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工笔记————瀑布模型与敏捷软件开发的比较

        敏捷方法强调了“适应性”和对“人”的关注,具体做法:引入迭代式的开发手段实现快速响应,积极适应需求变化;将整个软件生命周期分解为若干个小的迭代周期,缩短了开发周期;注重沟通,希望通过高效的沟通获取切实有效的客户反馈;尽量简化文档,简明够用即可,减少了工作量;注重人的重要性,提倡自我管理,使得团队重点个体成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优点:

敏捷敏捷,当然是快辣!开发周期一般较短

集思广益,有利于开发出具有创意的开发成果

简化文档,可以把精力更多的放在软件设计和开发

不必按部就班,更具灵活性

团队成员之间、开发人员与用户之间可以直接沟通,提高了沟通效率。

迭代式的开发可以积极响应用户需求变化。

产品扩展性好

测试驱动开发,白盒测试,有利于测试的覆盖面更广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5959550 查看本文章

缺点:

客户不断改需求的话岂不是总是要加班 (Q~Q)

如果组内成员不能混好自我管理,就会加重其他成员的负担

组内成员最好水平相当,且这个团队应该具有不同的知识范围,这样才能做出更好的决策

适用于较小的开发团队,大团队如果完全采用敏捷软件开发则过于松散

 

瀑布模型(上次介绍过滴,这次就少说点咯~略略略)

与敏捷开发的区别:

       文档驱动,注重文档的完整性和重要性;需要花蛮长时间来做需求分析即软件定义和软件设计,一旦完成,则不宜更改,造成应对需求变化付出代价极大。相比敏捷开发,团队中进行详细的分工,每一部门的工作对其他部门部分可见,主要通过文档沟通,文档质量直接影响沟通质量,这就要求文档尽可能完整详细,(可是即使酱紫,也会出现沟通不及时,或存有误解);一般情况下,产品开发人员通过产品设计人员了解具体的产品需求,即只能通过上一部产生的文档来理解产品需求及产品功能,这可能会造成对产品了解不全面;开发人员更像是流水线上的工人,只需要依据上一部的成果按部就班的完成自己的任务,缺乏成就感。产品的扩展性较差

 

我们团队嘛,当然是选择敏捷辣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ya0017230/article/details/88093729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