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ffe中五种层的实现与参数配置(2)------池化层和全连接层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w_q_q2017/article/details/79182373

池化层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维度

1.池化层

     结构框架


1.1max-pooling(最大池化层)

图中输入为卷积层1的输出,大小为4*24,对每个不重叠的2*2的区域进行降采样,步长为2。对于max-pooling,选出每个区域中的最大值作为输出,例如,左上的(1,1,2,3)最大的是3,右上是3,左下是3,右下是2。而对于mean-pooling,需计算每个区域的平均值作为输出。最终,该层输出一个(4/2)*(24/2)的map。

1.2代码理解

layer {
  name: "pool1"        #该层的名称
  type: "Pooling"        #该层的类型
  bottom: "conv1"    #该层的输入数据blob
  top: "pool1"            #该层的输出数据blob
  pooling_param {
    pool: MAX              #Pool为池化方式,默认值为MAX,可以选择的参数有MAX、AVE、STOCHASTIC
    kernel_size: 2         #池化区域核的大小,也可以用kernel_h和kernel_w分别设置长和宽
    stride: 2                  #步长,即每次池化区域左右或上下移动的距离,一般和kernel_size相同,即为不重叠池化。也可以也可以小于kernel_size,即为重叠池化,Alexnet中就用到了重叠池化的方法
  }
}
2.全连接层

50*4*4=800个输入结点和500个输出结点

代码:

#参数和卷积层表达一样
layer {
  name: "ip1"
  type: "InnerProduct"
  bottom: "pool2"
  top: "ip1"
  param {
    lr_mult: 1
  }
  param {
    lr_mult: 2
  }
  inner_product_param {
    num_output: 500
    weight_filler {
      type: "xavier"
    }
    bias_filler {
      type: "constant"
    }
  }
}

以下转载:http://www.cnblogs.com/lutingting/p/5240714.html

2. 全连接层相关参数 

接下来,分别对全连接层的相关参数进行说明

(根据全连接层层的定义,它的学习参数应该为权值和bias,其他的相关参数都为hyper-paramers,在定义模型时是要给出的)

注:全链接层其实也是一种卷积层,只不过卷积核大小与输入图像大小一致

lr_mult:学习率系数

放置在param{}中

该系数用来控制学习率,在进行训练过程中,该层参数以该系数乘solver.prototxt配置文件中的base_lr的值为学习率

即学习率=lr_mult*base_lr

如果该层在结构配置文件中有两个lr_mult,则第一个表示权值学习率系数,第二个表示偏执项的学习率系数(一般情况下,偏执项的学习率系数是权值学习率系数的两倍)

inner_product_param:内积层的其他参数

放置在inner_product_param{}中

该部分对内积层的其他参数进行设置,有些参数为必须设置,有些参数为可选(因为可以直接使用默认值)

  • 必须设置的参数

  1. num_output:filter个数

  • 其他可选的设置参数

    1. weight_filter:权值初始化方法,使用方法如下
      weight_filter{
            type:"xavier"  //这里的xavier是一冲初始化算法,也可以是“gaussian”;默认值为“constant”,即全部为0
      }

    2. bias_filter:偏执项初始化方法
      bias_filter{
            type:"xavier"  //这里的xavier是一冲初始化算法,也可以是“gaussian”;默认值为“constant”,即全部为0
      }
    3. bias_term:是否使用偏执项,默认值为Ture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_q_q2017/article/details/79182373