处网页就能找到更优秀的资源。

形象穿透常常有两种方案:一是网上搜图片、二是自己动手画图。面对复杂陌生的概念和知识,即使能找到完美的图解,仍然建议自己动手画一画,这样能够帮助深度理解和记忆。

工具

图表工具 draw.io

示例–“Java的锁”图解

第四维度,实践穿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阅读得来的知识,在消化和透彻理解之后,内心会有非常强烈的满足和快感,这是“引诱”我们继续深入阅读的“糖衣炮弹”,要十分警惕这种感觉。把它当成一个信号:一个警醒自己沉淀下来、继续虚心前行的信号。否则会沉沦于快乐的舒适区中,忘记自己学习的初衷和目标,飘飘然而遗忘自己所在的位置。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沉淀下来?如何将读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或者说思想)?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获得足够的知识之后,应该马上到实践中去应用、验证你所得到的知识。于是知识就变成了你人生中实实在在的经验和阅历,而不再是虚无抽象的概念了。

那么,要如何去实践呢?

实践穿透

个人总结下来有三种非常有效的路径:

  1. 运用到工作中去

如果你学习的知识正好工作上能够用到,那就再好不过了。以工作为战场去应用和检验自己学到的新技能,既巩固了知识、更使所学产生价值,实在是一举多得。

  1. 贡献开源代码

工作中有施展空间当然是非常幸运的,然而更多时候,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是无法马上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商用的前提是稳定,应用新技术和方案带来的变化,其影响和风险是很难量化和估计的,所以往往条件不成熟。这种情况,就要另辟蹊径,在工作之外寻找空间去实践。

我想,再没有比开源社区更好的第二空间了吧,在社区能去做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能为开源项目贡献力量,更能遇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我相信,有团队的帮助,在学习的路上你将走得更远。

  1. 去分享

大家可能往往觉得实践就只是去应用知识,其实不然,实践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去分享知识。去分享你就会发现:原来我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理解这个概念?原来要将知识解释清楚这么难?原来并不是只有我一个感兴趣这个领域?原来这个概念还能这么理解?…分享的过程,你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能找到知己,能锻炼自己的表达。

去分享,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布道者。

工具

能帮助你更好地去完成实践的工具就是一些方法层面的实用工具了。一是使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推荐阅读《一页纸项目管理》;二是懂得取舍和决策,推荐阅读《简约之美–软件设计之道》。

总结

从算法的角度来总结一下四维阅读就是:

广度优先建立学习的地图

在学习地图上有取舍地深度阅读

根据前两步的成果运用形象表达加深理解

去实践

迭代学习:实践中遇到问题?如果是方向错误,则回到第 1 步修正学习地图;如果是知识概念没有理解或理解错误,则回到第 2 步继续深度阅读

阅读中往往很容易就忘记了阅读的目的,阅读,最终还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内心的疑惑。但阅读过程中会遇到目标之外的海量信息、知识和更多的疑惑,阅读的航道很容易偏离目标,导致目标的拖延。所以阅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确认和修正自己的航道。理性阅读,需要更多的克制和坚持。请明确目标,理性决策,正确前进。

腾讯云代金券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xOTE5MTY4MQ==&mid=2247483737&idx=1&sn=f8b33c0b3ed04c68628c31b0e289ce16&scene=21#wechat_redirect

服务推荐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4476888/article/details/8964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