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物联网提纲提炼的知识点(2)——第三章:自动识别技术

1 自动识别技术的概念

  • 【定义】:
    1. 一种机器自动数据采集技术
    2. 用机器来实现类似人对各种事物或现象的检测和分析,并做出辨别的过程
    3. 通过被识别物品和识别装置之间的接近活动,自动地获取被识别物品地相关信息,并通过特殊设备传送给后续数据处理系统来完成相关处理
  • 【标准组织】:
    1. 国际自动识别制造商协会(AIM Global)
    2.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AIM China)
  • 【分类】:按照识别特征的产生方式来划分:
    1. 数据采集技术,被识别物体提供识别特征
      • 光存储,
      • 磁存储,
      • 电存储,
    2. 特征提取技术,识别装置提取识别特征
      • 动态特征,语音、键盘输入
      • 属性特征,生物抗体病毒特征
  • 【自动识别系统的构成】:
    1. 一般模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复杂模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RFID技术原理、分类和系统构成

2.1 技术

  • 【频率】:300kHz~30GHz
  • 【特点】:非接触、自动识别、无需人工干预等

2.2 分类

2.2.1 按工作方式划分

全双工、半双工、时序系统

  1. 【全双工】【半双工】
    • 需要分开读写器的信号和标签的信号
    • 能量传输的过程是连续的,和传输方向无关
  2. 【时序系统】
    • 读写器辐射出的电磁场短时间周期性的断开,这些间隔被电子标签识别出来,并被用于从电子标签到读写器的数据传输。
    • 缺点是,在读写器发送的间隙,电子标签的能量供应中断,必须通过装入足够大的辅助电容器或辅助电池进行能量补偿。

2.2.2 按工作频率划分

低频系统、高频系统、超高频系统、微波系统

工作系统 频率范围 典型频率 特点 识别距离
低频系统 30~300kHz 125kHz 133kHz 标签一般无源;低速;天线匝数多,成本高 近距离识别
高频系统 3~30MHz 13.56MHz 27.12MHz 一般也无源;速度有所提高;常用于电子车票、电子身份证等领域 小于1m
超高频与微波系统电子标签 433.92M,862(902)~928M; 2.45G,5.8G 433.92M,862(902)~928M多为无源标签,2.45G,5.8G多为有源标签。 工作在远场区,1米以上,多为4~7米,最多10米以上

2.2.3 按距离划分

  • 密耦合:0~1cm
  • 遥耦合:1m
  • 远距离:1~10m,有时更远

2.3 系统构成

  • 电子标签
  • 读写器
  • 中间件
  • 应用系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 电子标签的分类(重点)

3.1 从供电方式

分类 特点 优点 缺点
无源标签 内部无电池,读写器提供能量 永久使用期,成本低,防止伪造 作用距离短
有源标签 内部装有板载电源 工作可靠性高,作用距离远 标签使用寿命收到限制, 成本高

3.2 从工作方式

分类 特点 优点 缺点
被动式 通常为无源 成本低廉,构造简单,寿命较长 传播距离短
主动式 通常为有源,不需要读写器激活数据传输 可以进入低功耗模式
半被动式 还有电源,但电源仅仅为运算提供能量 高速移动可读取,不需要读写器激活

3.3 从内部使用存储器

分类 特点 优点 缺点
只读标签 包含ROM、RAM、缓冲存储器 具有防伪功能 存储容量一般较小,可以用作标识标签
可读写标签 除上述还有可编程存储器 存储的数据一般较多

4 其他自动识别技术(知道有哪些就行了)

  1. NFC,近场通信 (近场,一般3个波长以内)
  2. 卡识别
    1. 磁卡识别
    2. IC卡识别技术
  3. 语音识别
  4. 光学字符识别
    OCR:光学字符识别
  5. 生物识别
    1. 指纹识别
    2. 虹膜识别
    3. 掌形识别
    4. 人脸识别
    5. 声音识别
    6. 签名识别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3830248/article/details/89194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